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确保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卡伦水库适度承担风险进行水库洪水调度,既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又尽最大可能变水害为水利,实现雨洪资源化,达到人、水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适度承担风险进行水库洪水调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尽最大可能变水害为水利,实现雨洪资源化,达到人、水和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论述了水库适度承担风险调度的原则,以及增加洪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雨洪资源的有效利用,由单一的防抗洪水向洪水综合管理转变,泉州市在防洪调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进一步提高水库防洪调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行重要水库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试点等措施来解决原先调度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清晰等问题以及水库防洪与兴利矛盾、水库自身安全与下游防洪安全的矛盾,确保各类水库安全度汛,发挥显著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水库适度风险调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  侯平 《吉林水利》2007,(7):46-48
适度承担风险进行水库洪水调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尽最大可能变水害为水利,实现雨洪资源化,达到人、水和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适度承担风险进行水库洪水调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尽最大可能变水害为水利,实现雨洪资源化,达到人、水和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大连碧流河水库用实时动态控制汛限水位方法,适度承担风险进行水库洪水调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尽最大可能变水害为水利,实现雨洪资源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安全与兴利是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不可偏废。如何在确保水库工程安全的条件下,根据实际的气象水文条件和防洪要求,正确拟定或实施合理的防洪调度方式,使之既不降低防洪标准,又能发挥水库综合效益,解决途径之一是分析分期洪水,研究水库洪水在各个季节内的变化规律,根据水库地区的天气成因及雨洪特性,划分水库分期洪水的时间界限,抓住主汛期以后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大渡河瀑布沟水库上游与中下游来水特性、洪水遭遇规律和下游防洪要求等,对各种条件下设计洪水、典型大洪水进行调洪演算。根据预报预泄调度方案对原设计调洪规则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不降低水库防洪标准和基本不增加下游防洪压力,并适度承担风险的前提下,水库最大下泄流量较优化前明显偏小,高水位持续时间也缩短。研究结果为今后实施中小洪水实时预报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为进一步研究洪水资源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冯家山水库2010年“7·23”洪水的特点,阐释了水库防洪调度的思路,分析了水库防洪调度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大型水库防洪调度的结论,即确保水库自身安全,同时兼顾下游河道,积极主动排沙减淤,合理利用雨洪资源。  相似文献   

10.
刘伟元 《云南水力发电》2013,(5):151-152,164
为确保水库安全,实现水库防洪要求,充分发挥水库综合效益的水库控制运用方式,称为水库防洪调度。当发生洪水时,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根据水库及下游防洪的设计标准,合理解决入库洪水、水库拦洪与水库泄洪的关系,进行水库防洪调度。  相似文献   

11.
乌江渡水库洪水调度中的分阶段水位控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燕 《贵州水力发电》2005,19(2):69-72,76
自20世纪90年代水情测报系统引入乌江渡水库调度中, 该水库洪水预报与洪水调度功能日趋完善。若结合天气预报并针对各时期不同的防洪风险在洪水调度时将乌江渡水库5~8月中旬的起调水位控制在755m、伏旱期来临前蓄至759m以上, 则在汛末就能蓄满水库, 这既能降低防洪风险, 又不影响发电效益, 是优化洪水调度的必然选择, 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合肥市董铺和大房郢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应对 2020 年 0717 号洪水典型防洪调度方案及其防洪效果。董铺水库削峰率 78.9%,最大拦蓄水量 0.385 亿 m3,大房郢水库削峰率 67.4%,最大拦蓄水量 0.361 亿 m3,系统总结了南淝河流域面对极端降雨条件的防洪调度措施;分析了在历史极值降雨强度下分别以安全取水位、安全供水水位及主汛期汛限水位为起调水位进行不泄洪调度方案,在历史最大 1 日与历史最大 3 日面降雨量情况下三种起调水位最高水位均低于相应设计洪水位。结果表明:在 1~3 日极值降雨情况下,若下游城市河道南淝河和巢湖防洪排涝压力大,可以采用不泄洪的调度策略,为推进水库优化调度,统筹合肥市城市防洪安全与供水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漫坝风险分析在水库运行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颖  黄文杰 《水利学报》2005,36(10):1153-1157
本文运用漫坝风险分析理论,综合考虑影响漫坝的洪水、风浪、库容、泄水能力四方面的不确定性,建立了东武仕水库大坝对抗洪水系列与风浪系列联合作用的漫坝风险模型,计算了水库在现行的防洪标准及调度方案下的大坝漫坝风险及安全可靠度,从而对水库漫坝安全做出评价。此外,在保证东武仕水库大坝漫坝安全可靠度高达99.999%以上的基础上,结合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淹没范围等具体情况,通过计算分析,建议将水库的汛限水位提高1.5m,可使水库多蓄水1470万m^3,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00万元。  相似文献   

14.
柴河水库控制流域内径流的年内和年际分配差异较大,年径流量的75%集中在汛期和主汛期,因此水库在汛期实施预蓄预泄调度方式可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发挥水库综合效益,而科学合理的预蓄水量计算是预蓄预泄调度方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文中简要介绍了柴河水库汛期预蓄水量上限值求解的3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江垭水库的特点。分析研究了三江口水文站洪水组成.重点研究了区间洪水、分期洪水及江垭水库防洪调度方案。首次提出将江垭水库汛期(4~7月、汛限水位210.6m)细分为汛初(4~5月)、主汛期(6~7月)、汛末(8月1日~8月20日)三个阶段.分别确定各时段满足防洪要求又兼顾蓄水效益的汛限水位230m、210.6m和218m。  相似文献   

16.
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及其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德凤  王本德 《水利学报》2005,36(7):0772-0779
本文从洪水资源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建立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利用流域产汇流模型计算入库洪水,并考虑短期降雨预报信息,将交互式生成技术与动态规划模型相结合来优化水库的调度方案,给出考虑洪水预报和降雨预报误差的水库防洪与补源优化调度风险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将此模型和风险分析方法应用于大连市碧流河水库的防洪与补源联合优化调度中,对其风险值和补源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与常规调度相比,引洪补源优化调度能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补源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的粒子群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依据水库原型观测数据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基于以e为底的指数函数的惯性权重策略的改进粒子群算法,减少了求解计算时间,提高了结果准确度,构建了大坝渗透压力监测控制统计分析模型,并分别采用标准粒子群算法和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反算了混凝土坝体、坝基的渗透系数。与实测值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渗透系数参数反演拟合效果良好,计算误差小、搜索效率快、辨识参数准确度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水电站水库群防洪补偿联合调度模型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玮  郭生练  郭富强  喻婷 《水利学报》2007,38(7):826-831
针对具有下游防洪任务的水电站水库群,提出基于预报及库容补偿的水库群防洪补偿联合调度逐次渐进协调模型,推求水库汛期防洪库容动态控制方案。该模型运用了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及贝尔曼的逐步逼近思想,以各水库为独立的子系统建立3层递阶结构,针对库间水力、电力联系及防洪库容限制等复杂的约束条件进行不同层次的协调。模型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得到最佳的水库群防洪库容协调方案。该模型应用于清江流域梯级水库,计算结果表明,在不降低水库及梯级原有的防洪标准前提下,能有效利用上游水布垭水库的防洪库容,分担隔河岩水库部分防洪任务,并显著提高梯级水库发电量。  相似文献   

19.
水库调整汛限水位的风险效益综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冯平  韩松  李健 《水利学报》2006,37(4):451-456
本文在分析水库调整汛限水位所涉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调整汛限水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风险指标及效益指标的估算方法。并以东武仕水库为例,计算了水库调整汛限水位所带来的风险和效益,通过考虑各指标定量单位的不统一性,提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合理选择水库的汛限水位。综合考虑东武仕水库提高汛限水位的防洪风险、下游地区洪灾淹没的期望损失和风险损失、及供水发电效益等各项指标,表明该水库汛限水位从现行102m调整到104m的方案是比较合理和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包括一、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河口整体物理模型、遥感信息技术,以及水库联合调度技术和洪水风险分析等,为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综述这些新技术在珠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