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用常规聚酯的合成方法合成了PET—PEG多嵌段共聚醚酯。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PEG和不同加入量对共聚醚酯性能的影响。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红外光谱、醇溶性、动态粘弹仪、偏光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测试了共聚醚酯的性能,亦测定了其抗静电性和染色性。  相似文献   

2.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和加入量的PEG 对与PET 共混时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实验得知,此体系不能用两个T_g 的方法来判断二者的相容性。由熔融峰的温度判断,PET 和PEG 的晶相是不相容的。在共混物的无定形区,PEG 的加入使PET 的T_g 下降10℃左右,使PET 的冷结晶温度降低10~20℃,热结晶温度升高16℃左右,表明PEG 显著影响PET 无定形区的性质,所以在无定形区有部分相容性。部分相容的程度与PEG 的分子量有关,PEG 分子量小,相容程度就大。PEG(M=20000)在加入量6%时,有DSC 可检测的PEG 熔融峰,而PEG(M=2000)在加入量为20%时仍未出现熔融峰。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嵌段聚酯醚(PEE)进行混合熔融纺丝,可得到具有非均一性结构和非对称性截面的改性聚酯纤维。这种共混纤维由于具有不同的区域结构形态,在受热过程中两部分的收缩率不同,可以产生类似羊毛的永久性螺旋状卷曲。本文就永久性螺旋状卷曲纤维的制取、结构及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PA6/PEG嵌段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水解开环法合成了PA6/PEG嵌段共聚物,采用DSC测定了产物的熔点,广角X射线衍射测定了产物的结晶形态;对聚合物进行了模拟纺丝试验,研究了纤维的力学性能;分析了共聚结构与纤维力学性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A6/PEG嵌段共聚物中,软段(PEG)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共聚物的熔点就越低,软段(PEG)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随硬段(PA6)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熔点有所增加;共聚物中硬段含量越高,产物就越易形成γ晶型;反之,若聚合产物中硬段含量越少,聚合产物则越易形成α晶型;软段的存在能提高硬段的结晶速率;PA6/PEG为1000/1000时共聚纤维可获得较高的断裂伸长率.  相似文献   

5.
以氧化锌为催化剂,使左旋丙交酯(LLA)与聚乙二醇(PEG600)开环共聚,得到三嵌段(HO PLLA PEG PLLA OH)预聚物;再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1 80为扩链剂对其进行扩链,得到多嵌段共聚物.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对目标产物的结构、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同时用变温红外法研究了与LLA结晶相关谱带的位置,并对其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6.
以己内酰胺为硬单体进行水解开环聚合合成封端预聚体聚己内酰胺(PA6),再加入聚乙二醇(PEG)软段合成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A6-b-PEG)。通过FTIR、XRD、TG和DSC分析其结构并表征其热性能,研究嵌段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与软段含量及分子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软段和硬段配比中,随着软段的加入,PA6-b-PEG嵌段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升高,当配比为20∶80时,其热稳定性达到最佳;使用不同分子量的PEG合成的PA6-bPEG的热失重相差无几,且合成的共聚物的弹性表现出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7.
以聚醚砜(PES)与聚碳酸酯(PC)多嵌段的嵌段共聚物为增容剂,研究了聚醚砜/聚碳酸酯(PES/PC)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形态结构、热性能、界面层厚度及界面张力.实验结果显示,PES与PC多嵌段的嵌段共聚物显著降低共混物中PC分散相的尺寸,明显提高两相间的界面黏结性,有效改善两组分间的相容性.SEM电镜照片显示,共混体系中由于增溶剂的加入,形成了双连续相的互锁结构,提高了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合成了几种不同组成的嵌段聚醚酯,用作抗静电改性剂与聚酰胺-6共混;研究了共混物的流变性和可纺性,在普通螺杆纺丝机上纺丝,初生纤维经拉伸得到了成品丝;选出了合适的共混改性剂的组成和用量,得到了基体-原纤型结构形态的纤维。测试结果表明:纤维的力学性能与纯锦纶-6基本相同;回潮率明显提高;体积比电阻为10~9~10~(10)Ω·cm,比纯锦纶-6下降2~3个数量级;静电衰减半衰期为1.5s,仅为纯锦纶-6的1/40左右;经5~20次洗涤后,抗静电性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一类生物黏附性荧光微球,合成了聚(双(对-羧酸苯基)丁二酸酯-共-癸二酸酐)(P(p-dCPS-co-SA))与聚乙二醇 (PEG)的三嵌段共聚物,使用IR、1H NMR、GPC、荧光光度计对其进行表征.随着共聚物中P(p-dCPS-co-SA)嵌段长度减小,共聚物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PEG质量分数(w(PEG))为30%~50%的共聚物可以成功通过乳化法制得微球.电镜观察发现,随着w(PEG)的增加,微球的圆整性提高.所有的微球在紫外或可见光激发下均可发出较强荧光.随着w(PEG)的增加,其生物黏附性也增强,w(PEG)为50%的嵌段聚酸酐微球已经很接近P(FA-co-SA) (FA与SA摩尔比为20∶80)的黏附效果.这种新型荧光嵌段聚酸酐有希望用作口服示踪材料.  相似文献   

10.
可生物降解多嵌段聚乳酸共聚物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氧化锌为催化剂,使左旋丙交酯(LLA)与聚乙二醇(PEG600)开环共聚,得到三嵌段(HO-PLLA-PEG-PLLA-OH)预聚物;再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1-80为扩链剂对其进行扩链,得到多嵌段共聚物。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对目标产物的结构、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同时用变温红外法研究了与LLA结晶相关谱带的位置,并对其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11.
Mesoporous polyethylene glycol-resorcinol and formaldehyde(PEG-RF) carbon xerogels were prepared by a new polymer blend method in which PEG-RF mixed organic xerogels were synthesized by blending thermally unstable polyethylene glycol with organic monomers, resorcinol and formaldehyde and then subjected to pyrolization at 1 000℃. The influences of mass ratio of PEG to the theoretical yield of RF xerogel, m(PEG)/m(RF) and the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of PEG on the pore structure and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ance(EDLC) performance of PEG-RF carbon xerogel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G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of phase separation structure of the polymer blend and thus the change of pore structure of PEG-RF carbon xerogels.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capacity of PEG-RF carbon xerogels in 300/60 H2SO4 solution can reach 755 m^2/g and 150 F/g, respectively. Their surface can be fully utilized to form electric double layer. However, the pore structure differences of PEG-RF carbon xerogels result in their different EDLC performances. The distributed capacitance effect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the pore size of PEG-RF carbon xerogels.  相似文献   

12.
酯交换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PEG含量的PET-PEG嵌段共聚物,并以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这些嵌段共聚物及纯PET的热性能。用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长径比条件下它们的流为性能。  相似文献   

13.
使用偏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聚己内酯(PCL)/聚乙二醇(PEG)共混物的原位结晶过程以及片晶尺度上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PCL/PEG为热力学不相容体系;共混物中PCL占优时,PCL形成连续的球晶结构,PEG呈海岛状均匀分布在PCL球晶内部;共混物中PEG含量占优时,PCL形成连续的碎晶结构,PEG形成连续相和结构完整的球晶结构,PEG的生长速度不受PCL的分布影响.  相似文献   

14.
聚氨酯系膜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湿法相转换成膜技术制备聚氨酯/聚乙二醇(PU/PEG)膜,聚氨酯/聚丙烯腈(PU/PAN),聚氨酯/醋酸纤维素(PU/CA)和聚氨酯/聚砜(PU/PSF)共混膜,利用膜性能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对膜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讨论了铸膜液组成,制条件,成孔剂含量等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PET/PS共混体系在全部组成范围内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PET/PS共混体系的共混物形态为明显的2相结构,相界面清晰;当PS的质量分数小于30%时,PS为分散相,当PS的质量分数大于60%时发生相逆转,PET为分散相;在ω(PET)/ω(PS)=80/20~50/50范围内共混物的热压膜内含有复合粒子形态.PET及共混物(95/5,90/10)熔体均符合幂律方程τ=kyn,为切力变稀体系,呈假塑性流动,幂律指数n=0.9.共混物中PS相的分散程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逐渐变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三元尼龙(Nylon)与氯化聚乙烯(CPE)的共混改性技术,制造了Nylon/CPE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具体的研究了Nylon/CPE共混体的共混比、功态硫化体系配合剂种类和变量以及填料种类和变量对共混体物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共混体的物理机械性能、耐热油性、耐化学物质腐蚀性及热老化性能与共混比、动态硫化剂品种变量等有密切关系。本文还对Nylon/CPE共混体亚微观相畴形态进行了相差显微镜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的相变热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进行了相变过程中热力学参数的测定,得出聚乙二醇的贮热能力在一定聚合度范围内随聚合度的增加而增强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共聚芳酯/聚酯共混纤维热性能的研究(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DSC热分析技术,对共聚芳酯/聚酯(PHET)共混纤维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处理过程中,共混纤维中两种组分的结品行为相互独立,而熔融行为则相互影响.虽然P(HBA/HNA)三维有序程度远不如PET,但在共混纤维中其规整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以P(PEGA-HAM)/PEG固-固相变粒子为相变材料(PCM)、以PP-g-PEGA为增容剂与成纤聚合物(PP)按不同比例混合,通过熔融纺丝工艺制备不同相变材料含量的蓄热调温纤维。IR测试分析确定了固-固型相变粒子的化学结构以及三元共混体系的化学组成;通过DSC、纤维强力仪以及SEM表征了蓄热纤维的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外观形态;利用XRD和毛细管流变仪表征了三元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当PCM为12%、PP-g-PEGA为3%时,调温纤维的相变焓为12.17J/g,断裂强度为4.86cN/dtex,纤维表面光滑完整;P(PEGA-HAM)/PEG含量的增多破坏了PP基体中α晶的形成,使得PP的结晶度降低,三元共混体系的剪切黏度随着PCM的增多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流变行为,剪切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PEG-b-PDMS-b-PEG三嵌段共聚物中链段含量对其微相分离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建立了不同PEG链段含量的共聚物介观结构模型.通过介观相分离过程及形态的模拟,分析了相形貌与侧链接枝密度的依赖关系.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嵌段共聚物体系中侧链密度的增加,微相分离结构呈现规律性变化,出现了粒状、岛状及双连续相等不同形态的介观结构.同时,对PEG含量为28%的PEG-b-PDMS-b-PEG三嵌段梳型共聚物的原子力形貌观察结果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相分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