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造影及栓塞术治疗肺隔离症引发大咯血的临床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2例肺隔离症引发大咯血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明确诊断。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和真丝线段栓塞异常供血动脉网。结果对12例肺隔离症患者,通过血管造影,共发现异常供血动脉26支,均发自胸主动脉。表现为供血动脉主干明显增粗、扭曲,中远段血管呈毛线团状,远端相互吻合成丰富的血管网。11例患者病变区有数支血管共同组成。栓塞异常供血动脉后,咯血停止。随访6~18个月,无复发及并发症出现。结论血管造影及利用明胶海绵颗粒及真丝线段栓塞肺隔离症引发大咯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导管弹簧圈栓塞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13例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造影发现起自胸主动脉下段的异常供血动脉14条,采用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3例患者的栓塞成功率为100%,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症状好转,均未复发。结论 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固有动脉(PEA)参与咯血供血的DSA表现及聚乙烯醇(PVA)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96例咯血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患者的资料,共有32例为异常PEA患者,其中支气管扩张27例,肺部慢性炎症3例,结核性支气管扩张2例,病变均累及肺下叶。分析患者病变PEA的数目、DSA表现、与肺部病变部位、性质的关系,以及PVA栓塞相关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的DSA表现为血管增粗、迂曲,分支增多、紊乱并进入相邻肺组织。30例(93.75%)PEA与肺动脉交通;PEA供血的肺部病变93.9%位于肺下叶后基底段。未发现与PVA栓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PEA可参与咯血供血,当肺内病变累及下叶时,需探查PEA,应用PVA颗粒栓塞异常PEA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大咯血患者行供血动脉造影,并根据造影表现分别选用PVA颗粒及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结果46例栓塞后48h内症状消失;13例栓塞后出血明显减少,行内科保守治疗;11例行2~4次栓塞治疗后症状消失;2例行3次栓塞治疗后仍有大量出血,转外科治疗。行多次造影的患者均未见栓塞后血管再通。结论应用PVA颗粒及微弹簧圈栓塞供血动脉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尽可能的栓塞参与供血的动脉是预防大咯血短期内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非肿瘤大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复发咯血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观察152例非肿瘤性咯血患者,其中62例行栓塞治疗后1年内再次咯血,再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并行栓塞治疗,复习其首次造影经过,并分析栓塞颗粒选择与咯血复发的关系。结果 栓塞治疗后1周内咯血复发12例,1周 ~ 1个月内咯血复发9例,1 ~ 6个月内咯血复发15例,1年内咯血共复发62例。再次造影并与首次咯血时造影片比较显示,原栓塞支气管动脉再通致咯血复发25例(均为采用单纯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病变由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但首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遗漏供血支气管动脉支致咯血复发16例;首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时遗漏肺外体循环供血动脉支致咯血复发9例;病变内新的侧支供血动脉支建立并开通致咯血复发12例(明胶海绵颗粒并微弹簧圈栓塞)。结论 全面观察了解并彻底栓塞咯血供血动脉支,以不可吸收性栓塞微粒完全填闭病变血管床可避免咯血复发。  相似文献   

6.
杨培金  郭新会  刘士超  魏磊 《工业加热》2013,(12):1042-1045
【摘要】 目的 评价经动脉栓塞治疗新生儿肺隔离症的安全性和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2012年12月,收治16例经CT确诊的肺隔离症新生儿,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所有患儿均成功接受了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术中由于弹簧圈脱落而进入右股动脉,经溶栓后,未出现右下肢缺血症状。该弹簧圈在术后3 d取出。16例术后均未出现感染、栓塞后综合征及胸腔积液等并发症。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4例患儿供血动脉完全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完全栓塞率为87.5%(95%CI:69%、106%)。随访时间12 ~ 90个月,平均(47 ± 23)个月,所有患儿完全康复,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肺隔离症相关的临床症状。末次CT随访显示15例患儿(93.8%)病灶完全消失,1例明显缩小,未出现病灶增大现象。结论 经动脉弹簧圈栓塞治疗新生儿肺隔离症安全而远期疗效仍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复杂的直接性海绵窦动静脉瘘(cd- CAVF)患者血管构筑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复杂cd- CAVF患者住院记录、影像学特征及手术记录。结果 12例患者中供血动脉为颈内动脉(ICA)8例,原始三叉动脉1例,脑膜中动脉(MMA)2例,基底动脉(BA)1例;均有不同程度“盗血”现象;经眼上静脉及岩下窦引流10例,皮层静脉引流2例。经ICA栓塞4例,经ICA联合BA栓塞5例,经MMA栓塞2例,经BA栓塞1例;采用球囊栓塞8例,弹簧圈2例,球囊结合弹簧圈2例。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无并发症,症状、体征消失,达完全治愈;平均随访(60.2±26.8)个月无复发。结论 cd- CAVF血供源于海绵窦壁周围血管直接破裂,易出现“盗血”,经眼上静脉、岩下窦引流多见。经动脉球囊栓塞治疗复杂cd- CAVF效果良好,联合多动脉入路弹簧圈栓塞为有效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重介入栓塞对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价值.方法7例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术前均行DSA造影检查,其中6例病灶主要由上颌动脉及颈内动脉分支供血,均行双重介入栓塞治疗即局部穿刺瘤体内直接栓塞+供瘤动脉栓塞;另1例仅上颌动脉供血,故仅行供瘤动脉栓塞.结果所有病灶在栓塞后造影检查中均明显缩小.结论双重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鼻咽血管纤维瘤术前必备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32例患者共见37支肝外营养血管,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12支,右膈下动脉9支,左膈下动脉1支,胃左动脉6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弓2支,胃网膜动脉2条,胃十二指肠动脉2支,右胸廓内动脉1支,右肋间动脉1支,脾动脉1支。大多数肝外血供为肠系膜上动脉和右膈下动脉;4支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3支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血供的化疗栓塞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TACE中,进行髂外动脉造影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盆腔肿瘤接受TACE治疗的临床资料,术中进行双侧髂外动脉造影并栓塞异常供血动脉,将术中发现有髂外动脉分支血管供血的病例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75例盆腔肿瘤患者中,16例(21%)发现有髂外动脉分支血管参与供血。结论 对于盆腔肿瘤行TACE治疗,术中建议行双侧髂外动脉造影,明确是否有异常分支血管参与肿瘤供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