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目前,市场上编织出的变截面预制件都是在底盘运动过程中增加或减少携纱器的数量而形成的,而不是通过携纱器本身装置来实现。设计出一种自身装有增减纱装置的新型携纱器,该携纱器在运动的过程中可实现增纱或减纱,不需要改变携纱器的数量就能编织出变截面预制件。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三维编织过程中的人工参与,提高三维编织的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编织效率,通过介绍三维变截面预制件现有的行列单元增减纱工艺和整行、整列增减纱工艺以及自身可以实现增减纱的携纱器设备,来比较现有变截面编织工艺和设备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液氮的物理特性并结合刀片的剪切作用通过无线控制来实现自动增减纱的新型携纱器。讲述了该新型携纱器各功能模块的作用,并结合设计图描述了其增减纱的工作过程,举例说明了利用该新型携纱器进行编织的编织工艺,指出该新型携纱器的应用与编织工艺的结合会大大提高变截面编织的灵活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探讨三维编织自动增减纱携纱器的设计。分析了当前携纱器的现状,设计了一种无线控制、自动化的增减纱携纱器。介绍了增减纱装置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对携纱器的工程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利用塑性金属易于变形的性质,根据接收到的指令将副纱线"附着"于主纱线上,或将其从主纱线上"切除",达到改变参与编织纱线束数量的效果。认为:该携纱器能够在不改变携纱器数量和编织规律的情况下实现变截面预制件的编织,大大减少人工参与,提高了编织机的自动化水平,适用范围广,增减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主动携纱器的三维编织减纱与加纱方法。介绍了主动携纱器的运行方式;分析了主动携纱器的减纱和加纱操作流程;总结了移纱过程中纱线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双圆台套体编织为例,介绍了编织工艺流程;对携纱器的工程可用性进行了分析,解决了行列式三维编织机在三维变截面预制件织造过程中的减纱和加纱难题,移纱过程更为方便。认为:该主动携纱器可提高生产效率,并可适用于程序化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阐述了变截面三维编织原理,介绍了当前实现变截面三维编织成型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普适性不佳、工序复杂和纱线不均匀等问题,提出利用塑性金属选择性地添加纱线设计携纱器的思路。认为:变截面三维编织技术的优劣,需通过反复检验三维预制件的力学性能是否满足要求来评判。  相似文献   

6.
总结三维整体编织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三维整体编织工艺原理及可实现整体编织的主动携纱器、增减纱携纱器和底盘设备;分析了现有三维整体编织技术存在自动化程度及编织效率低、预制件产品结构及品种单一、均匀性和可重复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GV小车模型的主动携纱器设计思路,介绍了其整体设计方案与工作方式。认为:该携纱器模型结合其编织工艺,可实现预制件的整体编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变截面三维编织预制件的增减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单元体角度分析了变截面三维编织预制件织造过程中增加或减少纱线的机制,讨论了单元数量减少法和单元尺寸缩减法2种具体实施方案的工艺、适用性和优缺点。采用数字摄影技术对预制件的表观结构进行了观测;采用拓扑方法对表面和内部减纱点处的纱线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纱线空间交织结构的几何模型。结果表明,采用2种减纱工艺制作的变截面预制件表面均无通透性孔洞缺陷,内部纱线倾斜方向无改变,倾斜角度稍有变化,整体结构不会出现明显应力集中,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制作变截面构件。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三维异型整体编织技术的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编织效率,通过介绍编织底盘装置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底盘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利用DMC5400A型四轴轨迹卡控制4组步进电动机驱动整行(列)携纱器纵横步进循环运动,并结合STM32F103型微控制器控制直流电磁铁定位机构完成异型编织动作实现可控增减纱携纱器工作。选用IOC1280 10型扩展卡控制位置传感器实现底盘运动状态检测,利用MFC中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开发的操作界面实现对多种异型预制件自动编织。对底盘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异型编织的工作过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这种底盘控制系统结合人机交互界面所进行的编织工艺,可实现异型预制件的自动编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编织底盘是实现"四步法"编织工艺、完成复合材料预制件成型的重要装置。日益复杂的预制件,对底盘上编织纱线的灵活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纵横步进编织底盘很难满足变截面等预制件的编织需求;"主动携纱器"虽然能提高编织纱线运动的灵活性,但其结构复杂难以在实际中应用;Farley和穿梭板编织机可以实现对任意编织纱线运行路径的控制,但织物外形依然受编织底盘形状的限制。针对以上问题及工程中预制件的编织需求提出了由独立运载单元组成编织底盘的思路,该运载单元拥有动力和通信控制装置,可朝任意方向移动,为编织纱线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可以实现不同形状预制件的编织,突破了底盘形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0.
在开发热湿舒适性氨纶添纱针织面料时,为了控制纬编添纱编织中的地纱露底问题,根据新型添纱编织原理,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大筒径单面圆纬机的新型三孔添纱导纱器,它使地纱的垫纱横角大于面纱的垫纱横角,地纱的垫纱纵角小于面纱的垫纱纵角,中间层纱的垫纱位置居中。介绍了该导纱器的前后、高低和左右三个安装位置,并通过对三种垫纱位置下纱线显露关系的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垫纱纵、横角。由实验得出新型三孔添纱导纱器可有效避免地纱的露底问题。  相似文献   

11.
纵横步进编织工艺是目前应用于制作多维纺织结构复合材料预成形体的主要手段,而载纱装置的设计是实现纵横步进编织工艺的重要工作。本文叙述了纵横步进编织的工作原理及理论上对载纱装置的要求,并介绍了载纱装置及其改进。  相似文献   

12.
因不同的编织锭子放线速度将对纱线张力造成波动影响继而改变编织件品质,针对编织锭子放线速度影响纱线张力值的问题,通过研究高速绳带类编织机的工作路径,获取编织锭子放线速度范围;然后分析曲折式纱线补偿类锭子的工作原理,建立相应的纱线张力模型;再根据纱线张力模型进行Mat Lab仿真计算;最后对比仿真结果,总结此类锭子在放线过程中对纱线张力的调控规律。同时,对编织锭子的工作进行阶段性动态计算,并在不同放线速度下分析纱线张力仿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锭子快速放线将缩短纱线张力波动周期,缩小纱线张力波动范围,且令纱线筒持续放线。  相似文献   

13.
翁明  史翔 《纺织器材》2013,40(1):23-25
为解决目前铝杆锭子结构因留尾纱装置缺陷导致的多次落纱后出现锭盘缠绕纱线多,必须停机进行人工处理的问题,介绍了铝杆锭子与光杆锭子的优势及铝杆锭子现有结构的缺陷;分析了改进设计的一种可自动夹纱、自动清除尾纱、能克服留尾纱装置缺陷的新型结构锭子的动作原理.指出:该结构锭子留头可靠性高,留头率可达98%以上;可实现自动清除尾纱,不需人工清理,可减少停车时间,提高纺纱效率;能减少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二维编织包芯纱成纱工艺及质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二维编织机的工作原理,详述了二维编织包芯纱的成纱原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原料、张力装置以及成型器的合理选择,可以显著改进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5.
详细分析介绍在环锭纺细纱机上把纺氨纶包芯纱和纺竹节纱的方法结合起来,纺氨纶包芯竹节纱的过程,对生产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都作出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三维编织机运动仿真分析及其轨道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旋转式三维编织机携纱器在对零部件编织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以便对携纱器的运动和接触进行分析,了解其对编织后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建立携纱器运动的理论公式,利用MatLab软件绘制携纱器的理论运动曲线,并且在SolidWorks中建立三维编织机简化后的虚拟样机分析模型,应用ADAMS软件进行运动和动力学仿真。对比理论与仿真的曲线发现,携纱器在过渡阶段出现尖点,存在较大的加速度,产生接触冲击,对编织的效果造成不良影响,进而进行携纱器运动轨道的优化设计。通过导入虚拟样机软件仿真后发现,优化后的携纱器速度曲线过渡平缓,圆滑,无尖点,且过渡处加速度小,从而减小了冲击,降低了磨损率。  相似文献   

17.
李学成 《纺织器材》2009,36(6):42-43,46
为赢得市场,棉纺企业寻求纺特细号纱方法,从粗纱喂入、牵伸罗拉、牵伸传动轮系、锭子卷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纺特细号纱对细纱设备及专件、器材的要求,指出纺制特细号纱,除原料选用、工艺配置、运转操作外,细纱设备状态至关重要,罗拉、摇架、锭子、钢领等,必须安装到位,保证平行度和垂直度,其它器材也必须状态完好,纱条通道光滑无毛刺,用小直径头部的专用纱管,使钢领板升降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8.
细纱工序毛羽纱纱疵分析及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细纱工序产生毛羽纱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减少毛羽纱,提高成纱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