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胡亮  王俊银  徐芳 《轧钢》2018,35(6):77-79
薄规格带钢不仅可降低成本,同时也可替代部分冷轧产品。对某厂2 250mm热连轧机组薄规格高强钢生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生产实践,通过对加热制度、过程温降、中间坯镰刀弯及精轧轧制稳定性控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并提高设备精度,使薄规格高强热轧带钢的轧制稳定性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2.
贾宝瑞  栗建辉  田亚强 《轧钢》2015,32(6):70-72
速度制度是热连轧工艺最为重要的工艺制度之一。本文结合唐钢FTSR生产线轧机布置特点,针对开发1.0 mm超薄规格带钢中存在的中间坯温降大、轧制过程稳定性差、终轧温度命中率低、频繁甩尾等问题,自主开发了粗轧高速穿帯、精轧梯度轧制,以及抛钢速度、加速度和时序控制等技术。通过具体分析与优化,1.0 mm超薄规格单轧程产量达到555 t,实现了稳定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3.
葛懋琦  郑琳 《轧钢》1997,(3):21-23
综合测定了高韧性热轧管线用钢在1700mm热连轧机上试轧时的生产数据,并用多项式逼近,研制出此种钢的轧制能耗模型。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500热连轧窄带钢生产线Φ650三辊粗轧机组采用双根轧制代替单道次轧制的优化方案,利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Q235B钢优化前、后的整个粗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前后轧件断面温度、等效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特征点温度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前5道次轧件侧面出现了明显的双鼓形;由于采用共轭孔型轧制,上下轧槽直径不对称,轧件上表面应力、应变比下表面略大;对优化前后的轧制力及轧件尺寸进行了分析对比,校核了优化前后粗轧机的主设备能力。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轧线生产能力提高28.47%。  相似文献   

5.
李贺 《轧钢》2020,37(3):84-89
介绍了山钢日照 2 050 mm热连轧生产线概况。针对供冷轧QP980高强钢用热轧薄规格原料生产中存在中间坯温降快、轧制过程稳定性差、易甩尾、板形难以控制、轧机振动等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提出了轧制计划编排、铸坯尺寸及加热制度优化以及粗轧提速、精轧负荷分配、水系统控制、精轧温度控制、侧导板开口度设定、卷取冷却控制及张力设定等的具体措施,实现了薄规格QP980高强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6.
李贺 《轧钢》2007,37(3):84-89
介绍了山钢日照 2 050 mm热连轧生产线概况。针对供冷轧QP980高强钢用热轧薄规格原料生产中存在中间坯温降快、轧制过程稳定性差、易甩尾、板形难以控制、轧机振动等问题,对生产过程中各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提出了轧制计划编排、铸坯尺寸及加热制度优化以及粗轧提速、精轧负荷分配、水系统控制、精轧温度控制、侧导板开口度设定、卷取冷却控制及张力设定等的具体措施,实现了薄规格QP980高强钢的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7.
对一种含0.27%C的工程机械用低合金高强度耐磨钢NM500进行轧制及两相区热处理试验,研究了普通高温轧制+空冷、高温控制轧制+空冷、高温控制轧制+层流冷却以及低温控制轧制+层流冷却工艺参数对实验钢两相区热处理后力学性能和三体冲击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制及轧后冷却工艺参数对试验钢两相区热处理后的性能影响较大,低温控制轧制+层流冷却较好的细化了原始铁素体晶粒,在经过适当的两相区热处理后得到保留,有利于提高实验钢的低温冲击韧性和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首钢迁钢公司1580mm热连轧生产线带钢终轧温度控制系统,针对生产实际中带钢终轧温度控制精度低的问题,从工艺制度、参数调节、模型逻辑3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使带钢终轧温度控制精度从89.9%提高到95.0%.  相似文献   

9.
再结晶软化程度对热轧力能的影响及定量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棒材热连轧中因再结晶软化不充分所致的残留应变对轧制负荷的影响。对20MnSi钢静态再结晶实验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该模型给出的数据与棒材热连轧时中、精轧阶段变形奥氏体的再结晶规律符合得较好,作为将理论与实验研究应用于生产现场的尝试,一方面利用该模型得到的再结晶软化程度来修正轧制负荷的预报结果使精度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也为在生产实际中控制与预报该钢种连轧棒材的组织与性能提供了静态再结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邹洪流  张勇  刘苗 《上海金属》2012,34(1):58-62
由于热轧高强钢在精轧过程中变形抗力大,常规的温度控制模型虽然能够有效保证终轧温度精度,但因热轧高强钢一般采用高出炉温度、低终轧温度的轧制工艺,机架水参与反馈容易造成前机架变形抗力增加并由此造成精轧边损、轧破、甩尾等一系列质量问题,严重时甚至造成废钢.为此,通过分析精轧轧制力和温度的关系,采用了低穿带速度、低加速度同时轧制过程中后机架无机架水参与设定和反馈的轧制方式,尽管终轧温度精度较之前有所降低,但有效地解决了因轧制力较大造成的轧制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对薄规格高强钢热轧工艺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了1880 mm产线批量稳定生产高强钢的目的,提高了宝钢产品的覆盖面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张明金 《轧钢》2012,(3):56-59
针对常规热连轧生产线开发薄规格带钢过程中通常遇到的加热温度、轧机设备精度、轧机负荷及各机架间的负荷分配、板形控制系统等制约因素,莱钢银山型钢有限公司板带厂通过采取钢坯前端低温加热、后端高温加热,均衡轧制节奏并建立适宜的轧辊热凸度,优化烫辊制度和轧制单位编排制度,优化精轧负荷分配方式和负荷分配参数,开发基于现场生产线的精轧模型仿真平台,调整辊型及辊温控制,降低卷取张力等措施,实现了厚3.0mm以下薄规格带钢的批量生产,且带钢厚度命中率达95.03%,通条凸度、楔形指标平均达标率达98.1%,平直度平均达标率为98.4%。  相似文献   

12.
田维兵 《轧钢》2020,37(2):69-72
热轧极薄规格产品是热轧生产的重要产品之一,更是实现“以热代冷”,降低用户成本的关键。在极薄规格产品的轧制过程中,由于带钢厚度极薄、轧制力大、轧制速度快,导致带钢的平直度和凸度控制难度很大,轧制稳定性差,带钢在轧机内极易产生跑偏、轧烂等现象。计算机二级模型是轧制极薄规格产品的关键控制技术,通过优化自学习参数,合理配置活套角度及张力,以及优化弯辊力和延时轧机升速等措施,提高了极薄规格产品在精轧机组的轧制稳定性,确保了极薄规格产品的顺利轧制。  相似文献   

13.
田维兵 《轧钢》2007,37(2):69-72
热轧极薄规格产品是热轧生产的重要产品之一,更是实现“以热代冷”,降低用户成本的关键。在极薄规格产品的轧制过程中,由于带钢厚度极薄、轧制力大、轧制速度快,导致带钢的平直度和凸度控制难度很大,轧制稳定性差,带钢在轧机内极易产生跑偏、轧烂等现象。计算机二级模型是轧制极薄规格产品的关键控制技术,通过优化自学习参数,合理配置活套角度及张力,以及优化弯辊力和延时轧机升速等措施,提高了极薄规格产品在精轧机组的轧制稳定性,确保了极薄规格产品的顺利轧制。  相似文献   

14.
杨志刚  郭德福  徐浩森 《轧钢》2007,37(4):81-85
针对2 250 mm宽带钢热连轧机生产高强薄规格过程中出现的精轧活套起落套控制不稳定、穿带头部瓢曲或折叠、机架间起大浪、尾部轧破或甩尾、轧机振动等轧制不稳定性问题,从工艺、设备、控制系统及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出精轧活套稳定起落套控制技术、防甩尾与尾部轧破技术以及抑制精轧机振动的方法,成功实现了高强薄规格带钢的稳定轧制。  相似文献   

15.
杨志刚  郭德福  徐浩森 《轧钢》2020,37(4):81-85
针对2 250 mm宽带钢热连轧机生产高强薄规格过程中出现的精轧活套起落套控制不稳定、穿带头部瓢曲或折叠、机架间起大浪、尾部轧破或甩尾、轧机振动等轧制不稳定性问题,从工艺、设备、控制系统及操作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开发出精轧活套稳定起落套控制技术、防甩尾与尾部轧破技术以及抑制精轧机振动的方法,成功实现了高强薄规格带钢的稳定轧制。  相似文献   

16.
李旭东  李海军  袁国  王国栋 《轧钢》2016,33(4):49-52
以热连轧超快冷冷却水压力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超快冷压力调节阀组开口度与流量的分析,建立了超快冷压力调节阀组的调节效率方程。结合压力调节效率方程,开发了用于热连轧超快冷系统的低能耗、高效率的最优压力控制策略。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最优压力控制策略,超快冷冷却水压力控制稳定,为低能耗、高效率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热连轧机组生产过程中带钢质量不佳、不能在线定量预报和控制的问题,充分考虑到热连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在提出热轧带钢质量指标概念的基础上,以出口带钢厚度满足用户要求为目标,以出口带钢板形、板凸度、带钢表面粗糙度为约束条件,建立了一套适合于热连轧机组的带钢质量在线控制模型,并将其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