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Planning》2019,(8)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之一。在海南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幸福指数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生的幸福指数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一度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问对财经管理系2017级4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以量化统计的方法对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在校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合理化建议,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幸福指数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低碳经济走向低碳发展,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把自己纳入地球的整个体系之中,是对于地球几十亿年形成规律的第一次正视和全面尊重,第一次对人类在地球系统中客观位置的复归,第一次对于人类社会模式客观形态的正视。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是人类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追求。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健康科学的幸福观,它指引人类不光要追求物质幸福,还要追求精神幸福。马克思的幸福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幸福观,它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马克思的幸福观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进一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马克思的幸福观理论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1)
<正>0引言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健康作为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国家于2011年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鼓励人们参与健身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指数及生活幸福指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仅仅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主要标志,还是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全民健身已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3):15-21
人们幸福感的缺失,主要是对幸福的误解所致。幸福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培育和争取幸福既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必做的"功课"。探讨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项目管理技术》2005,(3):12-12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强调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项目的评价也应该是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项目评价已从单一的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发展到财务,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价,其中社会评价在项目评价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本期我们向读者推荐《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研究》一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7)
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比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体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幸福感高低与居民的职业、经济收入关联性较高,对住房条件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对医疗、交通、环保、安全等外部环境状况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影响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民生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出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加快"软环境"建设;改善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职能,建立以多数人幸福为目标的和谐社会;加强居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7):281-282
幸福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人类自身的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幸福作为人类的主观感受,是在自然规律发展基础上的差异性统一。本文从马克思幸福伦理思想的主要观点入手进行分析,并从共同富裕目标、权利平等及人的精神自由三个方面对幸福思想的时代体现进行分析,在对马克思幸福伦理思想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充分展示马克思幸福伦理思想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追求幸福生活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由于受到多元社会思潮和重要社会转型期的冲击和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幸福生活观及其教育正面临着被异化、弱化和淡化等现实困境,这给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大学生幸福生活观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为指导,打造社会、家庭、学校和师生互融互通、共创共享的幸福共同体,切实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强大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1.
Most scholars in urban studies and public policy/administration support city living, that is, they suggest that people are happy in cities or at least they focus on how to make people happy in cities. Planners also largely focus on making cities happy places. Economists emphasiz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Urbanism is popular and fashionable. 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challenge this common wisdom and stimulate discussion. I use 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 to calculate subjective wellbeing or happiness by size of a place to find out when a place is too big. Malaise or unhappiness increases with size of a place (with a bump around 10k people) and reaches a significant level when population exceeds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 Results are robust to the operationalization of an urban area, and to the elaboration of the model with multiple controls known to predict happiness. This study concerns only the US, and results should not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countries or historical contexts.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面向"十二五"规划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彦威  肖作鹏 《规划师》2011,27(4):21-25
"十二五"规划重新确立了人本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系统、全面的综合治理方案,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理论需要转型."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建立以个人需求管理为导向、以"顺畅交通、低碳交通和幸福交通"为目标的综合城市交通体系,基于活动一移动分析法,结合行为视角对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理解,从...  相似文献   

13.
王坚 《山西建筑》2009,35(21):30-31
从公共空间的概念入手,讲述了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过程,总结和归纳了“以人为本”理念下城市公共空间和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使公共空间的设计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修复的实践方兴未艾,极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主要从理念体系、机理认知、科学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城市生态修复概念的理论思考.在进行相关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修复概念界定.从城市问题、城市土地、城市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复合性、人的能动性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修复的若干特征.从有机性、健康性、韧弹性等视角,提出了城市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表征.从多学科、智慧、艺术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修复的理念(论)体系.从历史、能力、效益、人力资本角度提出了对城市生态修复机理的认识.从潜力、标准、效应、生态修复与生态管理协同角度阐述了对城市生态修复科学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严平 《山西建筑》2003,29(6):170-171
通过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与分析 ,阐述了近 40年来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说明了设计师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并指出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丹丹  李雄 《华中建筑》2012,(7):109-112
“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空间体具有综合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不同类型的城市灾害.绿地可在不同层面发挥避灾作用,从而完善整个城市的综合防灾体系。该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指出目前城市综合防灾体系规划中绿地避灾功能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从规划和建设两个层面探讨城市绿地避灾作用的实现途径,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协调。实践以承德市营子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避灾建设作为实例.从而达到理论对实践的综合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开发已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面向精细化运营的城市更新行动正成为城市战略转型升级的全新命题。以西安市幸福林带PPP项目工程建设与运营为例,总结了西安幸福路片区综合改造开发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筑企业在城市更新前期策划上做“城市开发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后期运营上做“城市管理运营商”的城市更新改造对策,为城市片区开发和大体量城市更新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维斯  颜玉娟  都晓璐 《山西建筑》2009,35(14):343-344
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中的运用,运用专家系统建立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层次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了分析计算,最后结合景观综合指数法,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环境进行了评价,以完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提出城市管理必须按照综合管理的思路,从法规、体制、机制、队伍、养护、经费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起城市综合管理的运行体系,形成覆盖式、长效化的城市综合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和数十位长期工作在消防一线的专家经验,在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独立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下,建立了消防站战斗力二级评估指标体系,拟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以合肥市为例进行评估,得出结论认为,蜀山区战斗力为Ⅰ级,庐阳区、肥东县战斗力为Ⅱ级,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