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凡  邢怀滨 《工程研究》2009,1(1):16-18
作为人类的“造物”活动,工程一直伴随于人类历史中,建构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工程是直接的生产力,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工程活动包含了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要素,我们需要对其采取综合的、多学科的研究。然而,这种研究迄今是相当缺乏的。  相似文献   

2.
周永红 《工程研究》2011,3(4):375-383
本文从规律与规则的区别入手,提出了存在性规律和建构性规律的理论视域.认为工程规律是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在理解当前工程活动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协调各种规律综合作用的建构性规律.它直面的是在集众多技术的某种特定工程建构中“如何做”的问题,与揭示事物本质的“是什么”的规律不同.工程活动不仅涉及“是什么”,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田鹏  陈绍军 《工程研究》2013,5(4):344-353
首先批判性地梳理了国内工程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尽管存在“工程共同体”论、“社会工程”论、“建设工程系统”论及“社会评价”论等分析范式和视角,但工程与社会之关系是工程社会学的元问题;其次,提出“工程社区”与“工程社会行动”两个概念,以社会行动理论为切入点,总结出工程社会行动分析范式的三大维度,即工程与公众参与、工程与非自愿移民、工程与社会风险;最后,认为尽管关于工程社会学的讨论还在继续,但工程成功“嵌入”社会是工程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前工程社会学在我国逐渐兴起,出现了"工程共同体论"、"社会评价论"和"建设工程系统论"三种不同研究范式,其中"工程共同体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首先追溯了共同体概念的来源,其次,对比性分析了科学活动和工程活动与社会间的作用机制,并批判性地审视科学共同体与工程共同体间的差异;最后,本文提出了与"工程共同体"商榷之处,认为工程共同体本身是一个"黑箱",并不能反映工程活动的社会影响,因此,工程共同体能否成为工程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核心概念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工程造物实践是人类工程知识的源泉。工程造物实践活动是随着认识的提高而不断创新的过程,今天创新的工程知识就是明天被普遍应用的先进工程知识的来源。按照桥梁工程本征特性(即实践性、创新性和社会性)的理解,桥梁工程知识体系总体上包括基础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三大类知识系统。以12座桥梁工程实践为例,论述工程知识的演化、特点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工程研究》2014,(2):222-222
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同时,城镇化还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发动机.然而,世界各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欧美发达国家在早期探索过程中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拉美国家“过度城镇化”出现的住房紧张、贫民窟、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日本“高度集中型城镇化”模式和韩国“大城市主导型城镇化”模式加重了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等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工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造物实践活动,工程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永恒主题。工程既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特殊性的复杂开放系统,又是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与社会其他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及互动机制,并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其他子系统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工程的整体功能和巨大作用也只有在社会大系统中才能实现。工程的社会功能和具体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工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工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工程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发展的桥梁和动力,它与科技发展相互依存、互为平台;工程建设特别是大型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工程社会学在我国逐渐成为一门兼具跨学科特征的"显学"。首先,基于学科内在建构路径及其演化逻辑,反思性审视工程社会学既有建构路径。认为,在研究领域形态向研究范畴形态升级过程中,"工程共同体论"、"工程系统论"和"工程评价论"三种建构路径并未形成共识。其次,工程社会属性的实践共识为迈向整合的工程社会学建构路径奠定了必要的学理基础。最后,提出工程社会学建构路径的"整合论",从问题研究形态的工程社会属性到研究领域形态的工程内部运作机制及其社会影响,再到"工程域"和"工程社区"两大基本研究范畴,最后迈向"内部工程社会学"和"外部工程社会学"有机整合的学科形态。  相似文献   

9.
李伯聪 《工程研究》2009,1(1):51-57
工程创新的实质和基本内容是创新空间中的选择与建构。一方面,就工程创新活动本身而言,工程创新活动是以创新者为主体而在“创新空间”中进行选择和建构活动,另一方面,在社会水平和层面上,创新者及研发成果又成为了社会和市场进行选择和建构的对象,成为了被选择者和被建构者。对现实空间的认知和对创新空间的认知是性质迥然不同的两种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文中最后分析和评论了所谓“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振羽 《工程研究》2021,13(1):18-26
通过梳理中国大科学装置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技术可供性演变情况,指出不同的行动者与大科学装置发生互动,使得大科学装置持续发生了"为自然科学探索提供极限研究条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举措"和"支撑区域性创新体系建设"等三种技术可供性演变.进一步地,指出建构大科学装置特定技术可供性的行动者共同体应当成为治理对象.  相似文献   

11.
Scott has given best explanations and criticism on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have failed in 20th century. With extreme faith in science and the rational, high-modernism-oriented social engineering tends to ignore informal process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Meanwhile, informal process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comes to be correc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the disastrous consequence of high-modernism-oriented social engineering. Social engineering will succeed only if it is embedded into informal process and respects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local knowledge. Thus, a reflective dimension is involved in social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2.
朱亚宗  黄松平 《工程研究》2013,5(4):335-343
工程技术的首创性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工程技术的首创性水平不容乐观,并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创新提质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首创性意识,并改进科技管理,选拔培养顶尖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同时,中国人一生中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出现在高考阶段,而欧美却将最激烈的竞争设计在博士阶段,而后者正是通向首创性人才的重要阶梯.因此培养首创性人才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并高度注重培育适应工程技术首创性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3.
宋刚  王续琨 《工程研究》2014,(4):425-433
工程史在中国已经出现分立发展的良好势头,正在成为学科之林破土而出的一株“新苗”.技术史和包含着技术史的科学技术史,以及由工程史和技术史综合而成的工程技术史,都是与工程史有着极密切关系的亲缘学科.同样以工程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学、工程哲学,是工程史的并立同源学科,三者在基本内容、核心课题方面有相对明晰的区分,不能相互替代.构想中的工程史学科结构,将正在萌生和有待创建的分支学科归并为基础工程史、综合工程史、部门类别工程史、工程社会活动史、专项工程制度史、专项工程成就史等几个学科群组.  相似文献   

14.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participation of earthquake science needs new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new technical supports. Theoretical concepts such as ‘Actor-Networking Theory (ANT)’ and techniques such as Community Model,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participation of earthquake science which is facing to new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15.
工程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科学技术知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能动地创造社会存在物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及其结果。本文主要阐述工程主体的本质及其作用。本文认为,工程主体是人本身,具体表现为工程决策主体、工程规划设计主体、工程实施主体、工程利用主体和工程终结主体等五种形态。工程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工程层面的具体显现,它表现为真理主体性,目的主体性,选择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综合主体性等形态。工程主体性与工程构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工程活动成败以及结果的存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菅强  郭强 《工程研究》2011,3(3):222-232
城镇化本质上是人与土地产生新型关系的进程.因此,以何种方式聚集,怎样协调相互发生关系的人与地,便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对建立人、地合理配置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大城市论和小城镇论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6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大"、"小"两种发展模式都没有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人与地、人...  相似文献   

17.
栾恩杰 《工程研究》2014,(4):323-331
从工程与科学技术辩证关系的角度,在四个方面讨论了工程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从劳动与劳动工具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入手,讨论了工程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处于“无首尾逻辑”的不断循环的融合体状态,三者互相依赖、互相推动,而工程直接联系着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基础,在这一循环中起着“扳机”和载体的作用.以中国航天经历仿制阶段、自主研制阶段、跟踪发展阶段以及开始步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期的58 年发展历程为例,论述了以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对我国来说是一条成功之路.提出在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坚持通过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要将基础科研按其本身的特点并吸纳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制定发展规划.讨论了工程成果对于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提出工程成果不仅是现代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手段和基础,还牵引着诸多基础学科的生成,完善和推动基础学科的发展;工程设施所提供的成果,既是设计成果、验证结果,也是运营的伴行装置;既是对象的物理表现,也是模型化认识的基础科学.对工程师的使命强调了三点认识:一是要依据系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指导工程实践,一项重大工程系统在其运行中,必然要包括“非拥护性评审”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权衡;二是系统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是工程需求论证,而复杂工程系统的需求论证必须是全域性的,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否则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三是科技进步将人类社会推到高科技时代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为科技进步和工程建设而付出的各种代价之中,工程师要与科学家携手,通过“科学一技术一工程”无首尾逻辑的综合运用,共同解决当代民生难点课题,这是工程师的?  相似文献   

18.
李伯聪 《工程研究》2010,2(3):233-242
On account of the fact that engineering has been evolving, it should be studied in the view of evolution theory. The study of engineering evolution is not only of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of practical importance. Engineering evolution is a must for the profound study of engineering philosophy. There is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volution of engineering theory, engineering history, and engineering philosoph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hetor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cognitive sc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 of metaphor and explains the similar yet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life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engineering evolution. And the paper comes to a conclusion that only when the engineering evolution undergoes a transformation from considering evolution as a metaphor to a theoretical innovation, could it be an independent theory in the academic field.  相似文献   

19.
Wang Bin 《工程研究》2012,4(2):205-211
In 1913, Zhan Tianyou founded China’s first engineering academic group, the Chinese Assembly of Engineers. In 1915, the Chinese Assembly of Engineers changed the name to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The Institute tries to promote academic study and communication by publishing Institute newspapers and academic works. The Assembly developed quickly at the early stage and became one of the largest academic groups in China and played a groundbreaking role in attracting engineering experts from the whole country, as well as promoting the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fter 1923,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embly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1931, the Assembly and the Chinese Engineering Society merged into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