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通过23例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例分析,总结顺行开通失败后选择腘动脉穿刺逆行辅助开通股浅动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23例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患肢对侧股总动脉逆行穿刺“翻山”后顺行开通股浅动脉失败,改行患侧腘动脉穿刺逆行通过股浅动脉闭塞段,以穿针技术将导丝插入对侧动脉鞘中并引出体外,形成工作导丝环;再经对侧动脉鞘沿导丝依次行球囊扩张、支架释放、后扩张,完成股浅动脉开通。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治疗有效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3例伴发足趾坏疽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见坏死足趾均已自行脱落,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经腘动脉逆行穿刺辅助开通股浅动脉闭塞是有效且可行的,可避免血管旁路移植术引起的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院内病死率。对手术者手术经验和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王炜  刘长建  乔彤 《工业加热》2015,(2):110-113
【摘要】 目的 探讨常规顺行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失败时使用透视引导下逆行开通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股浅动脉长段和(或)腘动脉闭塞患者,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失败时,在透视引导下用21 G穿刺针逆行穿刺远端动脉,以0.018英寸导丝配合支持导管通过闭塞段并超选择性插入近端导管,贯穿导丝后对病变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的变化。结果 全部患者逆行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浅动脉、腘动脉均获开通,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与经皮氧分压较术前显著提高分别为(0.27 ± 0.17)比(0.56 ± 0.22),P = 0.004,(19.0 ± 4.2)mmHg 比(44.0 ± 6.5) mmHg(1 mmHg = 0.133 kPa),P = 0.001。未出现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例患者2个月后再发间歇性跛行症状。结论 在顺行开通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透视引导下远端动脉逆行开通技术是一种高成功率与安全性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X线导向下逆行腘动脉穿刺在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受阻,改用X线导向下逆行腘动脉穿刺技术成功建立通路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9例患者腘动脉穿刺技术均获成功,闭塞段股动脉均获开通,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由术前0.38 ± 0.13升至术后0.92 ±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访2 ~ 16 个月,1 例患者于术后11个月间歇性跛行复发, CTA示股动脉支架下端狭窄,再次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好转。结论 X线导向下经腘动脉入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在股动脉顺行开通受阻时,是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丝成袢技术治疗慢性长段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把导丝头端塑成一个U型袢,顺势用该袢开通闭塞血管病变,并逐步跟进导管,使导丝进入流出道真腔内。结果52例股腘动脉长段(≥10cm)闭塞患者中48例采用该技术成功地开通闭塞的股腘动脉,技术成功率92.3%;3例开通失败,1例无法开通。结论导丝成袢技术治疗长段股腘动脉闭塞病变可行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技术相对简便  相似文献   

5.
姚晔  张文龙  李琼  王嵩 《工业加热》2016,(11):1002-1006
【摘要】 目的 评估仰卧位顺行再通失败后,股腘动脉双通路技术在股浅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顺行开通失败后改经腘动脉逆向穿刺并配合顺行开通术的股浅动脉CTO患者36例,术前均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其中11例有静息痛,5例足趾缺血性溃疡;股浅动脉平均闭塞长度为(88.4±5.6) mm,平均踝-肱指数(ABI)为0.52±0.12。手术均先采用经对侧股动脉穿刺顺行开通,失败后取仰卧位结合透视或路径图导引下经腘动脉逆行穿刺,导丝逆行通过闭塞段进入真腔后再作闭塞段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症状及血管通畅率。结果 36例患者均通过股腘动脉双入路开通闭塞段动脉,共植入支架68枚,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无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夹层、动静脉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间歇性跛行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1个月超声随访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术后6个月有6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但无明显症状;术后12个月27例中有13例支架内再狭窄,其中3例再次出现间歇性跛行,复查造影后予以球囊扩张,症状得到缓解。11例术前静息痛患者术后缓解,术后1、6个月随访中未再出现静息痛。5例足部溃疡患者中2例术后1个月内愈合, 3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愈合。ABI由术前0.52±0.12改善至术后1 d 0.83±0.16(n=36,P<0.05),术后1个月0.82±0.12(n=36,P<0.05),术后6个月0.75±0.10(n=36,P<0.05),术后12个月0.68±0.13(n=27,P<0.05)。结论 股浅动脉CTO患者仰卧体位下经股动脉顺行和腘动脉逆行开通闭塞段技术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确切,是股浅动脉CTO治疗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6.
钱钧  姜宏  杨晓红 《工业加热》2011,(2):103-107
目的 探讨内膜下再通技术(SIR)治疗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病变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 使用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患者股腘动脉完全闭塞病变42例。使用超滑导丝穿通闭塞段动脉内膜下腔,通过闭塞段后重新进入流出道真腔。建立闭塞段动脉内膜下通道后,用球囊腔内成形及支架置入以保证管腔通畅。结果 39例患者内膜下再通治疗获得成功,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技术成功率92.9%(39/42)。3例技术失败,原因是导丝不能重入流出道真腔。结论 内膜下再通技术治疗长段慢性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病变可行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技术相对简便。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足背-足底(TDP)或足底-足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7月接受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的96例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12条患肢,其中27条顺行手术失败患肢接受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根据手术前踝-臂指数(ABI)、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后血流评分(TIMI评分)及足背或足底动脉搏动评分,评价比较顺行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常规组,71例患者85条患肢)和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成功组(逆行组,20例患者22条患肢)术后肢体挽救率及靶血管通畅率。结果 逆行组和常规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5.9%和74%(P>0.05),ABI分别由术前0.55±0.21和0.56±0.14改善为术后0.93±0.19和0.89±0.18(P>0.05);逆行组和常规组TIMI评分分别由术前0.1±0.5和0.8±0.8改善为术后2.5±0.6和1.8±0.8(P<0.000 1),逆行组患者远侧足部组织获得更好血流灌注。逆行组和常规组术后12、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3.6%(14/22)、45.5%(10/22)和52.9%(45/85)、37.6%(32/85)(P>0.05)。术后24个月Kaplan- 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价显示逆行组和常规组肢体挽救率分别为95.5%和96.5%(P>0.05)。结论 与常规顺行血管成形术相比,经TDP或TPD动脉环逆行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可获得更好的即刻血流改善情况以及相似的ABI改善情况、一期通畅率及肢体挽救率,可作为顺行血管成形术失败后的有效替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股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致病危险因素对病变分布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CTA、DSA检查证实的47例下肢股腘动脉CTO患者,将股动脉均分为3段(F1~F3),将腘动脉按骨性解剖标志分为3段(P1~P3),基于股腘动脉CTA断层扫描、三维重建及DSA图像获取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解剖分布情况。采集影响病变分布的不同因素,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47例患者59条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纳入研究。病变段平均长度为(12.91±10.13) cm。根据股腘动脉6段分法,病变累及F1段23肢,F2段34肢,F3段48肢,P1段18肢,P2段6肢,P3段5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RR=3.21)、吸烟史(RR=1.76)患者CTO病变最易累及F1段,男性(RR=1.98)患者CTO病变更易发生在P1段,而糖尿病患者病变分布RR值自血管近端至远端逐渐变大,说明病变更易累及远端血管。结论 下肢股腘动脉CTO病变分布具有特征性,与下肢股腘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集15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共计17条股浅动脉,右侧10条,左侧7条,病变段长度9 ~ 18 cm,平均(12.5 ± 6.8)cm,经腘动脉穿刺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 ~ 24个月。结果   17条股浅动脉的治疗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缺血引起的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随访3 ~ 24个月,血流仍保持通畅,为89.47%(17/19),治疗前后踝肱指数分别为0.15 ~ 0.48(平均0.28)和0.69 ~ 1.05(平均0.8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腘动脉入路逆行治疗同侧股浅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在治疗周围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5例长段动脉闭塞患者,其中腹主动脉下端合并两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闭塞1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浅动脉闭塞2例。在单向内膜下再通时,进入真腔失败后而在患肢闭塞动脉远端血管穿刺,使用导丝从病变对侧进入闭塞段内膜下,在病变内膜下腔,采用导丝贯穿至对侧导管技术,成功后,将导丝从对侧导管引出体外,然后用球囊扩张成型并植入支架。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双向内膜下再通,共植入支架9枚。结论双向内膜下再通可以作为单向内膜下再通进入真腔失败时的补救方法,可有效提高血管成形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