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低温低浊水给水厂运行带来的困难,采用气浮单元与水厂各常规工艺联用,以得到最佳联用方案。利用萧山南部某水厂冬季低温低浊水,在水厂配水井、反应池末端、沉淀池中段、沉淀池末段以及砂滤池后端串联中试气浮单元,比较分析水厂各常规工艺与气浮单元联用后对低温低浊原水的处理效果,讨论气浮工艺替代水厂常规工艺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气浮直接处理预氧化后的原水,浑浊度平均去除率高达约76.9%;混凝气浮后,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5~10 mg/L时,浑浊度平均去除率均在95.0%以上,对金属指标也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但对有机物指标去除效率较低。这说明气浮单元的微气泡工艺对于黏度大、颗粒物稳定的低温低浊原水或常规工艺过程水处理有独特的优势。水厂应根据原水特点,将气浮装置设置于不同位置,保证气浮工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任崴  武福平 《河南化工》2011,(15):29-32
针对西北村镇集雨窖水含浊低温微污染的水质特点,采用粉末活性炭强化PAC混凝处理。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将其与混凝剂PAC单独投加进行对比,研究其强化混凝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PAC的最佳投加量为70mg/L,混合搅拌强度300r/min,搅拌0.5min,絮凝搅拌强度60r/min,絮凝20min,静沉1...  相似文献   

3.
混凝/超滤处理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微污染原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混凝作为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膜的过滤性能和提高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存在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它可使膜过滤通量最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烧杯静态试验,研究了预氧化剂投加量对预氧化反应效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低温低浊微污染水源水,臭氧、高锰酸钾预氧化能有效地去除原水中的有机物,并能起到良好的助凝和除微污染的作用,使处理后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北村镇集雨窖水含浊低温微污染的水质特点,采用粉末活性炭(PAC)强化PAFC混凝处理。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将其与混凝剂PAFC单独投加进行对比,研究其强化混凝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PAFC的最佳投加量为60 mg/L,混合搅拌强度300 r/min,搅拌0.5 min,絮凝搅拌强度100 r/min,絮凝10 min,静沉15 min的条件下,活性炭在投加混凝剂后3 min投加,投加量为10 mg/L时,浊度和COD_(Mn)的去除率比常规混凝提高10%和8.8%,具有明显的增强混凝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滤中试系统处理深圳某水库原水,对比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和混凝2种预处理工艺对超滤净水效果及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超滤工艺和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对浊度、CODMn、UV254、D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6%、34.8%、31.3%、24.9%和99.4%、35.0%、32.4%、29.5%。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对以CODMn、UV254、DOC表征的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优于混凝/超滤工艺,而混凝/超滤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受原水水质的影响较小,并且出水浊度效果稍好。在原水水质和运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混凝/超滤工艺的跨膜压差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但对超滤膜进行化学清洗后,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膜表面仍有明显的污染物残留。  相似文献   

7.
《广州化工》2021,49(2)
以天津某高校湖水的水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控制变量的检测方法控制单一的外部环境,通过研究处理水质效果,确定最佳运行条件。实验表明:混凝和活性炭联用技术比单用活性炭效果要好,联用情况下浊度去除率高达99%,COD去除率相较单用活性炭处理要高出7%,UV_(254)去除率相较其提高4%。混凝和活性炭处理二者相互促进,对处理仁爱为污染原水时能非常有效地增强处理效果和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水中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和对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分析了城市二级处理水的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及对超滤膜过滤透水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混凝法,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吸附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溶解态有机物主要集中在〈2k分子量区间上;(2)混凝处理后,高分子量有机物低分子化效果明显;PAC吸附能有效去除小分子量有机物;臭氧-PAC联用,大分子量有机物和小分子量有机物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表明臭氧氧化与PAC吸附联用在去除有机物方面具有很好的互补性;(3)分子量分布对原水的透水通量影响较大;选择混凝、PAC或臭氧-PAC等作为膜法处理的预处理单元,对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强化混凝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强化混凝去除有机物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去浊与有机物关系的讨论,提出强化混凝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最经济、最实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以太湖水为原水,进行了粉末活性炭强化处理高藻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设计正交试验,考察改变混凝剂投加量、粉末活性炭投加量、投加点以及pH值等因素对粉末活性炭助凝效果的影响。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强化混凝工艺对除藻及藻毒素的效果。结果表明,在pH值小于5的酸性条件以及较高混凝剂投加量下,适当投加粉末活性炭具有很好的助凝效果,能有效降低出水浊度、增加有机物的去除率;且投加粉末活性炭后能有效提高藻毒素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1.
以北江水为原水,通过中试试验分别考察了以强化混凝、两相催化氧化助凝、活性炭吸附、膜分离和紫外消毒为核心的多种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结果表明以强化混凝为核心的工艺在重金属去除方面有优异的表现,两相催化氧化助凝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表现突出,超滤膜技术在浊度去除方面有优势,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紫外消毒技术能有效减少消毒过程中有毒有害副产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摘要对苏州X水厂低温低浊原水进行了混凝剂选型试验。通过中试试验,发现聚硫氯化铝(PASC)的混凝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混凝剂。通过生产试验验证并结合成本核算,验证了聚硫氯化铝在处理低温低浊原水时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混凝剂。  相似文献   

13.
林英姿  张亮 《辽宁化工》2014,(4):365-368
采用静态试验研究了混凝工艺对水源水中的细胞内和溶解性(细胞外)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将原水的pH值调节到5.5~6.0混凝剂投加量定为30 mg/L时,对去除水中的细胞内微囊藻毒素效果明显,此方法的去除率可以达95.3%。PAC/PAM工艺对藻浓度、浊度的去除率都要高于PAC工艺,但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二者都不显著。但在混凝前投加活性炭,对源水进行预氧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PAC/PAM+C工艺可以显著地提高对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50%到60%,主要是因为混凝工艺的强化作用与活性炭结合能够明显地去除弱疏水性有机物。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的水库水的混凝剂优化选择。通过烧杯试验比较了各混凝剂对低温低浊水的脱色除浊效果,结果表明,相对水厂用普通混凝剂,所选低温低浊专用混凝剂PAFC2及PAC2出水矾花密实、沉降速度快、成本低。  相似文献   

15.
王绍祥  陈蓓蓓  倪国文  章青 《净水技术》2010,29(6):24-27,79
针对冬季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的水质情况,通过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不同混凝沉淀条件几方面对两种原水及其以不同配比混合后原水的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硫氯化铝(PACS)和聚合硫酸铝铁(PAFS)在处理低温混合原水时比硫酸铝节省投加量,浊度降到最低值时长江原水所需混凝剂硫酸铝的投加量为40~50 mg/L,低于黄浦江原水所需的60 mg/L,两种降速絮凝状态对混合原水处理效果相近,为保证常规处理后水质达标,冬季黄浦江和长江原水混合比例最好不超过3∶7。  相似文献   

16.
复合聚铝处理秋季长江水脱浊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混凝烧杯实验,探讨了特征黏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液体聚合氯化铝(PAC)复合得到的稳定型复合混凝剂用于对秋季微污染长江水强化混凝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对温度为16~18℃,浊度为70 NTU左右的秋季长江水,沉淀池出水在达到6 NTU的南京某水厂现行浊度标准的情况下,PAC需1.66mg/L的投加量,质量配比分别为20∶1、10∶1、5∶1的PAC(以Al2O3计)/PDM复合混凝剂所需投加量随特征黏度变化为1.38~1.26、1.19~1.14、1.16~1.13 mg/L,相对于PAC可减少投加量16.87%~24.10%、28.31%~31.32%、30.12%~31.93%。复合混凝剂还提高了絮体密实度与沉淀性能。由此可见,PDM明显改善了PAC的混凝脱浊效果,PAC/PDM复合比例越低,PDM特征黏度越高,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越好。考虑未来社会对水质的要求,若使沉淀池出水达到2 NTU左右,则PAC需3.35 mg/L左右的投加量,而复合比例分别为20∶1、10∶1、5∶1的复合混凝剂仍能比单独使用PAC减少19.10%~30.45%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17.
班云霄  杨庆  丁昀 《净水技术》2007,26(2):10-12
水旋澄清池中低温低浊及高浊度黄河水难以处理,主要是出水浊度难以满足要求。文章从动力学角度,通过对池中絮凝颗粒的受力分析,得出和浊度处理相关的公式,从而得出其难以处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该文报道了用特征黏度系列化的有机阳离子高分子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无机混凝剂复合物对宁波低浊度姚江水的脱浊处理研究过程。通过混凝烧杯实验,考察了无机混凝剂的种类及其与PDM的复合配比对低浊度姚江水脱浊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低浊度姚江水,要达到1.0~1.2 NTU的沉淀出水余浊,硫酸铝(AS)需5 mg/L左右的投加量,聚合硫酸铁(PFS)需8 mg/L左右的投加量,而聚合氯化铝(PAC)的投加量在10 mg/L左右;PDM对无机混凝剂强化混凝脱浊效果明显,无机混凝剂与PDM的复合配比越低,复合混凝剂混凝脱浊效果越好,在达到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的前提下,AS/PDM复合药剂能比单独使用AS减少20%AS投加量;PFS/PDM复合药剂能比单独使用PFS减少30%~40%PFS投加量;PAC/PDM复合药剂能比单独使用PAC减少30%~50%PAC投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