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园林》2021,(6)
正中国地域辽阔,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山地城镇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山岳作为重要的自然要素,成为中国传统山水城市风景营造的空间类型与审美载体。从先秦时期九镇、五岳的国土层面神山礼制秩序,到秦汉、魏晋时期国都的"城—山"轴线、地中空间模式逐渐成形,再到唐宋后风水思想蓬发下州县城邑对山水格局的重视,中国的山岳风景审美经历了从敬畏到亲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园林》2021,(6)
自然山水本底资源是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城—山"风景是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城市风景的重要类型。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城山关系对于城市风景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城市与山岳的关系,分别从"城—山"风景蕴含的山水思想、"城—山"风景要素与类型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归纳"城—山"风景的组织营构相关研究,最终从现代语境探讨当下的城市山体风景保护及相关城市设计策略。未来研究可深化城市与山岳的风景体系建构和审美意象、空间图示的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促进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山风景格局的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市楼阁”是中国城市历史风景 营建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公共景观符号之 一,蕴含着山水风景、礼制教化及社会价值 等多元建设机制。而当下忽视城市楼阁形成 机制的片段化、破碎化保护与建设,割裂了 其在城市历史风景中的文脉延续,是关系到 传统城市风景保护与重塑的紧迫问题。对 此,本文以《全宋文》中官方主导建设的251 个城市楼阁文记为对象,指出城市楼阁是宋 代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围绕楼阁营 建目标的词频统计,提取出礼制型、教化型 和观景型3类楼阁,分析了礼制择中、风水 形胜、城墙城门及园林附属4类楼阁空间布 局方式,从而理清了城市楼阁的空间布局和 内在形成机制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历史风景 的保护与重塑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5.
天津是典型的北方沿运城市,其传统风景体系营建受区域水运环境影响颇深。本文在梳理城 - 运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天津传统风景进行分类梳理与现代地理空间落位,进而从向水而生的城景骨架、以水为脉的城景主体、因运而生风景化点缀、城水融合的城景意象 4 个层面探讨天津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范式,以期为北方平原运河城市的现代风景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出路。  相似文献   

6.
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及景观意向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曦 《四川建筑》2006,26(2):33-34,37
以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地理四科”即“龙”、“砂”、“水”、“穴”诸说,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的五点要素来分析探讨四川盆地北缘的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以山、水、城三者共生为特点的城市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并结合阆中古城保护开发以及城市发展的现状,从城市景观建设的角度拓展传统风水理论更广泛的实践价值,并以此来作为现代山水城市景观营建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界画因其能工整细致、客观严谨地展现建筑风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城市建设有较深渊源的特别门类。界画始于魏晋时期,隋唐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两宋时期盛及巅峰,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界画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本文以挖掘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与风景营建手法为核心,在整理和分析文献典籍中界画、诗词等基础上,通过图示符号读取并归纳城市意象元素,得出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的方法体系,即"因天材,就地利"的理念,"本人情,状风物"的原则,以及"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手法。旨在借鉴古人践行的风景营建智慧,为当下城市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通过村落外部空间、内部空间、院落空间三个层面,探究闽西客家传统村的营建模式。首先,分析外部空间要素与山水环境的分布特征,总结"围林补山与建塔阁补形"的外部空间的营建手法与改造技术;其次,以"向心"集聚与"对称"组合的模式为对象,研究村落内部空间秩序,进而论证"对称"与礼法的融合模式;最后,通过聚族而居、防御需求、风水理念等机制,阐明院落空间的营建技法。研究表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营建模式与山水关系、价值体系、礼制秩序、防御需求相关,其营建模式体现了最优经济原则和生态环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大量查阅文献史志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三清仙境"营建与"虚幻仙境"渲染的仙境脉络、"藏风聚气与山环水绕"的风水脉络和"构建道教控制关系网"的势力脉络论述了崂山道教建筑群总体营建的脉络,总结出道教建筑群营建的"变中有序"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叶可陌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7):114-120
丽水瓯江流域8座古城的风景营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梳理地区古城选址与原初山水环境的关系,并依据"平原望山""盆地据山""丘陵嵌山""河谷依山"4种山水基底类型分析经人工干预优化的区域水系统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从城山一体的城市空间、因山而为的风景集群、四围寻胜的风景序列和眺望揽胜的风景标识4方面解析各城风景营建的特征。以此对地区古城山水风景系统的构建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探讨,对指引当代浙、闽山地地区的城市山水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顾凯 《中国园林》2019,35(7):124
清初寄畅园的改筑奠定了今日园林山水的格局,对当时园主人秦松龄"园成,向之所推为名胜者一切遂废"表述的理解,要进入17世纪明末清初江南园林山水营造转变的具体历史情境,尤其是结合"张氏之山"的认识,并通过改筑前后的对比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知夫画脉"的山池经营和"如入岩谷"的谷涧体验两方面认识清初寄畅园山水改筑的具体做法,从而深化对寄畅园的山水营造特色及园林史上"张氏之山"杰出成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4.
岳红记  廖叶琳  唐赟 《中国园林》2023,39(6):127-132
“八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指某一地 域约定俗成的景观总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 并包含丰富的乡土地理信息和宝贵的民俗资料。以清代朱集义 “关中八景”碑刻上的图景、诗文为研究对象,在阐释“关中 八景”的概念、历史沿革、“山水形胜”的空间布局以及“天 人合一”景观构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关中八景”所蕴含 的山水文化、佛教思想、道教求仙等文化意象,以期为当今城 市建设与规划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特色是城市物质形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在历史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历史积淀。风景园林是城市特色体现的重要方面。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城市特色危机严重,应重视风景园林从城市生态、文化、形象方面在城市特色塑造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结“亭”组景的旷奥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唐亭"袭古增妙""结亭组景"的先锋实践,总结其模式,再认识柳宗元旷奥思想中"游之适"的内涵、要素、目标与价值追求,从"形适"与"意适"2个层面,提炼概括出时空节奏体验的"环-中"旷奥原型——"凌阻峭"与"抵丘垤"的2类空间感受。研究发现:秉承"游所之往""风景求中"的价值取向,借助空间形态与序列组织调节游-息节奏、实现意境塑造,正是风景旷奥思想的"初心"。在与后来的造园组景、直至今天的绿水青山美之间,旷奥追求虽有间断但初心未变,对此"亭"功不可没。"亭"作为园林组景基本要素逐渐转化为中国园林典型的文化意象符号,作为实现风景旷奥初心的"结亭组景",逐渐成为中国风景园林建筑的主题母语,开启了中国风景园林感受序列的新天地。进一步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与湖北2019园博园灵犀园为例分析探讨了旷奥理论结"亭"组景结合现代条件的运用思路与方法,以期不忘初心,与古为新,弘扬优秀的中华风景园林。  相似文献   

17.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8个城市公园中的植 物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地图法记录游 人的景观偏好与行为偏好,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植物 景观空间特征指标与游人偏好的关系,为提升游人在植物景观 空间的游憩体验、构建人性化城市公园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游人偏好水体与植物组合景观空间,且游人偏好与植物观赏特 性、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亲水性呈显著负相 关;游人喜欢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中欣赏美景和社交;游 人倾向于在野生植物种类少、可达性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 休闲娱乐活动,在气味芳香、硬质广场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空 间内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在郁闭度高、较封闭、离水边较远、 离出入口较近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安静休憩活动。  相似文献   

19.
广东园林设计及生态花园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东省园林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园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优越性。正确地认识视觉识别和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生态容量的支撑、各种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示标志、减低城市灾害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等方面来解释园林建设,以及建设“田园城市”、“园林城市”的生态局限性,最后探讨把生态工程理念通过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手法表达出来的“生态花园城市”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