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酒精去杂新工艺的研究王光慈,阚建全,陈宗道,黄前美食品与发酵工业,1994(4):1~7通过物理和化学去杂试验认为.酒精去杂的最优方法是用1号或2号分子筛去除酒精水分,用2号分子筛去除酒精中的甲醇,用1号或4号树脂去除醛,用4号树脂除去杂醇油。酒精去...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酒精中杂醇油和醛的机理。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酒精中杂醇油的等温线可用兰格缪尔(Langmuir)等温方程来描述,但吸附醛的等温线则可用弗罗因德利奇(Freundiich)等温方程来描述。在杂醇油-醛-水-乙醇体系中,离子交换树脂优先吸附醛。处理液的酒精度和pH值对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杂醇油和醛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酒精中杂醇油和醛的机理。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酒精中杂醇油和等温线可用兰格缪尔等温方程来描述,但吸附醛的等温线则可用弗罗因德利奇等温方程来描述。在杂醇油-醛-水-乙醇体系中,离子交换树脂优先吸附醛。处理液的酒精度和PH值对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杂醇油和醛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酒精个杂醇油和醛的机理研究——阚建全等,食品与发酵工业,1994(1)28降低酒粘中杂醉油和醛的含量,一直是酒精行业研究的重点。过去多在发酵过程和其后的蒸馏过程中采取措施来防止或减少有害物的产生,但效果不佳,产品质量仍得不到保证。根据“相似相容”  相似文献   

5.
论甲醇在酒精蒸馏过程中的动态(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甲醇在酒精蒸馏过程中的动态(下)许开天江苏南京市专家中心开天精馏技术研究所(210009)关键词酒精,甲醇,蒸馏,精馏,塔器,甲醇动态,动态分析3.甲醇在醛塔中的动态醛塔的作用在于排除粗酒精中所含低沸点之醛类等杂质,故又称排醛塔。生产实践中证实,其...  相似文献   

6.
杂醇油脱水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醇油是以淀粉或糖为原料生产酒精的副产物,由多种醇类组成的混合液,占酒精产量的0.2%~0.7%。传统的杂醇油脱水工艺有:恒沸脱水法、盐析脱水法和分子筛吸附脱水法。新的脱水工艺技术有:膜分离技术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修改单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9月15日以质技监标函[2000]157号文批准,自 2001年 4月 1日起实施。 GB/T394.2-1994补充 4.9.4第四法 折光法 适用于甲醇(假酒精)或酒精中甲醇含量较高(33%(V/V)的快速鉴别与测定。 4.9.4.1原理 乙醇中含有甲醇时,会使折光率下降,其降低值与甲醇的含量成正比。通过测定样品的折光率计算出试样中甲醇的含量。 4.9.4.2仪器与设备 a.酒精计:分度值为0.1; b.折光仪:可读至小数点后四位; c.恒温水浴(外循环式):控温…  相似文献   

8.
纤维废渣固态酒精发酵及纤维素-淀粉共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造纸厂纤维废渣固态酒精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利用纤维素酶曲和酒精活性干酵母,采用固态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和补料技术,在滤纸酶活用量为20IU/g底物、加水比为4,35℃条件下,酒醅酒度可达5.1(V/W),造纸厂细杂纤维的酒精得率为0.17(W/W)。在废渣中添加一定量的玉米粉,利用纤维素酶曲中的淀粉酶活性进行纤维素-淀粉共发酵,可使酒醅酒度提高到8.7%(V/W)。  相似文献   

9.
纤维废渣固态酒精发酵及纤维素-淀粉共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造纸厂纤维废渣固态酒精发酵工艺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利用纤维素酶曲和酒精活性干酵母,采用固态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和补料技术,在滤纸酶活用量为20IU/g底物、加水比为4,35℃条件下,酒醅酒度可达5.1(V/W),造纸厂细杂纤维的酒精得率为0.17(W/W)。在废渣中添加一定量的玉米粉,利用纤维素酶曲中的淀粉酶活性进行纤维素-淀粉共发酵,可使酒醅酒度提高到8.7%(V/W)。  相似文献   

10.
饮用工业用酒精为什么会中毒杨兆文黑龙江林甸县清泉酒厂(166300)近年来,因饮用工业酒精兑制的酒而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引起中毒的主要物质有甲醇、杂醇油、氧化物、铅等。①白酒中的甲醇是一种麻醉性较强的无色液体,用工业酒精兑制的白酒中甲醇含量超过国家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做溶剂从枸杞中提取糖类成分,经体积分数95%乙醇沉淀脱蛋白质和多糖,再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的低聚糖通过离子交换和凝胶柱层析,得到了2个低聚糖组分。经ESI-MS分析测定低聚糖的平均分子量分别为666.4,504.3u。利用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行了分析,得出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果糖α(2→4)葡萄糖β(1→2)葡萄糖α(4→2)果糖和半乳糖β(1→6)葡萄糖α(1→2)果糖。  相似文献   

12.
废糖蜜制液体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云南的甘蔗糖厂废糖蜜用水稀释至40°Bx,加磷酸预处理,用酒精除胶体,回收酒精后,再用离子交换树脂脱灰,活性炭脱色,脱苦味,制得液体糖,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玉米皮多糖制备、分离纯化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提取及95% 乙醇沉淀处理制备玉米皮粗多糖,经D315 型离子交换树脂脱蛋白,乙醇分级沉淀及Sephadex G-100、Sephadex G-75 层析柱纯化得CSPA-1、CSPA-2 和CSPB。紫外- 可见光谱在220~400nm 处扫描CSPA-1、CSPA-2 及CSPB,无蛋白及核酸吸收峰。纯化得到的多糖经葡聚糖凝胶层析法测得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6170、103885、146887。  相似文献   

14.
分子筛吸附法生产无水酒精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子筛的晶体结构不同于硅胶、活性炭等,具有吸附性,对H2O,NH3,H2S,CO2等高极性分子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在相对湿度小于30%时,分子筛的吸水量比硅胶和氧化铝都高得多,用其生产无水酒精是最佳方案,工艺流程分为:(1)两塔蒸馏加分子筛;(2)分子筛处理后在馏塔回收;(3)分子筛处理后送专用塔浓缩,分子筛可再生使用,经2000次再生后,吸际容量仅下降30%左右。  相似文献   

15.
Molecular size distribution of coloring impurities in sugar beet juices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colorants during ion exchange decolorization processes using styrenic resins as well as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operating decolorization conditions and regenerant consumptions on the removal of harmful colorants. A study of resin life was also performed.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 of sugar beet thin juices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colorants with molecular masses above 100 kDa, 20 kDa and 2 kDa. The global color reduction percentages achieved in the decolorization stage were about 75–80%. The colorants with a molecular mass of 20 kDa were completely removed whereas components above 100 kDa and 2 kDa presented lower removal efficiencies, showing lower affinity for the styrenic resin. Colored impurities are likely to be related to melanoidins, 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 Low regenerant consumptions, about 57 L of solution per m3 of treated juice, removed adsorbed colorants from the styrenic resin without reducing its decolorization capacity considerably.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6种大孔吸附树脂和2种离子交换树脂对银杏果多糖溶液色素脱除的影响,筛选出3种树脂: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脱色1号、D900和非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DA-201C。通过正交试验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在静态吸附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树脂进行动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银杏果多糖中的色素可能以带负电荷的非极性小分子色素为主,在采用脱色1号树脂,pH值为4.5,温度为25℃,上柱速度为1.5mL/min,上样浓度为选择4 mg/mL,柱容量为2BV的条件下,多糖的脱色率为82.37%,多糖保留率为79.12%,蛋白去除率为88.39%。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固定床离子交换工艺相比,连续离子交换分离L-乳酸具有连续、稳定、高效等显著优点。本实验基于静态吸附和固定床离子交换实验结果,设计优化连续离子交换工艺,实现了L-乳酸经济、连续、高效分离。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筛选出最优树脂为732树脂,可在1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量达345.97mg/g;最佳解吸剂为0.5moL/L H2SO4溶液。通过固定床离子交换实验,确定最佳进料流速40mL/min、最佳高径比7.5:1、穿透时间21.5min,用0.5mol/L H2SO4溶液进行解吸,解吸率超过97%。通过连续离子交换实验,确定了交换区(1#~6#)、交换后水洗区(18#~20#)、再生区(12#~17#)、再生后水洗区(9#~11#)和产品顶水区(7#~8#)的最佳进料流速分别为40、40、140、35mL/min和20mL/min,且各出口浓度呈周期性稳定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鱼鳔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类肝素化合物,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氯化钠溶液梯度洗脱和醇沉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进一步分析其结构特征,分别通过紫外光谱法、高效凝胶色谱分析其纯度和分子质量,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初步鉴定其种类,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单糖组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其官能团结构,酶裂解-质谱/质谱法测定其二糖组成,核磁共振鉴定其一级结构。结果显示:鱼鳔类肝素的得率为(2.21±0.03) mg/g,纯度较高,类肝素含量为(85.79±0.63)%,分子质量约为84 000 u;单糖组成为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GlcA)和N-乙酰基半乳糖胺(N-acetylgalactosamine,GalNAc),同时含有少量的艾杜糖醛酸、半乳糖;电泳位移与硫酸软骨素相似,且具有羧基、乙酰氨基、硫酸基轴向伸缩等特征吸收峰。最终确定鱼鳔类肝素主要组成是由重复的二糖单位[→4GlcUA β1→3GalNAc(4S)β1→]构成的硫酸软骨素A。  相似文献   

19.
韩兴谦  何计国  陈尚武  李博 《食品科学》2009,30(14):153-155
以无水葡萄糖为原料、碘为催化剂,催化无水葡萄糖与丙酮的异亚丙基缩酮反应,形成1,2-5,6- 双- 氧-异丙叉- α-D- 呋喃葡萄糖(1,2-5,6-di-O-isopropylidene- α-D-glucofuranose,diacetone glucose,DAG),并对反应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碘做催化剂,在回流条件下,5h 能催化葡萄糖与丙酮生成产物DAG;而在低于回流温度反应时,反应时间明显变长。在反应物料最佳物质的量比为葡萄糖:碘:丙酮=1:0.15:122.5 时,最高收率为75% 左右;4A 分子筛的加入并不能显著提高反应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