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羊绒/羊毛/竹浆纤维/PTT纤维混纺纱纤维的径向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切片法和显微镜观察对不同混纺比羊绒/羊毛/竹浆纤维/PTT纤维混纺纱纤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计算得出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和Onion指数.结果表明:混纺纱中羊绒羊毛纤维都优先向外转移,PTT纤维优先向内转移,竹浆纤维优先向内转移但转移程度较小;Onion指数较大的竹浆纤维较多地集结在纱的表层,混纺纱的外观由混纺比及纤维本身性能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2.
多组分羊绒混纺针织纱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各系列的多组分低比例羊绒混纺针织纱的强伸性能和捻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显示:线密度为20.8tex×2股线、捻度为350 T/m左右的羊绒/羊毛/竹浆纤维三组分混纺纱,线密度为31.3tex×2股线、捻度为350 T/m左右的羊毛/竹浆纤维/PTT纤维三组分混纺纱,以及单纱捻度为650 T/m、股线捻度为400 T/m,线密度为20.8tex×2的羊绒/羊毛/竹浆纤维/PTT纤维四组分混纺纱线性能较好,适合于开发轻薄春秋羊绒衫.  相似文献   

3.
采用磁性纤维和竹、棉纤维进行多元混纺,分析不同混纺比条件下混纺纱的性能,并采用1stopt软件得出混纺纱性能指标与各纤维含量的关系式,然后应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对磁性纤维多元混纺纱的混纺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权重系数为[0.25、0.2、0.3、0.25]时,得到最优混纺比为磁性纤维、竹、棉纤维各占67%、23%和10%.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牛奶蛋白纤维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化学试剂对牛奶蛋白纤维和其它纤维的溶解性能,筛选出合适的试剂进行试验,测定牛奶蛋白纤维与常见纺织纤维混纺产品的含量.结果表明:牛奶蛋白纤维/羊毛混纺织物可用88%质量分数甲酸法,牛奶蛋白纤维/粘胶纤维、牛奶蛋白纤维/锦纶混纺织物可用65%质量分数硫氢酸钾法,牛奶蛋白纤维/棉、牛奶蛋白纤维/莱赛尔纤维可用1 mol/L次氯酸钠溶液/65%质量分数硫氢酸钾溶液法,牛奶蛋白纤维/涤纶混纺织物采用75%质量分数硫酸法.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化学试剂可以准确、安全、简便地测定牛奶蛋白纤维与常见纺织纤维混纺产品的含量,可满足纺织服装面料纤维含量标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Formotex纤维的特点,根据Formotex/棉纤维混纺纱的特点,通过工艺实验测试,分析了纺纱工序影响混纺纱质量的一些因素,探讨了提高混纺纱质量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新型上浆方法,即利用水溶性PVA纤维与棉纤维的混纺纱或用水溶性PVA纤维包覆棉纱的包芯纱,在浆纱机上经过浆槽中的定温热水使水溶性PVA纤维溶解并粘附在纱线内外达到上浆目的,文中还对不同混纺比的混纺纱和包芯纱进行了上浆效果的测试分析和比较,认为主要上浆质量指标均接近或优于常规上浆纱.小样试织也说明可达到上机织造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麻赛尔纤维的特点和性能,根据麻赛尔/细旦涤纶/棉纤维混纺纱的特点,通过工艺实验和测试,分析了纤维性能和纺纱工序影响混纺纱质量的一些因素,确定了最佳的混纺比等工艺设计,探讨了改善成纱质量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蚕丝和木棉纤维都属天然纤维,其与棉纤维进行混纺的产品越来越多。木棉纤维为高度中空结构,在混纺中很容易被压扁;蚕丝是天然纤维,生丝的线密度参差不齐。因此,要想知道木棉和蚕丝在棉混纺纱中的分布,传统方法已不适用。采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像素法测量混纺纱横截面中各种纤维的面积,使计算木棉和蚕丝纤维的转移指数成为可能。该法还有可能用于快速测试分析木棉/棉混纺比或棉/粘等目前难以测试的混纺比。测试发现:(1)在与棉及棉型粘胶纤维混纺时,木棉纤维向纱表层转移的趋势明显。木棉纤维的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在20%左右,纱表层木棉纤维所占的百分比远大于纱线混纺比,这是木棉纤维偏短、表面光滑、柔软等性能联合作用的结果;(2)在木棉/粘胶/棉混纺纱中,粘胶纤维向纱芯转移的趋势最强;(3)混纺纱中,木棉纤维有成束现象,纱表层的木棉纤维保持较高的中空度,木棉自身具有回复中空的“潜能”;(4)在棉丝混纺纱中,蚕丝纤维向外转移的趋势明显,纱表层的蚕丝纤维百分率大于纱线混纺比。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桑皮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中桑皮纤维质量分数对混纺纱线拉伸性能的影响,纺制了不同混纺比的桑皮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了拉伸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桑皮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度随着桑皮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当质量分数达到一定程度后,混纺纱断裂强度随着桑皮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混纺纱线的断裂伸长率随着桑皮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总之,桑皮纤维质量分数在20%~30%范围内,混纺纱的拉伸性能比较优良。  相似文献   

10.
探讨低比例海岛纤维混纺纱性能及混纺比的优化。通过测试多种混纺比的海岛纤维混纺纱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毛羽、条干、摩擦系数等指标,分析海岛纤维含量与纱线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出拟合关系式。利用模糊数学工具,得出当权重系数为[0.35,0.10,0.25,0.25,0.05]时,低比例海岛纤维棉纤维混纺纱的适宜混纺比15:85。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与混纺比之间的关系,对各种混纺比例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混纺纱的强伸性和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棉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间关系总体趋势与简化模型不一致,随着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强度和弹性逐渐增加,达一定程度后,混纺纱弹性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竹炭纤维/棉混纺纱中竹炭纤维含量与混纺纱拉伸性能的变化关系,对不同混纺比的竹炭纤维/棉混纺纱线在YG061电子单纱强力仪上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竹炭纤维/棉混纺纱的断裂强力随着竹炭纤维含量的增加先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然后增大。竹炭纤维/棉混纺比小于临界混纺比时,混纺纱的断裂伸长率变化趋于平直;一旦超过临界混纺比,随着竹炭纤维含量的增加,断裂伸长率迅速增大。在实际应用中,混纺纱最低断裂强度对应的临界混纺比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混纺纱的强伸性、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在混纺纱中的分布及混纺纱的抗弯刚度等力学性能的测试分析,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确定了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混纺纱的优化混纺比,优化结果表明,当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在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涤纶混纺纱中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质量分数达到40%左右时,即为最优混纺比,该混纺比可以保证混纺纱线性能达到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14.
混纺纱中Modal/棉纤维的混纺比依次为:20/80、30/70、35/65、40/60、47/53、50/50、60/40和80/20八种规格.研究了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的关系,Modal/棉混纺纱的强度随着Modal纤维混纺比的增加先下降,而后再增加,曲线存在下凹点,Modal/棉混纺纱的临界混纺比为51/49.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避开出现条干恶化和毛羽恶化的混纺比.综合条干、强度、毛羽几个方面,Modal/棉混纺纱较合适的混纺比在60/40左右,最不宜采用的混纺比为50/50.  相似文献   

15.
混纺纱中Modal/棉纤维的混纺比依次为:20/80、30/70、35/65、40/60、47/53、50/50、60/40和80/20八种规格.研究了混纺纱的强度与混纺比的关系,Modal/棉混纺纱的强度随着Modal纤维混纺比的增加先下降,而后再增加,曲线存在下凹点,Modal/棉混纺纱的临界混纺比为51/49.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避开出现条干恶化和毛羽恶化的混纺比.综合条干、强度、毛羽几个方面,Modal/棉混纺纱较合适的混纺比在60/40左右,最不宜采用的混纺比为50/50.  相似文献   

16.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亚麻混纺纱的过氧乙酸漂白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生态漂白剂过氧乙酸漂白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亚麻混纺纱的工艺进行了探讨.在pH值、温度、时间、浓度等因素影响漂白效果的基础上,确定了过氧乙酸漂白大豆蛋白复合纤维/亚麻混纺纱的优化工艺,即过氧乙酸用量7.5 μ/L,焦磷酸钠用量3 g/L,漂白液pH值6.5,温度65℃,时间80min.  相似文献   

17.
采用汉密尔顿纤维转移指数方法分析涤纶/Viloft混纺纱的纤维径向分布规律,对影响涤/Viloft混纺纱截面中纤维径向分布规律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不锈钢/腈纶交织物的抗静电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改善合成纤维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分析不锈钢质量分数及分布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研制了不锈钢纤维/棉混纺纱和不锈钢长丝/腈纶包缠纱,并设计了多种不锈钢纤维质量分数和分布形式的针织物。采用摩擦起电电压法和电荷面密度法,对其进行了抗静电性能测试。与纯腈纶织物相比,加入7.68%不锈钢长丝的腈纶织物的电荷面密度降低96.11%。不锈钢纤维质量分数增加、均匀分布、采用不锈钢长丝具有更好的抗静电性能。  相似文献   

19.
芦荟纤维是芦荟在纺织品应用领域的一种尝试,将芦荟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可实现性能优势互补。本文通过实践研究确定了一种芦荟纤维混纺纱的最佳纺纱工艺,实现莫代尔/芦荟、麻赛尔/芦荟混纺纱的可纺性。经检测成纱性能优异,达到纱线标准一等品指标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蚕丝和木棉纤维都属天然纤维,其与棉纤维进行混纺的产品越来越多。木棉纤维为高度中空结构,在混纺中很容易被压扁;蚕丝是天然纤维,生丝的线密度参差不齐。因此,要想知道木棉和蚕丝在棉混纺纱中的分布,传统方法已不适用。采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像素法测量混纺纱横截面中各种纤维的面积,使计算木棉和蚕丝纤维的转移指数成为可能。该法还有可能用于快速测试分析木棉/棉混纺比或棉/粘等目前难以测试的混纺比。测试发现:(1)在与棉及棉型粘胶纤维混纺时,木棉纤维向纱表层转移的趋势明显。木棉纤维的汉密尔顿转移指数在20%左右,纱表层木棉纤维所占的百分比远大于纱线混纺比,这是木棉纤维偏短、表面光滑、柔软等性能联合作用的结果;(2)在木棉/粘胶/棉混纺纱中,粘胶纤维向纱芯转移的趋势最强;(3)混纺纱中,木棉纤维有成束现象,纱表层的木棉纤维保持较高的中空度,木棉自身具有回复中空的"潜能";(4)在棉丝混纺纱中,蚕丝纤维向外转移的趋势明显,纱表层的蚕丝纤维百分率大于纱线混纺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