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杨  王雷  张静静  梁怡 《煤炭工程》2022,54(5):169-174
基于水-能源-粮食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DDF模型分析静态截面数据,运用ML指数模型分析动态面板数据,测算2004—2018年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30个城市水-能源-粮食复合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并对要素贡献和构成进行分解。结论表明:蒙陕甘宁地区整体效率值相对稳定在0.65~0.85范围内,其中产出要素效率值平均贡献率达到77%,是整体效率值的主要拉动力。西安、天水、延安、庆阳、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代表最佳生产前沿面,黄河上游城市的系统效率亟待提高。TFP指数增长年均值为1.019,整体呈现平缓右偏型W结构,其中技术变化是TF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技术效率对其有制约作用。实现TFP增长的地区明显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快、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群。  相似文献   

2.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中国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和差异化研究,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绿色发展现状,进而加快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引入了DEA框架下by-production技术测度中国绿色发展效率,该技术考虑了非期望产出只由能源投入产得的特征,更加符合实际生产过程。其次,采用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探究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差异及其来源。通过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基于by-production技术的中国绿色发展效率整体较高,绿色发展效率均值为0.84,但仍有提升空间;绿色发展效率的地区差距显著,且呈上升趋势。其中,区域间差距是最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为44.12%;西部地区区域内绿色发展效率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间差异最大。因此,要加强区域间绿色发展交流合作,实现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最后,针对所得结论提出了对策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决策参考,有助于推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7-2014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的可变规模报酬超效率DEA模型测算环境约束下各地级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Tobit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水平对山东省整体和省内各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7-2014年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各地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并且各因素对各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山东省要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应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充分利用沿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开放布局;继续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各地市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曹颖  周钦 《资源与产业》2022,24(1):96-106
基于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对各省(直辖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运用相对价格的方差测算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利用加入滞后一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1)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整体呈“U”型趋势,2006年下降至最低点0.492。长江下游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差。2)1998—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峰值,均值为1.527。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一体化变动趋势大致相同,历年长江经济带平均一体化指数为0.687。长江中游一体化程度最高,上游次之,下游最低。3)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强的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性,区域一体化程度对地区绿色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关系,创新能力对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绿色发展无显著影响,对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显著;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创新能力能得到扩散,其交互项系数平均值为01,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上游地区间创新合作是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中游地区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结合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效应,下游邻近地区一体化程度越高,绿色发展效率越差。各地区绿色发展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区域一体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对地区绿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区域一体化和创新能力的结合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各地区应加强区域合作和创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寻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创新技术合作,减少低效的创新投入。  相似文献   

5.
运用泰尔熵指数对2001~2013年长江中游、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四大地区能源效率的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长江中游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进行分解,并与其他三个地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能源效率差距和区域间的能源效率差距都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区域之间能源效率差距是总体能源效率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②长江中游地区区域内部的能源效率差异逐渐减小,但仍然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③长江中游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如制定区域节能战略时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大对长江  相似文献   

6.
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须在提高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同时,控制节能减排。文章将“工业三废”放入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体系中,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9—2015年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以此为基础,引入空间杜宾模型重点分析若干解释变量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逐年上升之势,整体水平偏低,东、中、西、东北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该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扩散效应,地区间技术交流成效显著;3)政府科技支持、技术转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直接效应,而技术转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该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7.
将不希望产出纳入生产框架,假设只有能源投入可控,建立了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模型,在此基础上测度了我国各省区能源效率不同和效率趋同条件下的能源效率潜力。结果表明:我国目前能源效率仍十分低下,存在着严重的能源浪费,每年浪费的能源为50%左右;2006~2010,2011~2015年我国能源效率潜力分别约为80和110亿t标准煤。测算"十一五"期间实际节能量相当于理论能源效率测度结果的10%左右,最后提出了提高能源效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升能源绿色利用效率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01—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测度黄河流域能源绿色利用效率,揭示黄河流域能源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能源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2001—2016年表现为波动性下降,2016—2020年开始逐渐上升;(2)黄河流域能源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下游地区整体高于上游地区和中游地区;(3)能源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呈现空间正自相关,随着多个城市群的布局及建设的成效显现,2004年以后空间集聚性逐年增强,其中,高值集聚区(H-H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的山东省和河南省,在研究期内空间范围呈现扩大态势,低值集聚区(L-L类型)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地区,在研究期内空间范围逐步扩大,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能源绿色利用效率普遍偏低且增长缓慢;高值异质区域(H-L类型)和低值异质区域(L-H类型)主要零星分布在中上游地区。研究结论能够为黄河流域国家战略的推进、能源高效绿色利用及节能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效率有利于加强资源保障能力,对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为探究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效率提升路径,本文采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四川省2010~2018年21个市州的矿产资源开发效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矿产资源开发水平正在逐步提升,技术进步是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次,区域之间矿产资源开发效率存在差异,成都平原以及攀西地区开发效率提升最为明显,川南、川东北等地区矿产资源开发效率提升则相对缓慢。本文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建议为提高矿产资源开发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0—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样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对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综合测算,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技术进步在金融发展对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作用的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显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能源效率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西部;从纵向来看金融发展与能源效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从横向区域对比来看,金融发展水平最高的东部地区也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的地区;技术进步在金融发展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分别从行业及地区层面运用碳排放分解模型测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效应,运用扩展STIRPAT模型剖析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而利用碳排放潜力指数模型分析工业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近年来苏北工业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电力、采矿、冶金、石化、造纸等行业,徐州、淮安两市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影响苏北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及行业结构,其次是居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化发展水平;挖掘苏北工业碳减排潜力的重点在电力、采矿、石油加工、化学医药、冶金、装备制造、造纸等行业以及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城市。据此提出加快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步伐、建立重点行业碳排放目标管理和责任落实机制、加强重点城市碳排放管控、进一步挖掘碳减排潜力、促进苏北工业节能化和高级化转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经济发展与工业生产所引起的环境压力问题能准确认识当前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防污治理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EKC)和LMDI分解法,以湖南省为例,选取2000-2018年湖南省人均GDP作为经济指标,工业固废、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产生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对其工业污染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工业清洁技术效应、工业能源效率效益、工业生产结构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5个维度对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湖南省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产生量与人均GDP呈倒“N”型关系,工业固废、工业烟(粉)尘产生量与人均GDP呈倒“U”型关系,且各曲线均已超过拐点,湖南省经济发展与由工业生产引起的环境压力问题不断得到改善,并有延续这种改善的趋势;2)工业清洁技术效应和工业能源效率效应对工业污染物产生量有负的抑制作用,工业结构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对工业污染物产生量有正的驱动作用,其中经济规模效应是促进工业污染物产生量的最主要因素。最后从减少工业污染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IPAT模型对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反弹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新疆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导致碳排放呈现反弹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规模效应,同时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能源效率提升对碳减排的作用非常有限。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最大。因此,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升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贡献作用,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节能减排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改善能源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减少碳排放。虽然中国高污染产业的科研经费支出较高,但是对于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进而改善工业整体环境效应的方向和力度仍缺乏具体的衡量指标。为进一步分析科研投入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本文首先将科研规模效应引入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LMDI模型,从经济规模、科研规模、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的分解结果进行讨论;同时为了弥补LMDI模型在弹性分析方面的不足,引入扩展的STIRPAT模型,采用总体能源强度指标和科研投入效率因素,结合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科研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无显著抑制效果,但科研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减少碳排放;2)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与碳排放量显著负相关;3)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对碳减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模型结果提出增强科研投入针对性,提高科研投入效率;出台节能减排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节能减排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改善能源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减少碳排放。虽然中国高污染产业的科研经费支出较高,但是对于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进而改善工业整体环境效应的方向和力度仍缺乏具体的衡量指标。为进一步分析科研投入对碳排放的作用效果,本文首先将科研规模效应引入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的LMDI模型,从经济规模、科研规模、能源结构及能源强度的分解结果进行讨论;同时为了弥补LMDI模型在弹性分析方面的不足,引入扩展的STIRPAT模型,采用总体能源强度指标和科研投入效率因素,结合省际面板数据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科研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无显著抑制效果,但科研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减少碳排放;2)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与碳排放量显著负相关;3)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提出和实施对碳减排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后结合模型结果提出增强科研投入针对性,提高科研投入效率;出台节能减排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针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构建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CR-I模型对黑龙江省煤电化基地及其14个城市的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计算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0年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是各个城市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且变化不同;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也存在差别,大中城市明显低于小城市,煤炭城市低于非煤炭城市。1990~2010年生态效率为DEA有效的为4~7个城市,无效的城市较多,生态效率高效区绝大部分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地区。  相似文献   

17.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测算碳排放效率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环节。本文以全要素的框架为基础,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各地市的工业总产值、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能源投入和工业CO2排放量构造的面板数据做了实证分析,研究了江苏省工业CO2排放绩效。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市的工业CO2排放绩效存在着时空差异,差值最大达48.2%,绩效呈现出“苏中>苏南>苏北”的格局,连云港位居减排潜力第一位。提高江苏省工业CO2排放绩效水平,可从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科技支出、推进区域合作入手。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常规能源投入产出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投入产出表1980年以来的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工业GDP与常规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工业因能源投入过量而属于技术无效,河南省常规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实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工业采取措施。要促进节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工业和能源行业集中度,获取工业能源消费的规模效益;调整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能源结构,协调发展常规能源和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发展方式引致了严重的高碳排放问题,优化产业结构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碳减排的进程。山东省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其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碳减排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究。以山东省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和EIO-LCA模型,分别测算分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强度和间接碳排放强度,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对分行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进行等级划分,深入剖析了产业结构与碳减排潜力的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资源型城市的直接碳强度和间接碳强度居于前列的部门多为能源供应和开采业;第一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效应和碳减排量均较高,多为能源供应类部门;第二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效应与碳减排量一高一低,多为服务业和交通业等生产链下游部门;第三减排潜力梯队部门碳减排量和碳减排效应均较低,且多为非传统工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