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粤桂边境贵金属矿床紧密相关的云煌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N-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表现为相对富集Rb、Ce和Sm及亏损Ta和Sr。煌斑岩的稀土总量为(82.33~215.30)×10-6,平均值为143.20×10-6,是原始地幔的20倍。轻稀土含量为(75.01~199.01)×10-6,重稀土含量为(7.31~16.29)×10-6,轻重稀土含量比值为9.26~12.22、平均为10.90。经球粒陨石标准化,煌斑岩的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和极弱的Eu负异常。研究区的煌斑岩具有地幔和下地壳的双重特点,其中煌斑岩的幔源地球化学指标δZr/δNb、δTh/δLa值分别为16.02~20.01和0.14~0.20,而壳源组成特征δLa/δNb、δSm/δNd和δNb/δU值分别为2.06~3.78、0.18~0.19、5.29~22.37,这可能说明煌斑岩属于原始幔源岩浆经下地壳物质混染的产物。在研究区的贵金属成矿作用过程中,煌斑岩可能扮演了“矿化剂来源”和“能量供体”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喇嘛苏铜矿区中酸性岩体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政利 《金属矿山》2014,43(2):108-111
根据喇嘛苏铜矿中酸性岩体新鲜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测试结果,岩体中Ni的平均含量接近于维氏值,而Ti、Cr、V则低于维氏值;高场强元素含量为(611.25~1 210.11)×10-6,平均值为1 031.211×10-6;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为(1 041.05~2 708.61)×10-6,平均值为1 845.15×10-6;Rb、Ba、K、La、Sm和Th的含量较高,Ta、Nb、Ti较低,而且Th含量远远大于Ta含量;在花岗岩类岩石的非活动性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上,所有的样品点均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域内,说明本区花岗岩类岩石为造山带的I型花岗岩,属正常的钙碱性大陆边缘弧花岗岩类岩石,是产于消减带而来自壳源的火成岩,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可能有洋壳物质和流体的加入,同时也混染了围岩。  相似文献   

3.
邹德龙 《现代矿业》2018,34(2):188-190
为解决下沟煤矿ZF1801综放工作面采空区CO浓度持续升高、自燃发火防治困难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上分层C1801工作面隐蔽老火对工作面火灾防治的影响,提出了上下分层新老采空区同治的防火理念,通过合理设置风量、优化灌浆与注氮工艺、灌注凝胶、设置隔离墙,并结合束管监测、强化防灭火管理等手段,使下分层工作面采空区CO浓度由(115~386)×10-6 逐步下降至(10~18)×10-6 ,上分层工作面采空区内CO浓度由(210~445)×10-6 下降至(12~21)×10-6 ,有效遏制了下分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的发火风险,保证了工作面安全顺利生产。  相似文献   

4.
在pH =9.3 的1.6 ×10-2 mol/L 硼砂、3.6 ×10-2 mol/L 氨水和1.6 ×10-5 mol/L 百里香酚酞络合剂底液中, 稀土-百里香酚酞络合剂有一灵敏的极谱波, 其二次导数波峰电位为-1.02 V(S.C.E)。波高与稀土离子浓度(4.0×10-7~3.6×10-6 mol/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考察了影响极谱波的各种因素和共存离子的干扰, 将此极谱波应用于钢中轻稀土的测定, 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硚口区某小区在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上建设而来,所在场地经二次开发利用后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还不清楚。为此在小区场地布设8个采样点,采集24份土壤样品,在分析镍、铜、镉、铅、砷、汞6种重金属元素和苯并[a]芘、石油烃、六六六、滴滴涕等4种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指数法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上述10种污染物的含量分别为33.44×10-6~48.76×10-6、26.41×10-6~39.44×10-6、0.224×10-6~0.369×10-6、19.73×10-6~47.08×10-6、5.36×10-6~11.46×10-6、0.030×10-6~0.098×10-6、3.82×10-9~27.70×10-9、5.3×10-6~129.0×10-6、0.20×10-9~30.80×10-9、1.4×10-9~109.0×10-9;单项污染指数分别为0.223~0.325、0.013~0.020、0.011~0.018、0.049~0.118、0.268~0.573、0.004~0.012、0.007~0.050、1×10-5~16×10-5、0~0.030、0~0.017;研究区综合污染指数为0.333~0.369。研究区当前的土壤环境质量属于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pH 值为11.4 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体系中, 采用循环伏安电位扫描、恒电位阶跃和计时电位法研究了黄铁矿的电极过程。循环伏安曲线表明, 当c(DDTC)=1 ×10-4 mol/L 时, 电极电位大于0.2V(SHE)以后, 黄铁矿电极表面发生四乙基二硫化秋兰姆(TETD 或D2)的电化学沉积并残留在电极表面;采用恒电位阶跃法可以确定反应电流密度(i)与反应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i =(9.08 ×10-5 +4.77 ×10-3 t0.5)-1, 由此可以确定DDTC 在黄铁矿电极表面的扩散系数D为3.72 ×10-6 cm2/s, TETD 在黄铁矿电极表面的吸附厚度可达1.63 个单分子层;计时电位法则确定了pH 为11.4 时, 吸附于黄铁矿电极表面的TETD 的电化学动力学方程为η=0.116-0.064 lg[1-(t/τ)0.5], 电化学动力学参数确定为:交换电流密度i0 =3.08 μA/cm2, 反应电子数n=2, 反应传递系数α=0.462。电化学动力学方程和电化学动力学参数值表明吸附于黄铁矿电极表面的TETD 易于还原。  相似文献   

7.
藏南邦卓玛地区金多金属矿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和  许云鹏  邵华  黄昊  王磊  罗先熔 《金属矿山》2019,48(3):147-155
藏南邦卓玛地区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东部,位于藏南江孜-隆子金锑多金属成矿带上,该区域成矿潜力巨大,是寻找金锑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为在邦卓玛地区实现找矿突破,在该区开展了地质找矿工作,以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为基础,采用元素变异系数、Cv1和Cv1 /Cv2变异系数解释图与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Au、Pb、W、Sb、Cu、Zn、Mo、Ba、Sn 9种元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各元素在空间上的富集分布规律及其成矿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和元素异常特征对该区进行了成矿预测。研究表明:①Cu、Zn、Mo、Ba、Sn成矿潜力较小,Au、Pb、W、Sb成矿潜力较大,运用分形理论得出了各元素的异常下限,其中Au为7.24×10-9,Pb为53.83×10-6,W为6.12×10-6,Sb为4.14×10-6;②根据多元素套合关系在区内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其中1#靶区内主攻矿种Au的异常强度为36.4×10-9,2#、3#靶区内Au的异常强度分别为49.8×10-9、47.3×10-9;③经过对1#靶区进行探槽工程验证,发现了1条长150 m、厚0.30 m的含金石英脉,Au品位为(3.64~4.78)×10-6;2#、3#靶区内Au的异常强度均高于1#靶区Au的异常强度,表明邦卓玛地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藏拉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成矿元素在地质体内的分布不均匀;采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矿床内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研究,认为矿区内的Cu、Pb、Zn、Ag、Bi、Au、Hg、Sb、As 9种元素呈正相关,与铜铅锌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组合为Cu-Pb-Zn-Ag-Bi;利用异常下限圈定出了Cu、Pb、Zn、Ag、Bi元素异常区,确定了具有找矿潜力的叠加异常区3个:1#异常区Cu、Zn、Pb、Bi和Ag元素异常叠加显著,异常浓度集中,具有寻找矽卡岩型矿的潜力;2#异常区内土壤样化学分析中Pb元素的异常高达3 800×10-6,Zn元素的异常高者也有5 000×10-6,具有一定的寻找低温热液型铅锌矿的潜力;3#异常区受断裂叠加改造和后期岩浆侵入的影响,Cu异常浓度集中,土壤样化学分析中Cu元素品位值达到0.2%,具有一定寻找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对经山寺铁矿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内该类型铁矿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其成矿物质来源。经山寺铁矿的化学成分主要由Fe2O3、FeO、SiO2组成,A12O3和TiO2含量非常低,微量元素Sc、V、Cr等含量也比较低,指示其形成时极少受到陆源碎屑物质的混染;矿石的w(Sr)/w(Ba)值为3.37~52.20,均大于1,与海相-热液沉积物w(Sr)/w(Ba)值一致;w(SiO2)/w(A12O3)值为48.35~75.49,指示经山寺铁矿与火山沉积作用有关;经PAAS标准化后,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表现为重稀土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La、Eu、Y正异常,较高的δY/δHo值(55.96~75.29)及δLa/δYb1,指示矿石稀土元素可能来自海水和高温海底热液的混合溶液。综合研究认为经山寺铁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海底火山热液和海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10.
张磊 《矿冶工程》2019,39(1):54-57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红外光谱分析和Zeta电位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以辛基异羟肟酸为捕收剂浮选稀土时矿浆中Ce3+对含钙脉石矿物萤石及方解石的活化作用机理。浮选结果表明,当辛基异羟肟酸浓度为2.0×10-4 mol/L、矿浆中Ce3+浓度小于1×10-4 mol/L时,pH值在 6~10之间时,Ce3+对含钙矿物萤石及方解石有活化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Ce3+吸附在含钙矿物萤石及方解石表面形成了活性位点,可与羟肟酸根离子产生络合吸附,生成稳定的五元环络合物,增大了羟肟酸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能力,从而活化矿物。  相似文献   

11.
花垣矿田长登坡铅锌矿床位于湘西—鄂西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代表性铅锌矿床之一。本次研究对长登坡铅锌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进行了高精度的LA-ICP-MS测定,结果表明闪锌矿具有低Fe、Mn,高Cd、Ge、Ga和低In的特征;闪锌矿Fe、Mn含量和In/Ga、In/Ge、Zn/Cd比值均指示矿床成矿温度不高,通过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估算成矿温度为80~200℃,均值为136℃,指示该矿床成矿可能与中低温盆地流体有关;闪锌矿在(Ga+Ge)-(In+Se+Te)-Ag三角图解中的投点范围明显不同于SEDEX型矿床、VMS型矿床与矽卡岩型矿床,而与MVT型矿床有很大范围的重叠。综合分析认为,长登坡铅锌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2.
以龙泉八宝山金银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同位素分析等室内试验,着重探讨了该矿床的矿化带构成,成矿温度以及找矿规律。结果表明:1该矿床大体可划分为5条主要矿化带,2种矿化类型(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和5个成矿阶段。2该矿床中石英斑岩含金量(2.7×10-9)明显高于其他矿物,矿床矿化程度与地层关联度较低,矿化类型明显受构造控制。3通过研究该矿床的成矿温度、同位素组成、矿物标型以及其他特征,发现黄铁矿w(Co)/w(Ni)值大于1,且As含量较高;闪锌矿为含铁闪锌矿,铁含量3.4%~6.3%;方铅矿的热电系数为-369.2~619.2μV/℃;矿床主要矿化带的形成温度为150~300℃;由此可知,该矿床为与燕山中晚期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次火山热液矿床。结合控矿因素认为找矿工作应在富钾的钙碱性系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脉发育和断裂活动强烈的地区进行,重点找矿部位为石英斑岩出露地带,另外应注意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  相似文献   

13.
宣恩县滕家湾沉积型铅锌矿产于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底部生物碎屑灰岩中,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形成于开阔潮下带。含棕红色闪锌矿条带生物碎屑灰岩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与滕家湾铅锌矿相类似的矿点还有曾家垱、郑家、郭家坡、肖家湾、陆家坡5处,形成北东向铅锌矿化带,长20 km以上。铅锌矿化带中存在明显的Pb、Zn异常,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大石门铅锌矿是安徽省南部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震旦系蓝田组上部的角岩化碳硅质板岩、大理岩化条带灰岩及灰质白云岩地层中,其次赋存于北东向构造破碎带中;矿体呈层状、透镜状产出,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及蓝田组地层控制。矿区围岩蚀变类型主要包括黄铁矿化、硅化、绢英岩化和绿泥石化。本文在分析矿床具体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矿的成因和控矿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研究区寻找此类矿床的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5.
勉县俞家坪铅锌多金属矿位于勉略康构造混杂岩带东段。区内泥盆系金家河岩组铅、锌、银、金等元素背景值高,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物源丰富。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为矿液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就位空间。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为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提供了动力。银、铅、锌、金地球化学异常发育,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通过工作在区内发现多条铅锌多金属矿体,找矿前景看好,赋矿岩性主要为金家河岩组蚀变白云质灰岩,矿体受北西断裂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型。  相似文献   

16.
虽然我国铅锌矿床在各地质时代均有分布、类型较齐全、成矿作用复杂多样,但成矿地质时代及成矿期相对集中,研究矿石矿物特征对分析矿床成因、成矿作用以及找矿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对荒田铅锌矿矿石矿物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硫化矿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及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及白云石;氧化矿石中金属矿物以菱锌矿、白铅矿及异极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共生组合以及矿物穿插交代关系等,确定了主要矿物的生成顺序,并将矿床划分为火山沉积期、热液硫化物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硫化物期为主要成矿期,此外闪锌矿-方铅矿阶段的成矿温度为226~290℃之间,属中温热液成矿。因此,荒田铅锌矿床属火山沉积-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17.
D201树脂吸附钒(Ⅴ)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了钒(Ⅴ)在D201树脂上的吸附行为, 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D201树脂对钒(Ⅴ)的吸附为吸热过程, 且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测得吸附热力学参数: ΔH=3.88 kJ/mol, ΔS=0.082 J/(mol·K), ΔG=-20.77 kJ/mol; 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 D201树脂吸附钒(Ⅴ)的平衡时间为12 h; 颗粒扩散速率为D201树脂吸附钒(Ⅴ)的主要控制步骤; 测得不同温度下D201树脂吸附钒(Ⅴ)的表观速率常数为: k298K=2.34×10-5 s-1、k308K=2.40×10-5 s-1、k318K=2.91×10-5 s-1; 表观吸附活化能为Ea=8.43 kJ/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