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祥 《西部皮革》2011,33(5):54-56
弓鞋即为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旧时妇女因缠足脚呈弓形,故其鞋有此名。延续千年的缠足陋习是封建社会文化畸变的反映,在这种愚昧和残酷文化的桎梏下,"宫鞋三寸,新月半弯"成为了古代择偶赞美的标准。由于人们对女子三寸金莲所穿弓鞋的不同审美心理,也派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和趣话。  相似文献   

2.
润泽 《西部皮革》2003,25(5):49-50
封建社会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特点,决定了女性在婚姻选择上处于被动等待的命运。所以女子是否缠足,是否缠得符合审美标准,这对女子的婚姻前景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3.
周祥 《四川皮革》2011,(5):54-56
弓鞋即为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旧时妇女因缠足脚呈弓形,故其鞋有此名。延续千年的缠足陋习是封建社会文化畸变的反映,在这种愚昧和残酷文化的桎梏下,“宫鞋三寸,新月半弯”成为了古代择偶赞美的标准。由于人们对女子三寸金莲所穿弓鞋的不同审美心理,也派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和趣话。  相似文献   

4.
缠足是中国古代女子对身体重塑的一种审美文化,弓鞋作为一种足服,是其物化的载体。采用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通过文献与文物相互印证,比对分析,对宋代女子弓鞋的流行时间、形制、搭配与穿着人群等相关问题展开细致探讨。研究表明缠足在五代时期已初步显露,而整个社会以之为时尚是在北宋末与南宋初,宋代弓鞋具有弓、纤、小的外形特征并且与弓起形态的袜子以及裹脚纱相互搭配。穿着人群是由歌舞女妓向富贵有闲阶层的女性中滋蔓的,平民阶层服用较少。宋代女子弓鞋奠定了中国历代弓鞋式样的基础,并为宋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女子所服用。  相似文献   

5.
润泽 《西部皮革》2005,27(1):54-55
在我国云贵高原上有这么一个村落.它完整地保存着有关妇女缠足的历史资料.使历史学家可以从中探究出女性缠足的环境和历史原因.以及当时的男人对缠足者推崇和欣赏的变态心理。  相似文献   

6.
鲁翠强 《西部皮革》2010,32(2):43-44
缠足是封建社会强加给女性的道德产物,在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自愿"忍受缠足之苦,是为满足社会舆论要求。在女权低微的封建社会,女人只能随俗从众,任人摆布。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人发出了"中国妇女不能从自己身体的人为中走出来,也就没有办法从限制她们身心自由的男性中心社会走出来"呼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而健美操最为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体育项目。健美操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地位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体验是分不开的,这种审美体验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育功能的深化。本文从健美操的审美价值,审美体验以及健美操的审美体验和美育功能的相互关系入手来进行简要的分析,旨在使人们对健美操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布"21世纪是一个以女性为消费诉求时代"的预测者们或许没想到,专为女性"感觉消费"服务的美男文化,在后工业化社会中成为极具杀伤力的消费向导和商品,并迅速演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  相似文献   

9.
正【说起中国古代女性服饰,三寸金莲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封建时代男性主导的审美趣味中,三寸金莲无疑是女性美的全部。这种扭曲的审美观在中国封建社会千年不衰,女性鞋类中的一朵奇葩——弓鞋由此而生。】弓鞋,古代缠足妇女所穿的鞋子。探寻弓鞋的发展和形成,我们有必要首先在封尘的历史中去追寻三寸金莲诞生的源头。大体上,三寸金莲的起源说有三种,其中包括孔子起源说、南齐东昏侯"步步生莲"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缠足和整容来分析造成女性"病态美"的社会根源。是传统礼教的束缚,女子的地位低,文人的提倡,是现代女性的阶段需求,网络环境的影响和人们对整容的片面认识等原因造成的。广大女性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追求自然美、健康美。  相似文献   

11.
孙宁宁  张竞琼 《纺织学报》2008,29(4):108-110
针对中国民间儿童服饰的典型代表——具有"虎"纹样及"虎"造型的服饰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虎"服饰的文化特征及艺术价值,以及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借鉴作用。重点分析"虎"服饰的造型特征、色彩特征、工艺特征,并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探讨"虎"服饰的社会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指出民间童装中的"虎"形象是集功能性、审美性、文化性于一体的,是实用功能与民俗文化的结合体,不仅具有一般服饰的实用功能性,并且具有独特的符号象征意义,两者共同构成了民间"虎"服饰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基于持续模仿和不断创新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尚跨越了地域、时空和学科的界限。它如棱镜一般,多维度呈现了作为其土壤的社会,亦传递出社会对于世界的看法。《意大利时尚简史》致力于在这一跨学科研究领域走出一条富有意大利特色的路径:改变人们对于时尚的刻板印象,就这一貌似随性、瞬息万变的现象展开浓缩式的阐释,一方面追溯作为“表相”的时尚在意大利的源起、发展和演变历程;另一方面探寻作为“本相”的意大利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和审美品味的变迁,描绘出一幅鲜活、动态的“时尚的意大利”图景。  相似文献   

13.
服饰刺绣与民俗情感语言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荣荣  梁惠娥 《纺织学报》2008,29(12):78-82
 民间服饰既是人们生活的实用必需品,又是传达民间艺术和制作者丰富内在情感的精神载体,刺绣技艺则是表现实用性和传达民间朴素情感的艺术媒介。首先,立足于衡量我国古代女性必修的"女红"——刺绣技艺,诠释了民间制作者通过刺绣技艺所展现的出于内心自尊和确立自身地位的求美表爱情结;其次,以我国民间一贯追求的"福、禄、寿、喜、财"吉祥主题为基础,总结和归纳出形态各异的刺绣图案所表达的祈富求名情结、祈福益寿情结、趋吉避凶情结、生殖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4.
客家传统服饰刺绣图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运娟  陈东生 《纺织学报》2012,33(7):114-117
 从客家服饰刺绣图案的分类、刺绣技法、图案构成、色彩运用角度入手,总结出客家传统服饰刺绣图案按其表现题材可分为动植物、几何图纹、人物、文字、生活器物等五大类;刺绣技法分为七大系列二十七种针法;图案构成以边缘式、主题式与对称式为主;服饰图案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尚“俗”审美情趣且倾向装饰功利性。得出客家传统服饰图案在构图、表现题材、技法、用色等方面呈现地域性特征,并且具有深沉的中原汉民族审美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5.
吴微微  陈良雨 《纺织学报》2008,29(1):107-109
 通过对浙江畲族地区十多个畲族乡镇的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从形式层原始积淀,形象层艺术积淀,意会层生活积淀3个层面宏观地探析浙江畲族近代女子盛装所蕴涵的审美艺术。指出:人类共通的早期形式美同样存在于畲族近代女子盛装中的色彩喜好、构图及造型之中;畲族近代女子盛装拥有图腾同化、宗教感悟、求吉驱邪等象征功能,以及作为表现畲民族审美艺术和追求的装饰性作用;畲族近代女子盛装在形态、色彩、纹样、材质等方面所呈现的质朴、旷野、率真、美好等艺术气息及诸多美学特征,是畲族的生命感受和社会氛围的积淀,是畲族先民的审美艺术和情感即历史和心理意识得以在盛装中的体现和延续。  相似文献   

16.
吴晨露  李正 《纺织报告》2021,(2):82-83,88
服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符号,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人类蔽体、保暖、体现个性审美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综合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其演变离不开各个时期历史思潮的影响。文章通过叙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3个宏观时代背景下的服饰文化,站在时代设计审美观念对于服饰文化影响的角度,揭示中国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并对发展方向及路径提供一些启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程晓英  贾玺增 《纺织学报》2008,29(10):98-101
在综合古代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冠"之词义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界定,按照冠类首服的冠体大小、束发和佩戴方式的区别,将其分为单体式、分体式和复体式3种形态。并对中国古代冠类首服的名称内涵、造型特征和演变传承进行了整体梳理与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冠类首服的戴用,不仅与国家建制、社会习俗、个人道德修养有直接关联,还与戴用者的身份相关,人们可以通过冠的式样清楚地辨识佩戴者的社会地位。同时冠也是封建社会贵族男子成年后拥有一定社会权力和地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崔荣荣  高卫东 《纺织学报》2007,28(9):103-106
介绍共生方法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共生美学的内涵特征是客观、科学和辨证的。服装设计共生美学观的核心理念是把辨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用于服装设计美学,是对服装文化和历史的继承与创新,历史与未来、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融,是科学与艺术等对立面的统一与共生,其表现性和再现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以及品调性等方面的辨证互动共融的共生美学构成特性是现代服装设计美学的理论精髓,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由传统自然经济社会,向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萌发过渡,有自身特色。以往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不能如实反映这种特色。明清时期,因淮盐经营体制发生变革,以及特殊的历史条件,使我国古代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两淮盐商集团应运而生,徽商便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该变革使我们不仅看到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而且看到社会结构开始变动,利益格局出现调整,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并引起一定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因这些现象,正是在由传统自然经济社会,向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变革过程中所要出现的,故将明清两淮盐业的兴盛,作为中国商品经济社会萌芽的一个典型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作为前提条件,即资本和雇佣劳动者,同时还需要适宜的孕育环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尽管在世界历史上出现很早,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始终围绕权力运行的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和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育终究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