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灶沟铅锌矿床区域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综合异常有Au、Ag、Pb、Zn、As、Sb、Mo、W、Mn、Ba等10种元素;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组合元素有Pb、Zn、Ag、Au、As、Mo等6种;1∶1万土壤测量次生晕异常元素组合为Pb、Zn、Ag、Cu、Co、Ni、Mo、Mn、Sn等,归纳来看,Pb、Zn、Ag、Mo四种元素始终都有清楚显示,反映了矿带的成矿元素分布特征;铅锌矿带1∶5 000岩石测量所圈原生晕异常:(1)元素组合与土壤异常总体相近;(2)分带特征明显;(3)异常形态基本规则;(4)钻孔原生晕异常倾角与破碎带和矿体一致;(5)原生晕异常充分反映了成矿元素Pb、Zn、Ag的分布特征;横向分带:Pb、Zn、Ag、Cu连续稳定分布且重叠性好,并与破碎带吻合;轴向分带:矿上Be、Mn;矿中:Pb、Zn、Ag(Cu);矿下:Co、Ni。矿床找矿指示元素主要有:Pb、Zn、Ag、Cu(Mo)。  相似文献   

2.
何智祖  林森  曹俊 《甘肃冶金》2012,34(5):66-70
温泉钼矿是2000年在西秦岭发现的一个大型钼矿床,该钼矿床的发现结束了西秦岭成矿带无大型钼矿的观点,钼矿床产于温泉复式岩体二长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及其裂隙系统中。通过对该区1:20万区域化探异常的研究,Mo、W、Cd、Bi、Ag与成矿有关的异常及亲酸性元素Be、Li、Sn、Th等元素的异常在复式岩体的晚期小岩体中发育,其异常的内带基本与晚期小岩体的范围一致,这些元素的异常是寻找该区斑岩型钼矿的直接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3.
对东秦岭河南栾川钼矿田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成矿、成晕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是从中找出异常与矿床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指示矿田的找矿远景以及更准确地投入地质找矿勘查。南泥湖矿田原生晕总体元素组合为:Sn、W、Mo、F、Cu、Zn、Pb、Ag;按水平分带:内带:Sn、W、Mo;中带:Cu、Zn;外带:Pb、Ag。矿化、蚀变及原生晕均以花岗岩类小岩体为中心呈环状规律分带,岩控特征明显。Mo、W、F、Pb、Zn这5种最主要成晕元素所在分带位置各有不同,充分反映出岩浆期后热液演化过程中元素迁移能力的强弱有基本固定的相互关系。在钼矿带范围内,多组分、规模大、强度高的矿田原生晕异常,是指示找矿远景地段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4.
苏更地区地处东昆仑成矿带东端,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已发现斑岩型、构造热液型矿化存在,其中北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利用1∶2.5万沟系岩屑测量在苏更地区圈定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以Mo、Ag为主,Au、Pb、Zn、Bi、Sn等元素为指示元素的综合异常7处,通过异常检查圈出8条蚀变破碎带和1条钼矿(化)体,表明沟系岩屑测量在本区找矿中方法合适,找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永新金矿床是黑龙江省多宝山外围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目前矿床规模已接近大型。在该矿床的发现及评价过程中,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有明显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1/5万土壤异常的元素组合主要为Au、Ag和Bi,其中,Au异常面积达1.5 km2。1/ 1万土壤异常分带现象明显,元素组合为Au、Ag、As、Sb、Bi、Cu、Pb、Zn、Mo和W,其中Au元素异常最大值为191.910-9,平均值为26.310-9。金矿化蚀变带的赋存部位、展布方向、规模产状与各元素的异常特征一致,其中As、Sb、Pb和Zn等元素主异常位于金矿化蚀变带的上盘;Mo和Bi等元素主异常位于金矿化蚀变带的下盘;Au、Ag和W元素主异常与金矿化蚀变带出露位置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温泉钼矿是至今为止在西秦岭造山带上所发现的最大的一个斑岩型钼矿床,钼矿床产于温泉复式花岗岩体内部,钼矿化主要与陈家大湾细粒二长花岗斑岩和岩体裂隙有关。通过对温泉岩体不同期次侵入体中的钼元素含量统计,发现钼元素含量矿区范围内的岩体中高于外围,细粒二长花岗斑岩中的钼元素含量高于早阶段两次侵入的岩体,认为温泉钼矿床的钼元素主要来自于细粒二长花岗斑岩。通过对三次侵入的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与国内典型的斑岩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温泉钼矿为斑岩型钼矿床,具斑岩钼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7.
胡村南铜钼矿段为一"矽卡岩型-斑岩型"复合型矿床,系统研究深部勘探钻孔岩芯所记录的地球化学信息,对深部成矿信息进行示踪和评价,可以为矿区深部与外围找矿提供参考依据。选择该矿床的90线剖面钻孔原生晕分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u-As-Zn-Pb-Sb–Hg-V-S-Sn-Mo-W-Bi-Ag–Cu(自上而下),显示尾晕元素(W和Bi)和前缘晕元素(Ag)共存的现象,且Cu异常位于尾晕元素后面,非正常分带。根据原生晕成矿预测可以推断,胡村铜钼矿段可能是多阶段叠加成矿及矿体在深部还有很大延伸。  相似文献   

8.
罗葵洞钼矿床为斑岩型钼矿床,矿床具有明显的面状蚀变分带现象,其成矿母岩是早白垩世似斑状花岗岩。该岩为高Si、富Al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浆分异程度与分离结晶程度较高。通过微量元素分析认为,Mo、W、Cu、Pb、Ag等元素与成矿关系密切,可作为寻找该类矿床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对青海省格尔木市小园山—黑沙山地区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对调查区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异常查证及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调查中发现了9个综合异常,并圈定了Mn1、Cr2、Cu3、Cu4、V5共5处异常,工作区Fe、Cu、Pb、Zn、Co、Mo、Au、Ag、Sn等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根据1∶2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成果,对获得的5 444件土壤样品进行Au、Ag、As、Sb、Cu、Pb、Zn、Mo分析测试表明,Au、Ag、Sb、Mo属强分异型,As、Cu、Pb、Zn属均匀型,Pb、Zn、Ag发生明显的畸变,Au、As、Cu、Mo、Sb畸变程度低;R型相关分析表明Pb、Zn相关性较好。结合地层、构造、岩性、单元素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圈定了6个组合异常,异常总体走向为北东-北东东向,受北东向构造控制,G-HT-20、G-HT-21、G-HT-23、G-HT-24组合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能够达到明确找矿目标、缩小找矿范围及确定找矿靶区的目的。通过在Iquique HN矿区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共发现9处综合异常,其中,以铜为主的异常有4处,以金为主的异常有3处,以锌和钼为主的异常各有1处。矿区内主要异常受F1断裂控制,金异常主要位于铜(钼)异常外围,呈“卫星式”分布,整体具有类似于斑岩型铜矿的水平分带特征,异常水平分带由内向外依次为Cu(Mo)-Au-(Zn-Pb-Ag)。经异常查证显示,该区具有找到脉状和斑岩型铜矿的巨大潜力,部分异常区金异常强度高,说明也可能存在金矿床,因此不能忽视金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白云金矿是辽东青城子矿田的一处大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辽河群盖县组碎屑岩中,受白云EW向断裂控制。构建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型,总结找矿预测标志,有助于开展深部及矿区外围的找矿预测。通过对白云金矿床不同中段微量元素与烃类组分的含量变化及其在矿体周围的异常展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该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为:Hg、烃类(前缘晕)→As、Sb(矿头晕)→Au、Ag、Cu、Pb、Zn(近矿晕)→Co、Ni、Mo、Bi、Mn(尾晕)。研究表明,白云金矿床向深部仍有一定的找矿空间,矿床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型对区域上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祁昌炜  谈艳  王涛  王佳音  白建海 《黄金》2016,(10):25-29
开木棋河东部地区位于东昆仑西段,属伯喀里克—香日德印支期成矿带和祁漫塔格—都兰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水系沉积物及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发现该区具有以斑岩体为中心的中高温—低温元素异常分带(Mo-Cu-Au),且Cu、Mo 2种元素异常强度较高。研究区内共圈定出3个综合异常区,经地表槽探工程验证发现并控制铜矿体5条,矿化体14条。通过对开木棋河东部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条件的综合分析,并对比邻区拉陵高里河沟脑地区斑岩型钼多金属矿床,二者具有类似的钼异常及成矿地质条件,认为开木棋河东部地区通过进一步勘查工作有望找到斑岩型铜钼矿床,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甲玛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其勘查和研究程度均较高,矿体由斑岩型矿体、矽卡岩型矿体、角岩型矿体及外围独立金矿体组成,具有多元矿体结构,其成矿元素为Cu、Mo、Pb、Zn、Au和Ag,呈现多金属成矿作用特征。矿区深部及外围的勘查找矿方向一直是地质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斑岩成矿系统理论的指导下,近年来在甲玛矿区深部及外围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基于最新勘查成果,甲玛矿床共探获铜资源储量超过850×104 t,钼资源量达91×104 t,铅锌资源量超过150×104 t,伴生金储量为220 t,伴生银储量超过1×104 t,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为进一步指导区域及外围勘查找矿工作,以甲玛矿区最新勘查成果为基础,通过对矿区钻孔的详细编录,采用地表构造蚀变填图等方法,系统解剖了甲玛矿区不同矿段的矿体地质结构,并揭示了其矿床地质特征。结合甲玛矿区新发现的主矿段深部的厚大矽卡岩矿体和外围则古朗北矿段的巨厚斑岩型矿体,分析了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潜力,认为甲玛矿区深部仍存在厚大矽卡岩铜钼矿体和斑岩钼矿体,应进一步加强对外围则古朗北矿段新发现的斑岩矿体、矽卡岩矿体和角岩型矿体的勘查,建立新的资源储备。此外,归纳总结有效勘查找矿方法,以期为深入探究甲玛矿床成矿作用和创建综合勘查找矿模型提供参考依据,并通过系统梳理矿区已有勘查和研究资料,总结甲玛矿床的找矿标志,为区域类似矿床的地质勘查提供重要线索,也为青藏高原斑岩成矿系统的勘查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河南栾川榆木沟钼矿床系新近发现的大型矽卡岩-斑岩型钼矿床,矿床产于中生代燕山期(侏罗纪-白垩纪)中酸性侵入岩与栾川群浅变质岩系的内外接触带上,且以外接触带为主。主要钼矿体似层状产出,矿体形态与其成矿母岩——燕山期花岗岩顶面的起伏形态相一致,赋矿岩石主要为矽卡岩、角岩、变质砂岩及花岗斑岩、矿石自然类型为细脉浸染状,矿床成因类型为高温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矿床找矿标志:(1)大地构造位置:区域花岗岩基的外接触带边部;(2)成矿母岩:斑状二长花岗岩;(3)赋矿围岩:矽卡岩、角岩为主;(4)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5)重砂异常:泡铋矿、白钨矿高温重砂矿物异常的重叠部位为最佳找矿区段;(6)区域断裂的交叉部位。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曹四夭钼矿床,是新近发现并探明的我国又一超大型钼矿床。赋矿地层为中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岩组,岩性为一套片麻岩类及浅粒岩类;矿床成矿母岩为中生代燕山期白垩纪花岗斑岩微型岩株,其SiO2含量达76.35%,为强酸性岩石,具高钾高碱性质;稀土特征为重稀土散失,轻稀土富集,强负铕异常。花岗斑岩SHRIMP法U-Pb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7±12)Ma,属早白垩纪。矿区1∶5万水系沉积物与成矿有关的乙-甲1-W、Mo、Bi、Au、Sn、As、Sb综合异常,1∶1万土壤1-甲1、3-甲1两个多金属异常与其相套合,多金属组合亦相似,为良好的找矿标志。主要工业矿体呈大型透镜体,为巨厚块体,矿体结构简单,与深部花岗斑岩体顶面起伏形态为"整合"关系。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钼矿床;除地球化学特征外,成矿母岩体及矿化蚀变带亦是矿产勘查工作中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伏雄  张旭  王红莲  刘强  刘申芬 《黄金》2013,(8):26-31
老庄铜钼矿床为以钼为主的斑岩型矿床。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钼矿体皆为盲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燕山期花岗斑岩为Cu、Mo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为成矿母岩。矿石类型有斑岩型和矽卡岩型2种。后者分布于岩体的外接触带近爆破角砾岩(碎裂大理岩)一侧的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之中。老庄矿区及其外围铜钼矿体众多,成群产出,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矿区深部及周边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通过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可望使该铜钼矿床的规模达到中一大型。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栾川县石窑沟钼矿区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辉 《中国钼业》2011,35(6):6-11
石窑沟钼矿区位于东秦岭钼成矿带东段,矿区北西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深部有隐伏斑岩体侵入,Mo、W、Cu元素异常面积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已发现的钼矿体延深较大,矿区成矿条件与金堆城、上房沟、南泥湖-三道庄、东沟等超大型钼矿床十分相似,认为存在形成超大型钼矿床的基础物质条件,显示出很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