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轿车液压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引进了一种具有主动转向和助力转向功能的新型电动液压转向系统。利用CATIA软件建立了新型电动液压转向系统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分析了该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采用一种基于转向盘角速度和车速的附加主动转向活塞杆位移的变传动比控制策略,建立了从方向盘到车轮转向角的数学模型。最后应用AMESim软件完成了新型电动液压转向系统的建模,并对助力转向系统和主动转向系统同时工作时的高压油腔内的流量和压力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两系统同时工作时的流量压力特性相互影响很小,即在改变助力大小的同时主动转向系统给主动转向活塞杆的附加位移几乎不受影响,在改变主动转向活塞杆附加位移的同时齿条助力的大小也基本不受影响。故该新型电动液压转向系统能够较好的实现力和角位移的分工协同控制,对转向系统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6):848-854
针对已有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高速回正超调,低速回正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控制方向盘转速的回正控制策略。建立了齿条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阐述了回正特性曲线的获取方法;通过Adams/Simulink对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试验。在控制策略方面跳出了以往的基于方向盘转角的模糊PID控制的局限,仿真分析表明基于方向盘转速控制的回正控制策略实现了理想的回正效果,较已有的回正控制不存在回正不足或超调现象,且回正过程无方向盘震荡现象,达到了迅速、准确的回正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四轴重型车的车身长、吨位大等特点易引起转向稳定性和助力性能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双前桥助力转向系统设计方案。设计出对称布置轮胎一侧的六连杆一桥转向机构、八连杆二桥转向机构,开发出由双回路助力系统和双前桥转向机构组成的新型双前桥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根据阿克曼原理推导双前桥各轮偏角关系式,在最小转弯半径下确定双前桥各轮转角,减少轮胎磨损。建立2自由度四轮单轨模型,分析其基本操纵稳定性。基于轮胎原地转向阻力矩的经验公式,利用ADAMS和AMESim联合仿真技术,完成从方向盘到轮胎的机-液耦合模型建立及联合仿真接口文件生成,实现多领域建模及协同仿真。分析在方向盘转矩阶跃输入原地转向情况下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助力油压、轮胎偏转角度、转向响应时间等动态特性,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王胜  杨强 《机械制造》2011,49(8):36-39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机械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三维模型的基础上,采用Simulink进行模拟仿真,研究了其机械转向系统在PD控制下力阶跃输入时不同Kp、Kd对齿轮齿条位移输出的影响,以及在角正弦输入下不同输入角频率的机械转向系统的位移输出.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数学模型和回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动助力转向回正控制策略。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回正性进行了分析,对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并给出了几种不同初始方向盘转角情况下EPS的回正控制和机械转向回正响应曲线.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回正控制策略能提高转向盘的回正性能,回正控制系统无论是在大转角还是小转角状态,都能快速、准确地操纵汽车回正,同时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具有较好的转向手感。  相似文献   

6.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补偿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偿控制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重要控制部分。该文讨论了补偿控制方法 ,仿真结果表明 :补偿控制能够改善车辆转向性能 ,提高回正速度 ,抑制方向盘振荡 ,保持路感。  相似文献   

7.
两种电动助力转向传动机构的分析和助力曲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转向轴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减速传动方案出发,对可行的蜗杆传动和蜗轮蜗杆-NGW差动轮系传动两种方案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总结各自优缺点.并基于两种传动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直线型助力特性曲线,分析两种机构在曲线设计中所具有的特点,为具体车型如何选择减速传动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虚拟样机和Simulink软件中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用PID控制方法控制助力扭矩,通过动力学模型与Simulink软件中的控制模块结合起来,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进行联合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和联合仿真分析是有效的,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研究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说明EPS可以明显改善车辆方向盘角阶跃输入的瞬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日用陶瓷生产工艺过程中陶瓷石膏模具仍以人工制作为主,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难以保证的现状,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设计一款基于制模生产线的自动取模装置,实现陶瓷模具从取出到拼接这一复杂过程的全自动化。在阐述自动取模装置工作原理和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对取模装置中的夹取机构进行运动学理论分析,得到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运动学方程。同时利用SolidWorks软件中的Motion分析模块对夹取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得到相关参数的运动曲线图。通过理论计算和运动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验证设计机构运动性能满足实际要求。同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装置运行过程中易发生破坏的齿轮齿条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学分析,得出齿轮齿条应力云图。结果表明,夹取机构运动规律满足实际工况,齿轮齿条的强度均满足生产要求,实际生产试验结果显示,陶瓷模具合格率可达95%以上,实现了陶瓷模具制作上的全自动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目前将转向助力系统与转向传动机构分开设计、采用平面投影模型及对转向助力系统采用经验设计的缺陷,根据实车结构,建立了转向传动机构的空间模型,进行了转向传动比的计算;将所有转向轮的转向阻力矩及二轴助力缸输出力矩都折合到一轴摇臂处,与转向器输出力矩比较,并对系统进行流量分析;最后开发了转向助力系统仿真软件,将转向助力系统的力特性计算及流量分析集成在一个软件中。实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转向传动机构的空间模型,提高了转向助力系统分析的精度;转向助力系统仿真软件,实现了变参数分析,为进行多轴转向助力系统的匹配提供了方法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以不完全齿轮和齿条啮合来控制转向的避障小车。小车在前行过程中能自动避开相隔一定距离的障碍物。该小车由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和车架等组成。转向系统由两个不完全齿轮与齿条啮合驱动转向轮转向;传动系统由齿轮机构组成。实践表明该避障小车的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王庆涛 《汽车零部件》2013,(9):60-61,66
在分析齿条活塞卡簧结构原理的同时,着重阐述一种新型的齿条活塞旋铆结构。它利用金属塑性变形的特性,通过设计一种新型活塞环体和使用专用的工装(旋铆夹具和铆压轮),实现了齿条与活塞环体的刚性连接,从根本上解决了齿式液压助力转向器发卡故障,增大了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乘用车内3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应用范围,不同转向机内关键件齿条的结构及主要加工工艺。研究了齿条关键工序的工艺过程、关键点及关键设备,并说明了以上工艺的适用生产条件及注意点。介绍了变节距齿条的工艺,简述部分转向机厂家技术领先的皮带轮驱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滚珠丝杆齿条的主流工艺,提出了结合现代化制造实现智能自动化生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详细阐述了自行式液压载重车目前采用的液压缸四连杆式、齿轮齿条式和蜗轮蜗杆式以及马达减速机齿轮式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重点分析比较这些转向系统的优缺点以及使用范围,为今后液压载重车以及同类重型运输车辆的转向系统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汽车变速比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啮合原理(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汽车变速比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啮合原理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讨论了转向器采用变速比的必要性及速比选择原则,在已知齿轮齿面(渐开线螺旋面)和给定速比规律下,应用共轭曲面原理给出了齿条齿面方程,并发现:瞬时接触线为直线;齿条齿面为可展面;该可展面的腰线为定倾曲线等,最后讨论了端截面齿形。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具有方向控制功能小车的转向系统,该小车在前行过程中能自动避开赛道上设置的等距障碍物,其转向功能由不完全齿轮齿条机构完成,该转向系统由两个主动不完全齿轮和一个从动齿条组成,主动不完全齿轮的连续转动转化为从动齿条的往复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小车的自动转向.分析表明该转向机构的设计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在齿轮齿条动力转向器的工作过程中,齿条是承载的关键部件,齿条的刚度是齿条设计的重要参数。对转向器的齿条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模拟齿条刚度实验过程,得到齿条的刚度及应力分布情况,通过与刚度实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文中的研究对转向器齿条刚度的设计、性能改进及质量评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渐开线锥形齿轮滚削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空间双自由度包络运动理论 ,对渐开线锥形齿轮的滚削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分解滚切运动 ,由空间任意点相对速度的啮合接触条件 ,分析了滚刀作平移运动所包络出的产形齿条齿面 ,并求解了其主要参数。进而通过对滚刀、产形齿条及锥形齿轮三者之间空间几何关系的分析 ,从理论上阐明了锥形齿轮的滚齿加工原理并推导了机床调整参数的计算公式。理论和试验的结果表明 ,利用有径向进给运动的通用滚齿机可以实现渐开线锥形齿轮的正确加工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运动副径向间隙和齿条倾斜对齿轮齿条转向机构转向误差的影响,将不同位置的运动副径向间隙用间隙杆和变长杆来代替,利用螺旋理论推导了转向机构的空间运动模型及主销转角与转向轮转角的理论模型。以最小转向误差为目标,以转向过程中压力角的最大值和车辆的最大转角最小值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含间隙转向机构优化模型。运动分析表明:含间隙转向机构的正转及回正过程具有不同的转向误差,且回正转向误差比正转转向误差更大;换向瞬间会产生比较大的转向误差;运动副间隙或齿条倾斜程度的增大会使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增大。考虑运动副间隙的转向机构优化设计,可以提高转向机构的转向精度。  相似文献   

20.
邱明 《机电工程》2004,21(8):47-50
分析了汽车可变转向比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对汽车中心操纵性能的影响。首先对差动轮系转向机构进行了静力学和运动学分析,然后建立了简化的动力学仿真模型。仿真的结果表明,基于差动轮系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提高汽车中心操纵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