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西游记》是一部宏大的神魔小说巨著,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妖怪形象.妖怪的种类丰富,名目新奇,仿佛天地间的万物都融入了这个瑰丽的神魔世界.把《西游记》中的妖怪进行统计总汇,然后根据妖怪原形物种类别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类:动物型、植物型、无生物型、类人型,最后从神话学视角来审视作品中“妖怪”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西游记》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明清时期,大家主要是从文学角度来解读《西游记》,较少受到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对文本的哲理性思考角度来探讨有关《西游记》各方面的问题。文章分别从佛教与《西游记》本事探源、佛教与《西游记》作者、版本的关系、佛教与《西游记》的主题、《西游记》对佛教传播的影响等几个角度总结了明清时期佛教与《西游记》关系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3.
于硕 《饰》2011,(2)
红城感恩寺大雄宝殿《西游记》悬塑是一处以人物彩塑形式再现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故事情节的艺术作品,尚无论文对其内容与相关问题进行专门讨论.本文将感恩寺大雄宝殿《西游记》彩塑划分为43组,依照情节对每组逐一分析,后对悬塑中缺少的《西游记》章回内容、悬塑摆放次序、提示文字与小说相异之处和《西游记》悬塑创作时间等问题分别进行梳理与推证.试图全面、具体地对红城感恩寺大雄宝殿《西游记》彩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的象征是整体性的,它的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节设计都具有深刻的内涵。作为后期古典象征主义的杰出作品,《西游记》具有奇异性、对抗性和现实性特点。《西游记》标志着中国式象征艺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的植物妖怪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植物妖怪不仅丰富了《西游记》中的妖怪类型,还增添了文本的观赏性,委实给《西游记》增添了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6.
海安方言的“可VP”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绘和分析了存在于海安方言中的“可VP”问句在疑问词、疑问句式、疑问焦点及停顿等方面不同于一般方言的特殊性,并以《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中的例子进行参证。最后,指明这种句式是非问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西游记》自问世以来,以戏剧、小说、话本、版画等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改编的产物不计其数。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以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为代表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社会上对各种类型的《西游记》题材影视作品褒贬不一。从观众接受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西游记》影视作品之中的合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西游记》故事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有书籍传播和戏剧演出传播。分析了明清时期书坊、戏班的产业化运作以及印刷术和戏剧舞台艺术的发展对《西游记》大众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魏晋到清代,“水神托人传书”母题在不同时代的小说、戏曲中皆有表现,构成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此母题在唐代传奇《柳毅传》中达到真正成熟,以后的流变皆从《柳毅传》加以扩展,不同时代的作品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打开《西游记》.满眼“佛” 字,满耳“佛” 言,然文中作者对佛教的态度却是矛盾百出,笔者认为:作品中作者对佛教的肯定,乃出于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而对佛教的否定,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1.
吴承恩是否写过《西游记》曾广受怀疑,蔡铁鹰先生认为历史上之所以会产生《西游记》作者含混不清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上下的功夫不足,尤其是体系性的整理、阐述不足,导致一些研究者对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果一知半解,而把研究的视点纠缠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考辩。《吴承恩年谱》、《吴承恩集》在《西游记》与吴氏本人之间建立起学理的、逻辑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对吴承恩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迄今最系统最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站在西方文化域场之外的“他者视野”,或者抛开宗教的强加,回到“历史视野”,《圣经》是一本杂糅了历史、神话、信仰、伦理道德以及文学艺术的“多元读本”。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文化母体,《圣经》孕育着社会契约的胚胎,推动着人类最初的道德启蒙和道德建构。  相似文献   

13.
董说的《西游补》虽以补《西游记》的面目出现,但它不仅在哲学精神上深刻质疑了原书,而且重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艺术世界。本文从其反《西游记》的整体构建、历史现实相结合的梦境叙事逻辑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窥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曾经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企业及企业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形式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企业广大职工的信念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人类创造了众多优秀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对当今企业管理影响很大,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例如,日本将《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列为企业管理者的必读书,美国也将《孙子兵法》列为培训管理干部的教材。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各类企业不分领导干部职务的高低,都能与职工群众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五十年代鞍钢“两参一改三结合”和“孟泰精神”,六十年代初大庆油田“三老四严”和“四个一样”的“铁人精神”,社会主义多快好省建设时期的“马万水精神”。等等,都可以说是我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噪声模态是振动系统的虚假模态,根据真实模态的不变性和噪声模态的随机性,通过利用最小二乘时域模态参数识别法二次识别复振型,提出归一化模态置信因子(NMCF)判别噪声模态。最后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16.
蔡铁鹰教授的新著《淮安有部西游记》在淮阴师范学院举行了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学者参加研讨会,与会者就学术研究成果普及化、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及"田野考察"之于《西游记》成书史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的《西游记》研究中,对于玄奘史实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玄奘史实在小说成书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玄奘史实之最终衍变为"神话",究其原因,是由玄奘事迹本身的超一般想象、宗教题材的神秘性、民间传播渠道的调制三端所共同促成。而《西游记》小说中的游戏色彩、诙谐滑稽特征、取经主人公与实际主角发生错位等特征也是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民间渠道的传播后所打上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8.
象鲁迅、郭沫若一样,夏衍一开始并非是从文的。从1915年入杭州甲种工业学校,到1921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他的中学、大学时代的专业都是工科。夏衍说,他的学习工种是在于对“贫困、压迫、封建制度和旧社会的束缚,以及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的强烈憎恨;是在于受“社会太不合理,太黑暗了,非彻底革命不可”的信念所驱使,所以,他的选择“工业救国”的道路,是受当时时代潮流的影响,当时代赋予他新的使命时,他毅然弃工从文,为了革命的需要,为了党的事业而转入文化领域,从事杂志和报纸的编辑,走上了一条编辑道路。 一、“五四”时代的《浙江新潮》 “五四”运动掀起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新文化运动也随之蓬勃开展,为适应这一时代潮流,当时的新型书报杂志如雨后春笋,各地小型的革命报刊更是风起云涌。据李龙牧《中国新闻事业史稿》说:这类刊物“总数达到五百种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全国学联的《全国学生联合会日刊》,北京学联的《五七日刊》,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论》,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恽代英主编的《武汉星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邓颖超等主持的《觉悟》,赵世炎  相似文献   

19.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在明清时期<西游记>评点传播中处于独特的位置.它秉承了明末和清初<西游记>评点本的评点思维模式,以时代通行的哲学观点来评点<西游记>.但<新说西游记>不是以明代盛行的心学来评点,而是以朱注<大学>诠释<西游记>.这也是清代王学衰落、朱学占据上风在小说评点中的一个表现.它的出现既昭示着清代<西游记>批评传播的另一走向,也强化了清代<西游记>非文学化评点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八二年关于中国古代童话问题争论的继续。当时我用《聊斋志异》、《搜神记》、《西游记》中部分章节证明中国古代早于西方就有童话和童话作者。指出“五、四”时的童话由外国传入的观点是不妥当的。现在我例举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徂》中的《叶限》与西方的《灰姑娘》对比以证明中国古代早已有童话和童话作家的论点。同时,用《原化记》、《集异记》、《广异记》、《玄怪录》、《会昌解颐录》、《搜神后记》和《搜神记》中的童话故事佐证观点。进一步深入阐明我的看法。以期达到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的自信心,更好地创造新时代的文化的目的。此后,我将阐述中国古代童话的起源与民族形式,以求教于同行与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