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苏北盆地断块圈闭分类及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由于拉张和扭动作用,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依其成因可将构造圈闭划分为4类:Ⅰ类,凹陷及斜坡地区的断鼻断块群;Ⅱ类,主控断裂两侧的断块;Ⅲ类,主控断层扭动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Ⅳ类,断阶带之间的复杂断块。根据构造圈闭成因类型、油气源及油气聚集途径等组合特征的分析,将成藏样式总结为3大类6亚类:由Ⅰ类圈闭形成的原生油藏及次生油藏(a,b型),由Ⅱ,Ⅲ类圈闭形成的断层输导型及储层输导型油气藏(c,d,e型),由Ⅳ类圈闭形成的f型油气藏。目前在苏北盆地两个主力凹陷---高邮凹陷和金湖凹陷,所发现的油气藏类型以a,b类占主导地位,分布在凹陷斜坡地区,其次为主控断裂两侧的c型油气藏。另外在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内部发育一些f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海南福山凹陷构造格架与断陷样式受基底大断裂控制,发育深、浅2套产状和活动特征不同的断裂系统。前者有利于对油气的遮挡和圈闭成藏,后者则促进导致了油气的散失和油气藏的破坏。海南福山凹陷发育2大类、4种成因类型、8种活动模式的断裂,基底大断裂对海南福山凹陷烃源岩的展布、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运聚成藏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凹陷内发育反向断层遮挡和顺向断层疏导2大类共6种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海南福山凹陷顺向和反向断裂控藏机理及油气聚集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群  庞雄奇 《石油学报》2008,29(3):363-367
对于不同产状的断裂,其油气成藏控制机理与结果的差异很大。福山凹陷主体地区发育深层反向和浅层顺向两大断裂系统。前者形成时间早,活动性差,断距大小适合,有利于形成多种圈闭和对油气的遮挡成藏,控制了福山凹陷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后者形成时间晚,长期多期活动,断层遮挡油柱高度小,不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深层反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位于断裂下盘,浅层顺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位于断裂上盘,油气主要富集在深层反向断裂控制的下盘圈闭中。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凹陷北半环的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口凹陷北半环位于渤海湾盆地的渤中坳陷内,油气富集,构造复杂。系统分析该区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勘探方向,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样式和走滑构造样式两大类。新生界以来,主要经历了7次构造旋回,造成现今的构造格局。主要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在走滑断层两侧,其次在伸展构造上升盘发育有利圈闭,中浅层两盘都具有有利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是在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边缘侵蚀基底上发育起来的裂谷盆地。郯庐断裂在两板块碰撞事件中起了主控作用。渤海湾盆地经历了断陷和拗陷两个发育阶段,其间接受了巨厚的第三纪沉积。郯庐断裂的持续活动,对盆地的后期改造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盆地浅层产生了众多新断层和形成了诸多构造圈闭,它们与邻近的渤中富生烃凹陷匹配,为浅层油气富集成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该区浅层油气勘探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成盆前后重大地质事件与浅层油气富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渤海湾盆地是在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边缘侵蚀基底上发育起来的裂谷盆地。郯庐断裂在两板块碰撞事件中起了主控作用。渤海湾盆地经历了断陷和拗陷两个发育阶段,其间接受了巨厚的第三纪沉积。郯庐断裂的持续活动,对盆地的后期改造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盆地浅层产生了众多新断层和形成了诸多构造圈闭,它们与邻近的渤中富生烃凹陷匹配,为浅层油气富集成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该区浅层油气勘探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渤南洼陷断层封闭性评价——以义37断块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可以圈闭油气,更重要的是作为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渤南洼陷内断裂极其发育,它们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进一步分割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渤南洼陷义37断块油藏的重点解剖,明确了断层在侧向和垂向上的封闭机理,运用净毛比、断层泥比率和断面压力等参数分析了断层的封闭能力,揭示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路径,并且认为义37断层在沙二段油气成藏过程中,侧向上起到了很好的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北盆地存在大量断层和复杂局部构造.断层作为圈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形成断鼻、断块圈闭油藏.按圈闭中油水分布特点,该区可归结为2大类6种油藏类型;研究了层状砂岩油藏的4种油水分布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层状砂岩油藏4种不同样式的油水分布,主要是由圈闭生储盖组合性质、断层侧向遮挡质量和封通双重作用、油气运移路径、充注方式和断层调节油气等因素决定的.明确上述认识,有助于加深该区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以及勘探挖潜和开发部署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9.
断裂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油气藏的进一步分配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腰英台区块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揭示,该区块断裂十分发育,共发育四大类型断裂,大部分断层走向为NNW向,少量为SN向,断层产状较陡,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控制着局部构造圈闭的形成,并为岩性圈闭提供侧向遮挡条件。研究区发育三种油气藏类型,分别为断层—岩性油藏,断鼻油藏、岩性油藏,其中以反向断层—岩性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浅层油气勘探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中期华北找油之初。数十年来,浅层油气勘探无论在储量还是产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迄今为止,浅层(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探明储量已占到渤海湾盆地总探明储量的13%。更为宝贵的是,通过勘探实践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地质认识,从而促进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发展。目前在渤海海域已有油气探明储量的9个凹陷中,浅层油气藏的储量比例高达62.4%。研究认为,凹陷主要发育期和构造活动类型是控制浅层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因素。近几年的钻探已初步揭示,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时代最新、上第三系最厚的凹陷,又是块断运动较发育的地区。勘探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渤中凹陷将会找到更多类似于PL19-3的大、中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晚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地质背景,对新近纪-第四纪的断层活动性与油气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断层晚期活动影响各成油组合油气宏观分布,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类型及富集区带。断层差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可用差异系数(FDC)表征,断层在主生排烃早中期活动较强、晚期活动较弱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综合考虑断层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将断层控油级别分为Ⅰ,Ⅱ和Ⅲ类,Ⅰ和Ⅱ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较为富集,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大,Ⅲ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差,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小。断层差异活动影响油气富集,控油级别决定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上认为渤海湾盆地是受湖相泥岩生油母质烃源岩控制的富油型盆地,新构造断裂发育等因素不利于天然气聚集和保存。在认识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发育的构造成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基础上,开展了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气产率热模拟研究,重新认识了富油型盆地在快速生烃的背景下,初次裂解气发育阶段的油气藏在深埋过程中也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藏的生烃强度。区域性分布的巨厚古近系超压泥岩,不仅防止了天然气的散失,也为天然气运移充注提供了超压动力。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渤中凹陷普遍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气藏的成藏过程。BZ19-6潜山构造由于多源高强度生气、靠近烃源的快速强充注、厚层泥岩超压封盖,形成大型高丰度凝析气藏。BZ19-6凝析气田的成藏认识和成功发现,突破了富油型盆地难以寻找大气田的认识,拓展了天然气勘探领域,对深埋古老变质岩潜山和活动断裂带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渤海湾盆地“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特征的静态刻画和形成演化过程的动态分析,系统揭示了该转换带与两侧坳陷及其内部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明确了油气成藏特征。结果表明,“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呈NW向展布的凸凹格局,被NNE向和NEE向断裂切割改造,与由NEE向伸展断裂主控的济阳坳陷和NNE向伸展-走滑断裂主控的渤中坳陷既有联系又有差异;NW向的埕北-五号桩断裂是新生代盆地的先存基底断裂,对构造转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古近纪近SN向区域拉张的背景下,构造转换带受郯庐断裂走滑的影响程度不同,发生了差异演化并出现分区效应;该构造转换带是潜山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古近纪的差异演化使得带内埕北、桩海-桩西、长堤-孤东-垦东等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各具特点。对“埕北-垦东”构造转换带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解析及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深部层系反向断层遮挡聚油原理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深部储盖组合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储集层下方再无分布稳定的大套封堵性地层存在。这就决定了对于正断层发育区的深部储盖层系来说 ,只有当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才能形成断层遮挡圈闭。通过对松辽盆地梨树地区、渤海湾盆地苏桥及板桥地区等深层富油气区带已发现油气藏及钻探成效的详细分析 ,这一地质规律得到了证实。鉴于此 ,在深部层系寻找断块油气藏的勘探部署中 ,必须打破在中、浅层勘探中建立起来的常规评价原则 ,应把握住反向断层有利于油气富集这一关键要素。图 5(谯汉生摘 )  相似文献   

15.
渤海海域及邻区拉分构造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渤海海域及其邻区经历过断陷、断坳和坳陷三个演化阶段。断陷期基本结构单元是半地堑和半地垒,区域上分三个区,西南区是走向北北东的黄弊断陷带,断陷西断东超;中南区断陷走向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陷都是北断南超的半地堑;东北区断陷带走向北北东,断陷结构东断西超。断坳期和坳陷期,凸起与凹陷统一沉降,接受盆地以外的造山带剥蚀产物。盆地演化过程中,沉降一沉积中心逐渐由边缘分别向渤中和歧口凹陷迁移。构造格局与迁移呈现出典型的地慢卷人型拉分盆地特征。渤海海域在演化过程中曾发生多期反转,以第四纪期间规模最大,形成众多成带分布圈闭。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领域包括凸起区、断阶带和凹中隆等背景下圈闭。  相似文献   

16.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部位 ,是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和盆地充填都比较独特的地区。本文从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入手 ,详细探讨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的独特特征及其对本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 ,认为坳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 ,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 ,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 ,并且对油气的保存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 ,断裂带是渤中坳陷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走滑断裂带穿过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和莱西构造带,为了探讨走滑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依据方差切片、三维可视化及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内发育“云梯式”和“栅栏式”两种断裂体系,断裂演化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左旋走滑、古近纪伸展-走滑和新近纪强烈右旋走滑3个阶段。走滑构造带不仅控制了圈闭的形成,而且还影响了中、深层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油气的富集层位。结合不同构造部位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走滑构造带内“中转站式”、“网毯式”、“复合式”及“阶梯式”等4类油气成藏模式,近些年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础地质、钻、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渤海湾盆地垦东地区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NNE、NEE、NWW走向断裂体系,受郯庐断裂早期活动影响,研究区断裂活动具有古近纪“西强东弱”、“南强北弱”,新近系“西弱东强”、“南弱北强”的特点。不同成因类型断裂对成藏要素的控制作用不同,拉张型断裂主要形成简单断块型圈闭,张扭(扭张)型断裂形成复杂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压扭型断裂形成背斜构造圈闭;断裂对储层的控制,表现在储集砂体临近张性断层、远离扭性断层发育的一般规律;拉张型、张扭(扭张)型断层和压扭型断层封闭性依次增强,油气一般在封闭性较强的油源断层附近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