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壳是贝类加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序,其效果直接影响着后续加工产品的品质。为了解目前国内外 贝类开壳技术及装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人工开壳、热力开壳、超高压开壳和微波开壳等贝类开壳技术与 装备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不同开壳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 出了解决方案,同时对贝类开壳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丰富贝类开壳加工理论基础,为贝类开壳 技术创新和设备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洋贝类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我国海洋贝类资源概况,海洋贝类资源在传统加工食品、功能性食品、医药等其他领域的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针对我国在海洋贝类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贝类养殖、贝类加工技术设备、贝类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贝类食品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贝类产业的四个措施。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贝类预煮加工设备。进行了水平滑台机构装置、升降机构装置和预煮装置的结构设计;应用CATIA软件构建了相应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完成对该装置的运动仿真。设计的贝类预煮加工设备能够实现贝类产品预煮过程的自动化,减少了人力的消耗,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设计的最初目的。  相似文献   

4.
贝类在水产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贝类蛋白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功能特性,但由于贝类产品受地域的限制且易腐败,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较少。已有研究证明,通过改性能进一步优化贝类蛋白的功能特性,使其更好的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从而解决蛋白质资源短缺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物理改性法、化学改性法和酶解改性法三大类贝类蛋白改性技术的机制及优缺点,不仅为改进贝类蛋白改性技术和开发新兴的贝类产品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拓宽贝类产品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贝类的传统加工品及贝类加工利用新途径两个方面,综述了海水养殖贝类的加工利用现状。文中着重介绍了贝类主要营养成分的深加工利用方法,为海水养殖贝类的精深加工利用提供思路,对充分利用贝类营养物质,提高贝类资源的利用率,拉动渔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有丰富的贝类资源,贝肉以及其副产物主要用于冷鲜、干制品以及风味酱料加工,大部分下脚料加工利用率低,被丢掉后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酶法制备活性肽,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活性的关系和活性肽的应用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综述国内外相关的制备纯化和构效研究的进展,分析和探讨贝类活性肽在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阐明海洋贝类活性肽在食品工业、医药、化妆品和饲料等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及前景,为进一步高值化开发利用海洋贝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美国NSSP双壳贝类HACCP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美国NSSP简介、美国NSSP贝类HACCP体系要求解析、建立符合美国NSSP要求的贝类HACCP体系,对美国NSSP与我国贝类加工HACCP体系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贝类加工HACCP体系的措施。通过这些研究将为我国贝类加工HACCP体系符合NSSP要求、通过美国官方检查奠定基础,促进我国与美国签署MOU的进程,进而推进我国生的贝类出口美国。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养殖国,贝类增养殖已经成为沿海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之一,贝类是我国主要水产品出口的主要品种之一,但贝类产品因为原料及加工工艺的特点,存在诸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本文对我国贝类产品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从官方贝类安全卫生监控体系、养殖捕捞企业实行GAP体系、加工企业实行HACCP体系三个层面构建贝类产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实现安全贝类产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鲜活贝类品质与食用安全性,解决贝类前处理加工中净化效率低,污染物难以脱除,净化过程损耗等难题。本文从贝类对污染物蓄积及转化代谢规律、净化方法及影响净化效果的关键因子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在净化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净化方法组合或优化、加强冷杀菌技术,益生菌制剂在活体贝类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开发绿色高效安全净化剂、研发新型净化设备与现代化净化工厂设计、及时制定与更新贝类净化行业标准等建议,以期为深入开展贝类净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评估了市售低值贝类及其加工食品中主要致敏原——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的致敏性,并对贝类可食部位中TM致敏性的消减技术进行研究。使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市售低值贝类及其冻制类、干制类、烟熏类和蒸煮类加工食品中TM含量;选取具有较高致敏性的贝类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传统加工技术(干制、蒸煮、高温高压、速冻)和新兴加工技术(高静水压、超声波、糖基化)对TM致敏性的消减效果。结果表明,市售贝类及其加工食品中普遍存在致敏性,TM含量范围在18.94~22.51 ng/g之间。在4 种新鲜贝类中,蚬子的TM含量最高,为(22.51±1.06)ng/g。与未处理的蚬子样品相比,干制、蒸煮和糖基化处理的蚬子中TM致敏性(以TM含量表征)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高温高压、速冻、高静水压和超声波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蚬子中TM的致敏性(P<0.05),其中,以超声波(500 W、30 min)和高温高压处理的消减效果较好,致敏性消减率分别增加了32.4%和26.9%。本研究结果为低致敏性贝类加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粮油加工装备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保证了粮油加工安全和产品质量,为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对国内外粮油加工装备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我国粮油加工装备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有待提高;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组织结构存在不足;科研投入和自主创新不足,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指出我国粮油加工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装备更加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向大型化和成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贝类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由食用贝类引发的食物过敏问题日益增多.贝类过敏好发于成人,通常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是需重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贝类主要致敏物质原肌球蛋白、开发低致敏或脱敏产品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详细介绍了贝类的主要致敏物质原肌球蛋白,重点总结了加工技术消减贝类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研究现状、消减机制及其...  相似文献   

13.
蛋品加工装备种类很多,发达国家蛋品加工装备制造技术较高,我国蛋品加工装备主要靠进口,国内蛋品加工装备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本文结合国外先进蛋品加工装备的概况和国内蛋品加工装备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蛋品加工装备的发展方向,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指出我国蛋品加工装备研究和制造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分析了水煮和烘烤两种加工方式对贝类元素生物可及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了牡蛎和扇贝体内8种元素(Pb、As、Cd、Cu、Fe、Zn、Mn、Hg)的生物可及性和浓度的变化。结果 两种贝类元素含量的趋势大体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锌>铁>铜>镉>砷>铅>汞。两种贝类中生物可及性最高的是牡蛎中的砷元素,为98.4%。生物可及性最低的是扇贝中的铁元素,为3.4%。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处理后,能显著提高两种贝类锰元素的生物可及性,但是能显著降低牡蛎中铜、砷、铅元素的生物可及性。加热处理后扇贝中砷和镉元素的生物可及性增加。相较于蒸煮的加热方式,烘烤的加工方式对贝类元素生物可及性的影响更大。结论 贝类元素生物可及性不仅与元素种类、载体、加工方式相关,也与其他元素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海洋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水产贝类鲜食及其加工产品的重金属超标问题亟待解决。壳聚糖是天然的碱性多糖,具有很强的重金属螯合能力,蕴含量也非常丰富。文章分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用于吸附及脱除重金属的分子结构特征与吸附作用机制;综述其在牡蛎、扇贝等主要经济贝类中的相关研究及应用,强调以生物吸附剂脱除并净化贝类重金属的重要性;对贝类重金属脱除研究提出建议,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贝类加工制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贝类及其制品的腥味也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和销售。深入了解腥味物质的形成及其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贝类加工产业的发展。本文综述近年来贝类中主要腥味物质种类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水产食品中腥味物质的调控及风味品质改善提供理论参考,对创新和丰富水产品加工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贝类产品味道鲜美,营养蛋白质含量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贝类产品大多为滤食性动物,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易发生腐败变质,极大地影响了贝类产品品质。与传统的保鲜剂不同,生物保鲜剂具有安全绿色、无毒无害、易降解等优点已成为当今贝类保鲜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总结了贝类产品中的细菌菌相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假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是贝类产品的特定腐败菌。综述了乳酸链球菌素、壳聚糖、ε-聚赖氨酸、生物酶等天然保鲜剂对贝类产品品质和货架期的影响,比较了上述保鲜剂在贝类产品保鲜中的效果差异,探讨了复配生物保鲜剂和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保鲜技术在贝类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生物保鲜技术在贝类产品保鲜中应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鱼贝类调味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贝类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以往是以直接加工为主。本文则探讨用鱼贝类生产调味料的可能性,为鱼贝类的深加工进行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由 WHO 倡导并赞助的,由卫生部委托上海市食检所主办的“上海贝类食品安全研讨会”,于1989年12月5日~9 日在上海市卫生培训中心举行。卫生部监督司食品卫生处耿精忠处长,卫生部食检所罗雪云副所长,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食检所的领导,以及来自沿海各省、市食检所的监督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会上 WHO 的两个顾问:Michael Fyles 和Stephen Thrower 做了:与贝类污染有关的健康危害;贝类一般污染物的鉴定分析方法;贝类生长区的监督监测;贝类收获、加工的监督,包括暂养和净化;贝类监督监测计划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正夏季,不少人喜欢在大排档吃烤扇贝,饭店中的清蒸扇贝也很受欢迎。不过,夏秋季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发期,为防止贝类毒素中毒,建议在加工贝类尤其是扇贝前去掉肠腺,也不要食用烹煮的汤汁。贝类毒素包括麻痹性、神经性、健忘性、腹泻性等多种类型,人体摄入一定量含毒素的贝类就会发生中毒。其中,以麻痹性贝类毒素对人危害最大,这种毒素存在于扇贝、贻贝、蛤等双壳贝类中,其中毒潜伏期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