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影响蒸发冷却复合高温冷水机组出水温度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得供给显热末端的高温冷水水温恒定,根据蒸发冷却理论与传热传质机理,从风侧、水侧、气水流量比、填料性能、风冷冷水机组性能等因素对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高温冷水机组出水温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得出蒸发冷却段与机械制冷段混合配水的比例关系,以及进风干湿球温度、气水流量比、填料性能、风冷冷水机组性能对出水的影响关系.并对该冷水机组的改进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工程某室内显热负荷下,根据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高温冷水机组蒸发冷却段和机械制冷段在运行时分别承担多少显热负荷,及蒸发冷却段所需质量流量和蒸发冷却段冷水机组的选型,并在设计条件下分析了机组的设计步骤,为其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空调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结合机理、结合方式出发,设计了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空调系统.结合气象资料及湿空气焓湿图,分析了蒸发冷却与机械制冷复合空调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工程实例及热力学分析得出,蒸发冷却可以有效降低机械制冷系统开启时间和运行负荷.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单级压缩与双级压缩实际制冷循环系统各过程火用损失的计算 ,找出循环过程的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循环热力特性的可行性 ,得出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中蒸发器火用损最大 ,冷凝器火用损次之 ,双级压缩制冷循环中压缩机火用损最大 ,蒸发器火用损次之 ,并对提高循环效率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R404A/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能耗,对该系统进行了能量分析。通过火用分析方法分析系统设计与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系数ε、各组成部件及整个系统的火用损X和火用效率ηe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蒸发温度Te、冷凝温度Tk和冷凝蒸发器的传热温差ΔT条件下,在相同最佳T4opt时,Xtot取得最小值,ε和ηe取得最大值;为了有利于减小X、提高ηe和ε,应尽量升高Te、降低Tk和ΔT;高温级膨胀阀、压缩机、冷凝蒸发器和低温级压缩机的火用损约占总火用损的80%。对数据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Te、Tk和ΔT为自变量的t4opt、εmax和ηe,max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湿空气火用理论分析方法分析管式间接蒸发器的(火用)效率,探索了一次空气进风温度、二次空气相对温度、二次空气与一次空气风速之比、管径以及管间距等参数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火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式问接蒸发器火用效率随一次空气进风温度提高而降低,随二次空气进口相对湿度提高而提高,随二/一次空气风速比增加而降低.当管径20mm,管间距10mm时,火用效率较大.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丰顺地热电站大量地热尾水直接排弃的问题和当地居民对制冷负荷的需求,基于双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TSARS)在低品位热能利用方面的优势,提出将双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应用于地热电站尾水余热的回收,形成地热梯级综合利用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地热水的利用率.采用火用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对电站的实地调研,建立地热水TSARS火用经济模型,进而对地热水级联到TSARS的两种可能模式(串联和并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地热水以并联方式供入TSARS具有较好的火用经济性能,同时对设计工况下的地热水并联TSARS的各设备进行了火用经济分析评价,为后期实际工程做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膜状冷却热、质传递机理,建立水膜薄层的速度分布, 热、质传递方程和潜热蒸发冷却控制的数学模型.结合特定时间段内气候条件、冷水机组负荷和运行工况,通过测算制冷系数、冷却水和空气参数,进行质量和热量衡算.分析空气返混现象及冷却塔并联运行对塔性能的影响,采用湿度计分析法分析潜热蒸发为主的热、质传递过程,由冷却塔蒸发冷却效率和效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它们系同一表征冷却塔性能的参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火用”经济性分析方法将土壤源热泵系统与成都地区常规中央空调系统(燃气锅炉+冷水机组)进行比较,同时将“火用”经济性分析法同传统的“能”分析法进行比较,得出土壤源热泵的单位冷(热)“火用”成本都比传统中央空调系统(燃气锅炉+冷水机组)低。为成都地区推广和使用土壤源热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多流体的传热模型,利用温度(火用)效率的概念对火电厂回热加热器进行了(火用)分析,给出了流体传热过程温度(火用)效率的计算方法,利用此方法可以独立地进行(火用)分析而不必事先做能量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蒸发冷却空调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直接蒸发冷却和间接蒸发冷却过程.结合设计规程分析了蒸发冷却空调在水力发电厂应用的优势,给出了蒸发冷却空调在水力发电厂的应用实例,说明了其实用的运行流程及使用效果,并介绍了蒸发冷却技术在水电厂应用的一些新发展.分析得出蒸发冷却空调符合了经济、绿色、节能的低碳发展要求,和传统机械制冷空调相比,更适合在适宜地区的水电厂使用,且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火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方式以及控制系统的应用业绩,分析了辅助车间不同控制系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并对辅助车间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为电厂或设计院确定辅助车间控制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喷射与压缩复合制冷系统的火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炯分析是优化热力系统性能的一种有效工具.推导了太阳能喷射与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各部件损失计算公式,分析了影响系统损失的主要部件及因素.结果表明,太阳能喷射与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各装置中,集热器(火用)损失最大,其次是冷凝器和喷射器.在几种典型工况下,三者占系统总损失的73.28%.在系统制冷量、集热温度、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不变时,随着中间冷却器蒸发温度的升高,系统损失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4.
Cooling energy needs, for mines in Northern Ontario, are mainly driven by the mining cooling technologies available and the cost to implement them in a 2500 m deep underground mine. The cooling technologies reviewed herein include mechanical and natural cooling systems, ranging from mechanical chillers to seasonal thermal storages. The economic and operating parameters for each technology were estimated and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mine's energy loads. Including consideration of any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benefits of the technology, cooling tower requirements, etc., the resulting cost of implementation for each technology could be ranked. This showed that the natural thermal storage systems and conventional chillers were the most cost-effective, mainly since the natural systems had very low operating cost and the chillers had relatively low capital costs.  相似文献   

15.
应用稳流系统的火用方程 ,分析了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中各主要装置的火用平衡 ,导出了各装置的火用损及制冷系统火用效率的工程计算式 ,并对影响火用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减小系统主要设备火用损的措施 ,最后对一实际制冷系统的火用损进行了分析计算 ,指出了该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新型机械过冷喷射制冷系统(NERS).该循环系统引入了一个辅助的液体-气体射流泵,通过消耗少量泵功,对冷凝器出来的液体进行过冷.与常规喷射制冷系统(CERS)相比,该系统可以有较大的过冷度.建立了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针对环保制冷剂R600a和R152a两种工质进行了模拟计算.重点分析了发生器温度和机械过冷度对新循环性能的影响,并与常规喷射制冷循环进行了性能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新循环能有效提高系统的性能系数(COP).对于制冷剂R600a和R152a,新循环COP比常规循环可分别提高约12%和11%.尽管新循环消耗的泵功稍有增加,但从火用的角度分析,新循环可以节约7%~8%的输入火用.对一定的制冷剂和工况,有相应的最佳机械过冷度存在.  相似文献   

17.
分析能耗分析软件EnergyPlus中兰州地区气象文件和蒸发冷却模型,得到机组各段效率和进出口温度值.采用该软件对兰州地区管式间接-直接两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进行模拟,将模拟值和实测值对比发现间接段和直接段效率误差均在3%以内.该机组的能耗分析表明,机组COP值达11.9,远远低于传统空调机组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