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豫园与寄畅园是两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两园造园各具特色,是明清两代交替时江南园林的代表,其中对两园园林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两座园林中的假山。本文通过对两园的掇山格局尺度、堆掇技法、造景逻辑3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古典园林假山堆掇在晚明清初园林营造中的若干艺术发展趋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2.
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凯 《风景园林》2020,27(2):13-19
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的理论同历史、遗存及现实状况存在差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叠山造园的典范。在曹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张南垣叠山造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指出张南垣以真山境界为目标,通过"以少胜多"的方法,达到"境生象外"的画意,获得"园在山中"的体验,从而出色地实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山水栖居理想。张氏叠山在中国园林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所达到的造园艺术成就和引发的造园风格变革,还在于造园追求上的高度,以及其创新方法同这一目标的极佳匹配。张氏叠山是园林史发展至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具艺术审美价值和实践可操作性的造园方法,为后世树立了杰出典范。其后历史上的多位叠山造园师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方法,也为当代高品质的叠山造园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3.
杨帅琦  王金叶 《园林》2022,(3):131-137
从时代变迁之视镜洞观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精神"的莫过于明清江南园林.寄畅园作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个案,始终受锡山秦氏家族传承之影响,彰显了不同时期的文人精神和家族风貌.其文源体现隐逸风情和诗画情意;文脉贯穿于寄畅园初建、转折、改建和兴盛各时期,从最初的山林原野到臻入佳境;文体集中体现在山水、植物和建筑方面,园林山水具有环山...  相似文献   

4.
都铭  张云 《建筑遗产》2021,(4):29-34
"园林"是居游之所,是山水营造之地,也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因此,传统园林的修葺,也往往是某种特定社会关系的维护、调整及适应.始建于清初的扬州休园,在之后的百年内有数次重要的修葺行为,本文对照了休园的修葺与郑氏家族的发展,发现每次修葺都与园林争夺、家族地位延续密切相关.休园成为衡量郑氏家族实力与政治地位的重要标识物,而园林修葺也因之具有了对公众与城市进行宣告的意义.在第三次修葺后,休园发展出独特而有标识性的阁道空间.作为跨越式立体交通的构筑物,"阁道"因其大体量与规整性,在大部分江南园林的营造中较少应用,但从休园开始出现的"阁道"影响到清中叶之后的扬州园林建设,并成为清代扬州园林营造的某种空间原型.  相似文献   

5.
孟兆祯 《风景园林》2018,25(11):12-13
逢寄畅园建园490周年,颇有感发,遂浮想命笔,以表挚贺。寄畅园为明代遗构,布局自然简约,景面文心,是鲜有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通过明旨、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借景等方面分析寄畅园之造园理法,并着重分析寄畅园筑山、理水之要点。  相似文献   

6.
无锡锡山秦氏寄畅园 400 年不曾易姓,有清晰的历史演进脉络并且保存较好,是园林史重要的研究对象。 寄畅园图文资料丰富,尤以秦耀时期和乾隆南巡时期为最, 具备复原研究的充分条件。以 20 世纪 30 年代童寯先生所绘寄畅园平面图为复原研究起点,在仔细耙梳现状遗存信息基础上,经过图像比较,复原设计乾隆南巡时期寄畅园。 以数字模型方法复原秦耀时期寄畅园,并尝试探寻张鉽改园前后的因承变化。在复原研究基础上,结合现状遗存中的有效信息,对张鉽改造前后的寄畅园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何谓“知夫画脉”,如何以土山戴石的假山形式摹写江南山水形貌,实现“混假于真”的天然意境。并研究其在“宛若画意”造园动机下对园林结构的调整、动势掇山的节奏控制手法及因此获得的画意风格。对这两个时期寄畅园的复原研究和比较研究可为其诸多研究方向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董豫赣 《建筑学报》2021,(11):41-47
以疏密或错落这类术语讨论镜清斋于山水间的建筑布局,尚属建筑与园筑通用的"体宜"部分,而无法触及到园筑因借山水而应变的"因借"核心.将乾隆帝为镜清斋所写的诗歌意象,当成乾隆帝对镜清斋园林的理想愿景,以评估实际建成的园林场景能否达成所愿,并以此评价这座园林在后世翻建中的意象得失.  相似文献   

8.
曹汛 《风景园林》2018,25(11):14-16
寄畅园是张南垣一派造园叠山的重要作品,是张南垣及其传人作品中时间最早的一例,传承了张南垣造园理念的精华,营造出真实山林的境界。寄畅园由张鉽主持改筑,他与秦氏后人秦松龄合作,将其打造为一座一流的名园。如今政府部门应与秦家共同研究和保护寄畅园,秦氏的家族精神是寄畅园的核心之一,是值得复兴的中华文化。寄畅园在保护管理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恢复明清造园盛期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9.
  金天天 《景观设计》2020,(1):66-73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的西南部为设计师园展区。与国内外城市展园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主题不同,设计师园主要展示的是设计师个人的思想理念与艺术手法。设计师园共有五个,每个展园占地面积约2000 m^2。"山水间"花园地块不远处有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水面,地块旁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山、水、竹成为设计师构思花园主题时三个关键元素,中国山水画意、传统园林精神、竹的文人气质三者相通,于是便有了藏在竹林之中、充满山水诗意的"山水间"花园。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园林的历史和遗存的认识中,以"九狮山"为代表的动物象形叠山所受评价颇有争议。进入历史与文化语境进行理解,"九狮山"等叠山与源远流长的动物象形赏石密切相关,是一种关注动势的叠山传统,重点在于从动势中获得生命感。而差异的观念则溯自晚明时出现的画意叠山,以张南垣的"张氏之山"为代表,注重自然真山的整体效果,同时也有内在生命活力的追求。后者在明末成为主流,其后成为另一种叠山传统,影响直至今日;但在清代仍然有多样性的存在,"九狮山"这样的动势叠山仍然活跃。对动势叠山传统的了解,以及2种叠山传统的差异及关联的认识,将有助于对历史多样遗存的合理理解和评价,进而为遗产保护及营造实践提供有效指引。  相似文献   

11.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2,38(6):133-138
约园是常州四大名园之一,是探讨清代中期常州典型文人园林的重要实例。以园主赵起所著《约园词稿》及赵景崇绘《约园图》为蓝本,挖掘清代赵氏约园“二十四景”历史源流,采用实地勘察与图文互证的方法,推导约园“二十四景”空间关系拓扑图,进而循证绘制出赵氏约园平面猜想图。总结归纳出赵氏约园“岛山绕水、南山涌翠”“建筑布陈、园中观园”“池石立峰、山水观游”的整体布局特征。深入考析了“东郊塔影”“城角风帆”“隔院钟声”“柳岸闻莺”“小亭玩月”等景象的观赏时机、位置及理景逻辑,以期逼近赵氏约园蔚然可观的园林盛况。从小园林到大社会,约园“二十四景”的复原考证研究是对清代中期园林文化意象的窥视,可为后续地域性文人山水园的保护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河心岛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生态和自然资源承载空间,对湾区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北江的洲面沙、太监洲及老鸦洲3个河心岛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河心岛典型生态系统特征及关键生态问题,提出"空间分区、时序分期、结构修复、系统恢复"的生态修复规划策略。研究成果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水域生态系统的典型构成和共性特征研究具有基础理论意义,对强人工干扰下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具有现实指导价值,能够为中国其他地区岛屿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南京煦园的历史,目前仍存在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1)两江总督府和江宁织造府虽然前后毗邻,但绝非一处,两府的附属花园也各自有别,康乾驻跸的是江宁织造府而非两江总督府,因此煦园不是行宫花园,而只是衙署园林。2)两江总督府花园建成于乾隆朝尹继善任两江总督时期,经历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和二十三年(1758年)的2次营建:第一次营建,花园从无到有,建了不系舟、望山亭等景点;第二次营建,花园由简而繁,增添了诸多建筑,并由尹继善亲手堆叠了巨型假山。3)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之前,两江总督府花园一直无"煦园"之名,煦园得名在同治重建后不久,具体时间在曾国藩去世的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至李宗羲写《复彭雪琴侍郎书》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3月之间。  相似文献   

14.
贾星星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1,37(4):133-138
"花屏"是明清园林中一项独特的造景细节,也是明清园林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大量明清园林的园记、园图等史料的考察,梳理了"花屏"的多样形式、功能和造景手法,并探析了这一造景形式的历史演变、审美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花屏"经过从对西晋石崇"锦步障"和南宋"飞英会"的继承和延续,到明代"花屏"的兴起与流行,再到晚明文人对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清代"花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历史演变,并阐述其对日韩园林造景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可更加细致地认识明清园林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变,也对古园复原研究、当代植物造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中铁建位于苏州明拙政园故址的"抱拙别墅"项目中主题八景的文化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深挖拙政园地脉、人脉及文脉并确立主题,以传承复兴拙政园文脉为主线,将中华经典园林之文化精神继承性地融入当代宅园造景的文化设计之中,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承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古典园林是女性文化景观生发的重要场所,其中夫妻偕隐园更是具有丰富女性特质的园林类型。论文选取晚明江南山地园林的代表——寒山别业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文献和图像语境为基本研究途径,融合女性史、园林史、社会生活史等学科内容。通过对该园林中的两位女主人——陆卿子和文俶笔下的文字、画作结合园记、史志等文献进行提取,探讨了女性意识对园林营构的影响以及园林对女性生活实践的作用;揭示了晚明时期夫妻偕隐背景下女性文化景观呈现的特点,拓展了园林研究的维度。  相似文献   

17.
罗星海  梁明捷 《中国园林》2023,39(1):139-144
无锡公花园是中国最早自主建设的11座近代公园之一,在中国近代园林史上具有标志性的示范意义。以往研究对于公园初创期的园林遗痕、园林文化的关注度不够,通过解读1949年前公开发行的《申报》《新无锡》《锡报》等报刊史料及游记,揭示了初创期“园景”风格之变的缘由,并依据1912年《无锡实测地图》、1949年《无锡城郊新图》及同时期公园旧影,梳理绘制出公园初创期2个阶段的平面猜想图。通过“体用”辨析梳理出“大众美育现象”“公园展会现象”“公共娱乐现象”3类文化现象萌发的主线,深入剖析了“花卉节事、雅集赏画”的传统沿袭、“公园搭台、展会唱戏”的兴起、“体育娱乐、公园宴饮”的勃兴等活动组织与筹划细节。通过公花园初创期的“园景”辨析,可揭示其遗留下来的园林遗产,从溯源角度解析对今日城市公园建设管理之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夏舒婷  严敏  李早  成庚  杨箫 《中国园林》2024,40(2):138-144
竹洲吴氏园亭是南宋文人吴儆的私家园林,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由于宋代徽州园林的遗存较少,个案研究有所局限,因而园林文献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徽州园林的重要来源。以吴儆所写园记《竹洲记》为引,结合县志、文集等历史资料,首先考证并推断吴氏园亭的位置;再结合园记中的园林记述,提炼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及园林活动信息;进而推衍吴氏园亭的空间布局,得出空间结构拓扑图;最后,总结竹洲吴氏园亭的功能、流线,分析造园特征,还原文人造园的思想与手法。研究表明,竹洲吴氏园亭是宋代徽州文人园林的代表,扩充了江南造园史中宋代园林的研究案例,丰富了徽州园林的研究内容,为徽州园林案例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戴文翼  顾凯 《中国园林》2021,37(4):139-144
弇山园是晚明的江南名园,以山景营造为重要特点。该园的主体建设延亘数年,3座不同时期营建的假山具有各异的叠山意象,分别可概括为壶中天地、山水再现和天然意趣,此三者均为园林叠山的重要主题。旨在通过对"三弇"的分析,揭示出此3种叠山意象在晚明江南园林中是如何借由具体营造实现的,这些意象的历史脉络又是如何发端、延续和变迁的,从而在传统叠山的意象与营造两者间架设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