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缪宇宁  俞明健 《规划师》2006,22(7):57-59
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可利用地下空间塑造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立高效的地下交通体系,设置便捷的步行网络等.世博会园区地下空间规划应全面贯彻世博会主题,坚持综合开发等原则,做好地下交通规划和地下综合体规划.  相似文献   

2.
Pedway为芝加哥地下步行系统。这个始建于1951年的庞大系统提供了一个不受天气和机动车干扰的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同时结合步行沿线地下空间资源,形成了集中交通、办公与商业等功能的地下综合体,被称为芝加哥"地下城"。本文试图从Pedway的历史沿革、物理空间、规划体系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来诠释这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3.
Pedway为芝加哥地下步行系统。这个始建于1951年的庞大系统提供了一个不受天气和机动车干扰的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同时结合步行沿线地下空间资源,形成了集中交通、办公与商业等功能的地下综合体,被称为芝加哥“地下城”。本文试图从Pedway的历史沿革、物理空间、规划体系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来诠释这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4.
廖康君  谢俊燕 《居业》2022,(2):195-19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立体化、多样化,从而衍生出地下综合体,将城市市政、交通、娱乐、商业等功能系统地连接在一起.本文结合国内外城市地下综合体的发展现状,针对规划体系、投融资模式和开发地区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地下综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地下综合体规划与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外地下空间开发总体经历了"市政主导-交通主导-综合利用"历程。研究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先进模式,总结地下城市、交通系统和市政系统的建设经验,在对沈阳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沈阳市地下空间重点地区的发展模式,即以蒙特利尔、大阪为代表的地下城模式和以巴黎拉德芳斯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模式。  相似文献   

6.
城市用地紧张,城市空间资源日益短缺,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城市病",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提到日程.交通矛盾的核心是行车密度过大和行车速度过低,以及人流与车流的混杂.这些问题单靠拓宽道路和设置立体交叉是不能完全解决的,采取分流措施才是有效的途径.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从根本上分流交通运行状况,改善城市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笔者在参考国外城市地下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对青岛市地下交通系统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地下交通系统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苏祺哲 《建筑知识》2014,(2):111-111,113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地下空间利用开发越显重要,它能够有效的解决土地的紧缺、环境的恶化、交通的压力等一系列城市进程的问题。文章主要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决定因素条件、功能类型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地上地下的协调发展,以及统筹安排等适度的合理开发运用,并以东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为实证,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市地下空间以人防工程为起点,发展至今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地下交通网络及各类地下综合体。同时,政策法规制定、基础信息研究伴随着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亦得到进步与完善。对上海市近年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旨在对未来的城市建设提出可供参考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上海建设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型、园林城市要求加快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而目前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规划、管理、法规、规模等方面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需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上海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其中科学的规划是指导,健全的法规是保障,管理体制建设是关键,而拓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是保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体制方面由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统一负责上海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与审批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应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地下空间规划方面,必须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重点解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形态(平面与竖向)等方面的问题。规划范围应以内环线以内的上海中心城区为重点,并应兼顾内外环之间的主城区。功能规划的原则为“交通设施为先导;基础设施为重点”。规划形态以道路地下空间为主体进行分层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完善的地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并对城市节点地区的地下空间进行科学规划。法规体系建设目标为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投资市场机制,加强地下工程建设的行政管理,建立健全规划设计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城市地下综合体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学渊  束昱 《地下空间》1990,10(1):1-10
本文运用比较学和类型学方法,针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就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网络体系、上下部空间协调发展对策、节点地带的联合开发与地下综合体的建设,及我国城市地下综合体的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旨在寻求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可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需求,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地下空间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借鉴对地下空间宏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单个用地、具体功能的角度出发研究地下空间布局规划。在需求预测与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布局规划的方法,并对实证地区丰南区的地下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未结合周边建筑的形式、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接驳空间与周边建筑的结合概念。系统地介绍了三种车站接驳空间与周边建筑结合的主要模式,分别从空间组织、功能组织、交通组织三个方面剖析了不同结合模式,并结合国内外具体的案例印证了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汇是上海市最早启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是重要的市级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轨道交通徐家汇枢纽是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唯一的一个三条市域线交汇的大型换乘枢纽。文章介绍了徐家汇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实施方案,其中9号线车站利用既有地下室改建而成,11号线车站设于拟建改造地块中,两条新建轨道交通线车站都避开了主要交通道路,很好地解决了车站实施对地区交通、商业和环境的影响,体现了方案决策中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社会经济成本、环境成本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是轨道交通规划设计理念和实施技术的突破。同时,结合轨道交通换乘枢纽,提出了一体化地下空间和地下道路方案。  相似文献   

14.
汪瑜鹏  尹杰 《华中建筑》2011,29(4):105-107
由于武汉主城区地面空间日趋紧张,急需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和空间客量.同时武汉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急需对地下空间规划提出一整套合理、可操作的技术规程,以便于指导控规层面的地下空间的建设与开发,从而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规划控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沿线地下空间的规划控制日益迫切。结合工程项目实践,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的规划控制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地下空间产权、公共地下空间地面附属设施、地下空间之间的连接、地下空间实施时序等,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a persistent call for a greater recognition of the underground in urban planning practices, cities still tend to address underground resources only when the need arises. Historically, this has proven costly for cities that have neglected the potential synergi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for instance, urban aquifers and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 systems or building foundations. For urban planning to remain in a paradigm of needs to resources risks rendering conflicts between urban underground activities irreversible and possible synergies unattainable.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argue for the many benefits of underground development—alternative renewable energy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additional urban space and reusable geomaterials. Visualizing resource potential is a first step in raising awareness among planners of the capacities of the underground. Existing mapping methods tend to focus only o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n contexts where the needs for the underground are already urgent and do not explicitly engage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land uses. As an alternative to existing methods,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a procedure for mapping underground resource potential that incorporates four resources—space, groundwater, geothermal energy and geomaterials—developed by the Deep City project at th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Lausanne. San Antonio, Texas, a city with a complex relationship to an underground aquifer system but current little need and support for underground space, serves to illustrate the mapping method. Two future surface light rail and bus rapid transit lines, presented in recent planning reports, are examined in light of a latent but as yet untapped multi-resource underground potential.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to other cities and possible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7.
丽水市地下空间开发策略与规划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山水人居和生态旅游城市,丽水市面,临城市经济发展、交通拥挤与旧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貌似难以解决的矛盾。在对丽水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殊性、原则及措施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后,提出丽水市可通过中心商业街区地下空间利用、山体开发等手段,结合新城建设实现城市跃进式发展的规划方针。具体设想,探讨中等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策略及规划,以期寻求我国中等发展城市开发地下空间资源的新观念、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地下空间形态从点、线、网状发 展到空间的立体化与系统化利用,与城市发 展聚集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空间利用在城 市产生之初就具有系统性特征,柯布西耶 等提出的“垂直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对当 代中国地下空间规划及利用具有奠基性意 义。1790至今的研究表明,“地下空间”一 词出现于1980年后地下空间的规模化开发, 2000年之后中国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及研究 的主战场。中国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多样、地 理气候多样,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兼具世界各 国的特征,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吸取国外 地下空间的发展经验,建立多种地下空间开 发模式。  相似文献   

19.
谢茹君 《华中建筑》2006,24(6):52-55
通过对国内外各种交通线路站点实例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出轻轨车站在未来设计中的走向与设计方向,说明轻轨车站将从简单的表达技术美学的角度逐步转变到以城市规划的角度为出发点,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充实到设计之中,最终把轻轨车站设计引向生态性与技术性的结合;地域性与现代性平衡,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更多的城市功能,创造人性化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李宏 《时代建筑》2009,(5):72-75
斯图加特21世纪项目利用高铁线的轨道及站点改造,对铁路和城际、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以及周边约109hm2土地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和循序渐进的开发,至今仍在调整、决策、投入、建设的过程中。此项目的规划开发过程体现了交通枢纽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是研究大型轨道交通综合体建设如何促进城市核心区土地开发、城市环境提升、节能减排乃至城市发展定位的极好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