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托尼·莫里森赢得诺贝尔文学奖荣誉的小说《宠儿》,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互文性是西方文论批评中一种重要的批评理论,它不仅指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相互"吸收和转化",还指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在此利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互文"理论来分析《宠儿》中所体现的文化互文和文本互文。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象征主义,使用了大量意象来反映人物内心思想和解读他们的真实命运。从象征主义理论出发,通过对小说中意象象征的分析,来揭示其主题含义,即重构黑人文化历史,再现已为历史的奴隶制度,并告诫人们不应忘记历史,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3.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说《宠儿》中的话语对抗与主体动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黑人文学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深刻揭示了话语与主体性的辩证关系。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处于对抗的奴隶主与奴隶两大阶级,分别采取不同的话语形式,以期建立不同的话语秩序。奴隶主叙述以书写性文本为表述模式,巩固其权力并消解奴隶主体性。另一方面,奴隶们选择植根于黑人口头传统的口语性文本,与书写性文本形成对抗。莫里森将源于黑人口传文化的召唤—回应模式融入了小说创作,不仅使奴隶叙述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即兴性等特点的口语性文本,而且促成了奴隶叙述文本之间、奴隶个体之间的动态多重互动,奴隶最终得以重建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的悲剧性。以悲剧的"情节的整一性"、"人物的非普通性"和"情感净化"功效,比照分析《宠儿》的情节、人物和效果特点,认为这部小说充满了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了许多圣经故事中的原型来突出奴隶制的残忍和奴隶们的悲惨命运.虽然原型仪是表达作者对奴隶制的深恶痛绝与强烈不满的手段之一,但从深层结构来看,莫里森是企图探索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从体力上和精神上,无论是反对奴隶制的白人还是深受其害的黑人都要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反对奴隶制、努力重新建筑自己的伊甸园,通过自救的方式摆脱痛苦与灾难,重获人类最基本的权利--自由.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化认同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民族文学在认同建构中必然伴随着诸多的困惑。困惑产生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民族文化的差异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8.
流散文学是对流散经历的文学表达与创造。当代女性流散作家既有女性身份,又有流散经历,她们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书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互通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利用以地理、文化、政治空间批评为着力点的空间理论研究当代女性流散文学中的演变及特点将有利于透过本中的空间越界、空间想象等深入挖掘流散群体对身份、文化以及情感的诉求与建构。  相似文献   

9.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以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技巧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住。其享誉全球的巨作《宠儿》更是解释了莫里森在确定女性主体意识方面所做出的深刘探索。文章以塞思一家祖孙三代为线索,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神话在各国各民族的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各国备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源头。中国和希腊是两个文明古国,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文明演进过程和方式的不同,因此在神话的形象、内容、思想倾向及历史走向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表现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思想伦理观念。中国和古希腊神话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并对后世中西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的核心主题是对文化身份属性的阐释和对身份认同的探索。黑人女性剧作家的边缘化身份与特殊的生活境遇赋予了她们独特的黑人女性主义的书写方式。黑人女性剧作家在寻找与构建黑人女性文化身份,拆解黑人女性文学的被边缘化境遇和建立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与批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国际上描写这场伟大战争的各类文学作品,仍然不失为文学中的一大部类.文学按其本意,本来就有书面文献之义,所以,研究反法西斯战争文学,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历史和文学历来就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刻关联,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更是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既然以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那就不能违背历史的基本事实,只有尊重历史,文学才会具有艺术的真实性和感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埃利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他一生只写了两部长篇小说《无形人》与《六月庆典》,研究这两部长篇小说对于研究埃利森的黑人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这两部小说的主题都是关于黑人身份认同以及生存发展问题的探讨,因此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部小说都对白人进行无情的揭露,对黑人的遭遇给予了同情,同时对混血儿的行为给予了讽刺。通过两部小说在这三个方面描写的异同分析,埃利森所倡导的思想主张以及埃利森文学中的黑人思想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4.
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心理过程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小说的意识流语篇作了功能主义分析。找出了意识流语篇的心理意味为何强于传统心理描写的根源,发现意识流语篇的心理值远远高于传统心理描写语篇的心理值。这是因为,除显性心理过程之外,前者还包含了大量的隐性心理过程;同时,揭示了意识流语篇中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的文学功能以及意识流小说的人物塑造机制,发现意识流语篇的文学意义和截然不同的人物个性是由不同的心理过程、不同的心理现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S.6234等诗集是唐末河西地区的文士或官员所作.其中,多数诗歌以河西地名为题,涉及对当地历史文化、地理风物以及边塞政治、军事和生活状况的描写.这些诗歌产生于唐末归义军特殊时期以及边塞的特殊地域,诗中寄托了作者对当时局势的冷静思考,表达了希望和平稳定和归化朝廷的强烈渴望.这些诗歌对研究归义军时期的河西历史和敦煌文学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创作主要以黑人命运为题材。《宠儿》是莫里森最畅销的小说之一。以罗洛.梅的人格发展理念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小说中丹芙与当代美国黑人的心路历程,进而阐释了莫里森借助丹芙这一形象来体现她对当代美国黑人命运的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7.
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规约性决定了文化意象的共性和特性,文化意象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归化、异化、描写翻译、减译法和功能翻译等.  相似文献   

18.
艾丽丝·沃克在创作中强调黑人特有的文化语境,把西方经典文学传统和黑人族裔文化相结合,不断探索黑人作家创作的历史语境,在作品主题上通过展现黑人民间故事、黑人传统宗教、黑人神话、创伤与疗愈等黑人民俗文化承担起黑人族裔身份构建和文化身份探求的政治使命,传承黑人文化的政治隐喻,展现出非洲族裔作品的美学魅力和文学的政治再现性。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历来被看作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战争与和平》是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之一,但是仔细阅读便会发现,该作存在着对非理性现象的大量描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人物变化莫测的心理现象和对人物本能欲望等的揭示;二是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战争的发生、发展,甚至胜负都存在着偶然性;三是表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作者的这一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逾越"之举,非但没有破坏作品的艺术性,反倒使得《战争与和平》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从非理性视角出发对作品加以研究,将会得出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同时,军事文学也把笔触由建国十七年的高、大、全式的英雄转向写普通人的英雄;由十七年的粉饰历史和现实到反思历史和现实;由线性的、浅层的描写到从民族整个历史文化背景去观照历史、人生、社会、战争、军人,体现出强烈的崇高感、恢宏感、力度感和悲壮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