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郭春艳  马俊贺  佟钰 《辽宁化工》2003,32(6):272-274
提出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液体石蜡中芳烃含量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液体石蜡特征吸收峰下芳烃浓度与消光值的关系确定芳烃含量。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且不受单烯影响。可代替现行的液体石蜡芳烃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液体石蜡中芳烃含量是液体石蜡产品的重要技术指标,是指导液体石蜡产品应用和深加工的重要技术参数。我国现行液体石蜡中芳烃含量测定的标准是《液体石蜡中芳烃含量测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SH/T0409—1992),该标准与国际类似标准相比,缺少详细的试验步骤和样品一次性稀释的参考用量,且精密度中只规定了芳烃质量分数为1%时的允差。为了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针对该标准存在的问题,补充了详细试验步骤,增加了一次性稀释参考用量,规定了全范围的精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标准经修订后,结果更加准确,能够体现我国标准先进性和严谨性,适应市场需求,增强我国石蜡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液体石蜡中正构烷烃、芳烃、碱性氮有机物及铁、锌含量的分析方法,对部分样品进行测定,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液体石蜡的来源,加工方法,对液体石蜡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指出,沈北原油含丰富的液体石蜡,提取液体石碏并进行深加工将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FRIPP利用费托合成油轻馏分加氢精制工艺生产轻质白油、液体石蜡技术。试验以费托合成油轻馏分为原料,在小型加氢反应装置采用加氢工艺生产轻质白油和液体石蜡。试验结果表明,费托合成油轻馏分油的正构烷烃含量高的特点,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脱除原料中含有的含氧化合物和烯烃,生产优质轻质白油、液体石蜡产品。  相似文献   

6.
尿素络合法生产重质液体石蜡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庆直馏柴油为原料 ,经异丙醇尿素脱蜡制得纯度较高的重质液体石蜡和低凝点脱蜡油。研究了络合反应温度、尿油比、反应时间以及络合物洗涤次数和洗涤油用量对工艺过程的影响 ,并得出了适宜的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7.
重芳烃轻质化工艺和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重芳烃轻质化反应及催化剂和比较有代表性的工艺技术路线。重点阐述了催化加氢脱烷基和烷基转移反应特点和有关催化剂的研究以及国内外主要工艺发展现状。认为,重芳烃轻质化发生的反应所用催化剂多属于酸型,开发以小颗粒、大孔径以及良好抗积炭性能的固体酸催化剂,尤其是催化加氢脱烷基和烷基转移反应催化剂,对提高C+9重质芳烃利用价值和增产附加值高的二甲苯和苯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朱超  姚志龙 《工业催化》2011,19(4):57-60
分别以γ-Al2O3和NiAl2O4为载体制备了用于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液体石蜡的催化剂,考察了载体酸性和工艺条件对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液体石蜡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酸性影响催化剂生成液体石蜡的选择性,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0 ℃,反应氢压5.0 MPa,空速1.0 h-1,氢油物质的量比15.56∶1。以Ni/NiAl2O4为催化剂,脂肪酸甲酯转化率达98.9%,正构烷烃选择性达100%。  相似文献   

9.
前言 液体石蜡是石油产品的一种,为无色、无臭、无味、无萤光的油状液体。它是由重油经减压蒸馏得到的中等粘度润滑馏分,再经加工精制而成。 液体石蜡按用途分为医药用和化妆品用两种。医疗上作为导泻剂。用量最大的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成药中“滴丸”剂型,用它作为冷却剂使用。全国各制药厂此种剂型很多。但作为冷却介质的液体石蜡,在一定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就要变色、乳化、发生异味而失效。据调查,全国每年这种变质的废旧液体石蜡可达几十吨左右。各制药厂将此废物放置厂内,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且经济上是极大的浪费。关于这种废旧液体石蜡回收再生的研究迄今还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对煤焦油中重质芳烃进行选择性加氢,研究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对重质芳烃饱和率和单环芳烃选择性的影响。通过制备的4种催化剂进行对比,获得单环芳烃选择性较高的Ni-Mo-P体系催化剂。煤焦油馏分原料的加氢反应结果显示,在反应温度360℃、反应压力6 MPa、空速0.5 h-1和氢油比800∶1条件下,多环芳烃饱和率为84.2%,单环芳烃选择性为60.4%。通过煤焦油馏分与脱酚余油原料的加氢实验结果对比,脱酚余油中的重质芳烃能获得更高的转化率及单环芳烃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提高聚苯乙烯分子量,加大液体石蜡的投入量及改进脱除挥发分的条件,提高高抗冲聚苯乙烯的伸长率.  相似文献   

12.
通过热重实验对含铁粉尘碳酸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碳酸化反应的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分析了反应温度对反应控制阶段动力学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碳酸化球团的转化;碳酸化反应温度由400℃升高到600℃时,CaO转化率明显增大,800℃达到最大;碳酸化反应的总速率受到内扩散和界面化学反应共同控制,反应前期化学反应为限制环节,反应速率较快,反应后期内扩散为限制环节,反应速率变慢;在200~800℃的反应活化能为11.091 kJ/mol.  相似文献   

13.
复杂反应的反应-分离集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复杂反应体系的反应-分离集成问题进行了研究。以Denbigh反应为例,运用遗传算法对反应-分离循环的复杂流程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流程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含中间产品的复杂反应体系,存在反应-分离循环圈的现象;反应、分离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集中在反应-分离循环圈内。反应-分离含有成流程结构和最佳工艺条件不仅与反应动力学关,而且与反应器投资和分离难易程度有关。不同的反应或分离费用可能对应不同的反应-分离集成流程。  相似文献   

14.
甲基丙烯醛一步氧化酯化制备甲基丙烯酸甲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备了用于甲基丙烯醛(MAL)一步氧化酯化为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新型催化剂. 在常压和连续搅拌的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条件对MAL转化率和MMA选择性的影响,并对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50℃、氧气流速6 mL/min、甲醇与甲基丙烯醛的摩尔比75、催化剂在反应物中含量2.4%、反应时间60 min时,MAL的转化率可达99.4%, MMA的选择性为95.7%.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催化剂MnSalophen/Al2O3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以自制的MnSalophen/Al2O3为催化剂,以分子氧为氧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反应压力对环己烯转化率和环己烯酮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50 mg,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100℃,反应压力:1.5 MPa的条件下,环己烯酮的收率可达50.3%。  相似文献   

16.
骨架钌镍炭选择性催化加氢制备对氨基苯甲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骨架钌镍炭[简称Raney-RuN iC,m(Ru)∶m(N i)∶m(C)=1∶1∶2]为催化剂,对硝基苯甲醚液相选择性加氢制备了对氨基苯甲醚。考察了催化剂的活性和寿命,反应温度和压力对反应的影响,及底物(对硝基苯甲醚)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新制备的催化剂循环使用3次(6 h)后活性趋于稳定,活性稳定的催化剂的寿命长于63 h。适宜的反应温度:90~100℃,此时目标产物选择性大于99.4%;适宜的反应压力:1.1~1.5 MPa;底物浓度与反应时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甲醇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体系,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化学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指出该反应适宜的反应温度。选取自行开发的CuZnZrAlO催化剂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反应体系中理论平衡组成和实际组成之间的差别,研究了体系中两个独立反应——甲醇分解和水蒸汽变换的反应进度受温度影响的敏感度。通过比较实际反应性能和理论平衡极限的差别,为CuZnZrAlO催化剂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氯化苄光氯化反应宏观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毅  乔旭 《精细化工中间体》2006,36(2):59-62,66
通过运用新型的内环流反应器对氯化苄光氯化反应机理和宏观状态的分析,建立了氯化苄氯化的连串反应动力学模型。经参数估计,得出了在95~125℃温度范围内连串反应的宏观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两步反应活化能分别为Ea1=28.14×103J/mol、Ea2=58.37×103J/mol,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根据模型,得到苄叉二氯在反应体系中能达到的最高摩尔组成为0.7和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时间,为苄叉二氯的生产工艺条件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S-苯基-L-半胱氨酸合成的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过量浓度法和微分法研究合成S-苯基-L-半胱氨酸的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变化的规律,确定了S-苯基-L-半胱氨酸合成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建立了反应速率方程,同时探讨了反应机理,为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实验找到了反应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20.
The reac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waste (PETW) powder with ethylene glycol (EG) was carried out in a batch reactor at 2 atm of pressure and a 220°C temperature. The particle size range of 50–512.5 μm and the reaction time of 40–180 min that are required for glycolysis of PETW were optimized. To avoid the carbonization and oxidation of reactants and reaction products and to reduce corrosion, the reaction was undertaken below 250°C using a lower reaction time.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dimethyl terephthalate and EG, an external catalyst was introduced during the reaction. The degree of depolymerization of PETW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reaction time. The reaction rate was found to depend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liquid EG and of ethylene diester groups in the polyester. A kinetic model was used for the reaction wa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rate constant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reaction time, as well as the particle size, of PETW. The degree of depolymerization of PETW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particle size of PETW.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87: 1569–1573,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