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1引言 某办公楼为由原结构6层加至9层的改造增层项目,结构高度由原来的22.2m增至33.5m新增部分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混凝土灌注桩,七层以上荷载由八层转换梁传递至外套框架柱,然后由外套框架柱传至桩基.六层以下由短腿柱外套框架与原框架连接形成整体.施工中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施工速度.  相似文献   

2.
陈笑 《砖瓦》2023,(4):148-150
在型钢混凝土柱与框架梁钢筋连接施工时,为确保定位轴线、标高、型钢混凝土柱安装参数均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内,开展对其连接施工方法的研究。通过型钢混凝土柱安装、框架梁钢筋加工与焊接、模板设计、加工与安装、混凝土浇筑,研究出一种施工方法。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该施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确保各个结构参数的偏差均在允许范围内,确保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3.
李彬铃  赵志佳 《砖瓦》2022,(2):111-112
SD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体系是通过结构连接件将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与主体结构钢筋连接,同时浇筑焊接钢丝网架保温板内外侧混凝土而形成的混凝土内置新型保温体系,是一种绿色环保建筑节能的施工技术.内置保温体系相对于传统外贴式保温系统,具有使用寿命长、耐火性好、与主体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易脱落等系列优点,但也存在窗口裂缝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组内置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和内置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拟静力试验的模拟,确定计算模型的建立方法,并选取2片相同含钢率的内置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和内置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模型进行侧向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分析,对比了2片剪力墙模型的承载力、刚度及其退化过程、延性、耗能及滞回特性,并选取实际工程为算例,对采用两种组合剪力墙的整体结构从抗侧刚度、破坏模式、层间位移角、位移时程及塑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抗震性能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构件层次,随着墙体高宽比的增大,内置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耗能能力及延性逐渐优于内置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对于结构层次,当墙体高宽比较大时,采用内置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采用内置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结构分析软件Perform-3D对分别带有内置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内藏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以及传统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研究了三种剪力墙对整体结构的动力特性、位移反应和地震损伤的影响。研究表明,带有三种组合剪力墙的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优劣顺序依次为内置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内藏钢桁架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  相似文献   

6.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物业塔楼为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结构竖向变形累积问题。运用MIDAS软件对结构进行了阶段施工仿真分析,根据结构的设计要求定义各施工阶段的材料参数、几何参数、荷载边界条件等,考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徐变收缩效应,研究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体系的竖向变形。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模型与施工阶段模型的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在施工过程中应考虑混凝土的时变特性和阶段施工对结构的影响;钢-混凝土组合柱与核心筒剪力墙均存在着较大的竖向变形差;桁架部分底层柱在不同施工阶段下的荷载作用响应变化明显;桁架部分南端柱与北端柱间的竖向位移差较大,施工过程中该部分桁架的安装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针对绥芬河青云市场套(扩)建改造工程"施工阶段自承重楼盖体系"内置预应力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框架梁中角钢桁架弦杆尺寸较大,端部预应力筋不便张锚等问题,提出采用内置灌浆圆钢管桁架替代内置角钢桁架的设想,对两种内置钢桁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当圆钢管弦杆壁厚与角钢弦杆壁厚相同时,灌浆圆钢管桁架的弦杆直径小于角钢桁架弦杆边长,桁架占用外套柱的空间小,同时桁架下弦杆钢管可作为按直线布置预应力筋的孔道,方便预应力筋布筋和张锚。并指出今后应继续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组合框架梁中两种内置预应力钢桁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博一  郑文忠  王英 《钢结构》2007,22(8):60-63
针对绥芬河青云市场套(扩)建改造工程"施工阶段自承重楼盖体系"内置预应力钢桁架-混凝土组合框架梁中角钢桁架弦杆尺寸较大,端部预应力筋不便张锚等问题,提出采用内置灌浆圆钢管桁架替代内置角钢桁架的设想,对两种内置钢桁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当圆钢管弦杆壁厚与角钢弦杆壁厚相同时,灌浆圆钢管桁架的弦杆直径小于角钢桁架弦杆边长,桁架占用外套柱的空间小,同时桁架下弦杆钢管可作为按直线布置预应力筋的孔道,方便预应力筋布筋和张锚.并指出今后应继续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圆形或方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通过单边高强螺栓和适宜端板连接组成框架,通过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楼板形成了新型装配式组合框架。为了解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受力机理,进行了2榀两层单跨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混凝土组合梁通过单边高强度螺栓和平齐或外伸端板连接形成的组合框架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柱截面形式和端板连接类型对组合框架破坏形式和抗震性能的影响。详细地观察了此类组合框架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全过程和楼板裂缝发展规律,得到了此类结构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规律、延性、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边螺栓端板连接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和耗能能力,延性系数μ为2.13~4.28,能量耗散系数E为0.652~0.90。在柱截面含钢率相同条件下,圆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承载力小于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其延性、耗能性能优于方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研究成果将为我国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组合框架设计理论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建筑》2011,(1):36-36
<正>混凝土框架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一般框架柱与梁板分两次施工。为了控制框架柱和梁板的标高,在地下室或首层的框架柱钢筋安装、绑扎完成后,一般要在向上一层楼面结构标高以上框架柱纵向钢筋50cm处  相似文献   

11.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德润  李爱群 《建筑技术》2007,38(9):701-704
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是一种新的组合结构形式,它吸收了其他组合梁的优点并克服了它们的缺点,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施工方便,工业化生产和综合经济指标好等特点,成为一种更有应用前景的组合构件。其截面形式包括轻钢-混凝土组合梁、帽形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和新型外包U形钢-混凝土组合梁。  相似文献   

12.
贵阳北站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综合性铁路交通枢纽,由站房、站台雨棚、高架车道等组成。站房采用桥建合一结构。站台层承载列车轨道的承轨结构、高架候车层框架标准跨度为21m×24m,商业夹层与高架候车层柱网上下不对齐。出站通道层下方有地铁穿过,在隧道上方的柱通过基础梁托换。站台层承轨结构采用变宽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承重。高架候车层采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柱预应力混凝土梁节点是保证结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的关键。东西两端高架车道上方设置31m跨的钢桁架,承受冷却塔等设备荷载,支承钢桁架的框架柱采用钢骨混凝土柱。屋盖典型跨度42m×66m,采用网架与管桁架相结合的结构形式。为了发挥钢管混凝土柱上段的强度、减小层间位移,支承屋盖的钢管混凝土柱顶端与屋盖结构上下弦均连接。  相似文献   

13.
南宁东站采用线上式高架候车的大型桥建合一铁路站房。其站台层被3条正线分成4部分,到发线采用普通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正线桥采用地道式框架桥,提高了出站层的建筑净空。高架候车层采用双向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减轻了结构自重,并对应于正线桥的位置设置2道结构缝,有效地降低结构的温度作用。屋盖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支承的管桁架与网架相结合体系,结构布置安全、经济;而且结构和建筑形态、效果完全统一。天窗采用由钢梁和钢拉杆组成的屋架结构,结构受力合理又便于施工,实现结构与建筑的完美结合。结构计算与分析表明,结构体系传力明确,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一种以内置H型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作为框架梁、以配置4个或8个角钢的角钢混凝土柱为框架柱的新型框架结构,该框架适合于既有房屋的套建增层改造。给出了这种新型框架的施工方案和节点构造,可为套建增层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偏心受压下外包混凝土组合钢柱的3维非线性模型。该组合柱两端铰接,沿主要轴线方向施加一个偏心力。此偏心率的范围在柱截面总高度的0.125~0.375之间。该模型考虑钢、混凝土、纵向和横向钢筋的非弹性性能,以及组合柱中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考虑了钢与混凝土之间、纵向与横向钢筋之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交界面粘结力,以及不同材料对组合柱抵抗变形所起的作用。该模型考虑了初始几何缺陷。已有的试验数据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混凝土强度等级为30~110MPa。钢截面的屈服应力为275~690MPa。通过改变偏心率、柱的尺寸、结构钢尺寸与屈服应力值和混凝土强度,以确定其对偏心受压下组合柱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结构钢屈服应力的增加对组合柱强度的影响较大,尤其当柱的偏心率为0.125D时。当柱的偏心率为0.375D且混凝强度低于70MPa时,结构钢屈服强度的变化对柱强度影响较大。将数值分析所得组合柱的强度与设计规范Eurocode4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urocode4准确地计算出偏心组合柱强度,但是估算的弯矩过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与既有房屋协同工作的套建增层框架应采用怎样的设计原则这一问题,提出了应根据既有房屋的质量和使用要求,分别采取不同的设计原则和施工顺序的观点。针对与既有房屋协同工作的套建增层框架的不同工程条件和受力特点,介绍了四种新旧结构协同工作的连接构造,阐述了套建增层框架节点上下柱端弯矩分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一个与既有房屋协同工作的套建增层框架为例,说明了将套建增层框架与既有房屋协同工作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调度通讯楼工程主楼南侧自地下一层至地上九层采用斜向劲钢框架结构,共6根超长斜柱,该结构长度达38.27m,斜向倾角78.32°。施工中将斜柱构件简化,即斜柱下方支撑视为梁,斜柱侧支撑视为柱,有效解决了支撑方式及拆模的技术要点。通过探索斜形钢柱的安装、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等施工技术,解决了斜向柱体支撑及混凝土浇筑的难点,解决了单层高度22m的斜柱施工准点,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To improve the ductility and meanwhile ensure satisfactory corrosion-resistant performance, a new type of FRP-reinforced concrete encased steel (FRP-RCS) composite beams comprised of ductile structural steel shapes in combination with corrosion-resistant FRP-reinforced concrete was proposed and studied.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exural behavior of the proposed FRP-RCS beams was conducted by testing a total of seven simply supported beam specimens subjected to four-point bending loads. The test specimens included one FRP-reinforced concrete (FRP-RC) beam reinforced with GFRP bars only and six FRP-RCS beams reinforced with both GFRP bars and encased structural steel shapes. The main parameter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were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amounts of GFRP reinforcement as well as ratio and configuration of encased structural steel shapes.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using encased steel shapes can provide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in load carrying capacity, stiffness, ductility and energy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ested beams. The tested FRP-RC beam suffered a brittle failure caused by the sudden fracture of tensile GFRP bars whereas the proposed FRP-RCS beams behaved in a ductile manner mainly due to the beneficial residual strength of encased steel shapes following concrete crushing. In addition, an analytical method was suggested to predict the load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proposed FRP-RCS beams.  相似文献   

19.
李俞谕  肖岩  曹大燕  刘涛 《工业建筑》2013,43(1):139-143
民大广场A楼为带转换层的型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因建筑功能的需要,结构外框架不设框架梁,外框架柱为纺锤状斜柱,转换层采用新型组合结构转换梁。所采用的结构通过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振动台试验等验证是可行的,其破坏机制遵循"强柱、弱梁、更强转换梁、最强节点区"的原则。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具有较强承载能力和较好耗能性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砖混结构的特点,通过建模对某办公楼进行了计算分析.提出了采用钢屋架代替混凝土梁板的做法以减轻自重,同时增加构造柱及圈梁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介绍了植筋、灌浆料及钢结构的施工工艺,并重点对拆除施工中的技术方法、预防措施进行了分析.技术方案及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