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掌握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及MRI的特征性改变,重点在发现早期较可靠的征象。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7月临床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23例(31个髋关节)患者的CT及MRI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资料,双侧发病8例,年龄33岁-73岁,男性14例,女性9例。结果:7例为早期(I-II期)股骨头形态无改变,其中CT检查5例股骨头持重部分骨小梁结构稀疏、增粗,星芒状结构扭曲变形、消失,小斑片状硬化及星芒状骨小梁呈大网眼状改变,2例股骨头无明确的异常征象;MRI检查7例股骨头的前上部可见线样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像,关节腔内少量积液。16例为III-IV期,股骨头有不同程度变形、变扁,关节面骨质断裂、凹陷,股骨头内骨质碎裂、囊变,关节软骨破坏,髋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变窄。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骨关节病变,早期治疗可降低致残率,早期病理改变为缺血并骨细胞及骨髓细胞的死亡,后期为修复阶段,为大量的再生血管、骨再生。常规X线检查敏感性差,CT可发现骨质内矿物质变化及骨小梁细小断裂,但对显示早期骨髓细胞的坏死不如MRI敏感,正常成人骨髓主要为脂肪细胞,缺血坏死早期MRI可清楚反映骨髓成分的水肿、坏死、炎性反应、坏死后修复等不同的病理过程以及病变的范围等,故MRI检查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最佳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行MRI、CT、X线影像学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2例(65髋),分别行MRI、CT、X线影像学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结果:MRI检查、CT检查阳性检测率均高于X线片检查,且MRI检查阳性检测率高于CT检查,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Ⅰ期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一致性高于CT、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准确率优于X线检查,且MRI检查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检查技术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对其使用X线平片、CT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进行检测,并将其检测结果与同期临床症状进行对比。结果:64例患者经X线检测结果为4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CT扫描检测结果为5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为6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并且有21例患者属于早期病变。经过对比,磁共振成像检测技术的检查结果最好,X线平片最差。三种检测技术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共振成像检测能够有效的多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检查,并且能够发现其早期病变状况。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检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情况、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就诊较晚,表现为患肢疼痛、不适,踱行,肢体短缩,肌肉萎缩;X线、CT表现为股骨头骨骺致密、硬化不整,股骨头变形、发育不良,股骨颈短缩、发育细小,髋臼顶部骨质吸收、囊变、不规则硬化;MRI表现为股骨头及关节异常信号。结论: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典型,诊断容易,致残率高,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CT及X线在股骨头坏死分期中的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X线检查,行CT检查的为CT组,行X线检查的为X线组。比较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阳性检出率及0期、I期、II期、III期、IV期分期诊断检出率。结果:CT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82.6%)显著高于X线组(6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P0.05);且CT组患者在0期、I期、II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高于X线组(均P0.05),而在III期、IV期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较X线高,且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较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行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5例,于其受伤后72h内分别应用核磁共振(MRI)与CT检查,分析两种方式中颅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结果:75例患者共确诊颅脑损伤72例,CT检查检出58例,MRI检出70例,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80.56%(58/72)、66.67%(2/3)、80.00%(60/75),MRI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7.22%(70/72)、100.00%(3/3)、94.67%(71/75),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可有效检查患者病灶,并弥补CT检查未能诊断小脑、颞叶边缘裂伤及轴索损伤的不足,因此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及MRI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59例,均进行螺旋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及特异性。结果:联合应用螺旋CT和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单用任何一种,P0.05。结论:螺旋CT及MRI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与探究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2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T诊断,观察组患者给予核磁共振诊断,对比并分析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及诊断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阳性检出率(91.67%)与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50.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满意度(91.67%)与对照组股骨头坏死患者(75.00%)相对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5)。结论 :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诊断的效果要优于CT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及诊断满意度均更高一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在宫颈癌患者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妇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之间收治120例疑似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实验组诊断符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MRI对于阴道浸润、子宫体侵犯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明显高于CT检查,而盆腔淋巴结转移则低于CT检查(P0.05)。结论:在宫颈癌检查和诊断中应用MRI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对于疾病特征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讨CT与MRI在术前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肿瘤科中抽取8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和CT检查,观察检查征象特征并分析。结果:CT检查共60例淋巴结转移患者,20例无转移,MRI检查共59例转移,21例无转移。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比,CT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59/59)、95.24%(20/21),MRI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术前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症状可根据患者状况选择MRI或CT方式检查,此两种方式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提高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160例初诊为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选取19例被误诊的非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研究,对这19例非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探讨其误诊原因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对其采取非手术治疗,手术后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其临床表现,并进行MRI复查。结果:19例被误诊的非股骨头坏死患者中,有暂时性骨质疏松8例,软骨不全骨折4例,中青年早期骨关节炎7例。经非手术治疗后2年,其临床表现消失,且MRI复查未发现异常。结论:误诊原因主要有部分专业医师对FHN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其诊断标准了解较少;也有少数所谓专冶股骨头坏死的民营医院为了商业利益,故意扩大诊断,过度治疗,也应引起注意。克服以上不足,就会降低早期股骨头的误诊率,减轻患者身心创伤和精神痛苦,提高患者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早期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截取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收治疗的确诊为早期腕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8例列为观察对象,全部观察对象均分别行CT检查与MRI检查,并分析比较两种检查结果中的异常征象。结果:经比较发现,CT与MRI对诊断早期手腕RA患者腕关节、掌手关节及近端指关节的骨质或软骨侵蚀破坏、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等病症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5;但MRI对滑膜增厚、血管翳强化及肌腱炎等病症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P0.05。结论:MRI对于RA所致腕关节骨质病变与软组织病变均有着较好灵敏度与特异度,可用于腕关节RA的早期诊断,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可能的致病原因。方法:分析25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史、生活环境及接触史等可能与疾病的联系。结果:25例患儿均无明显的外伤史,无其它疾病史及不良接触史,均有患感冒后接受输液治疗的习惯史。结论: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其致病多与不当使用或滥用激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比较核磁共振成像(MRI)及CT检测人体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差异。方法:以2016年6月-2017年1月在我院放射科日常检查头颈部CTA及MRA的门诊及住院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证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且接受MRI及CT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差异。结果:患者MRI检查结果显示其颈动脉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2.1±1.5)%、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其颈动脉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21.8±1.2)%,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检查与CT检查患者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均具有良好效果,医护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作出比较分析。方法:选取股骨头坏死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盲选平均分方法将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均分两组,并分别进行CT检查或者磁共振检查。结果:CT组与磁共振组的检出率:CT组的检出率53.33%(8/15)明显低于磁共振组的检出率86.67%(13/15),P0.05;CT组与磁共振组的ARCO分级准确率:两组的ARCO分级Ⅰ期与Ⅱ期无明显差异,P0.05;而CT组的ARCO分级Ⅲ期及Ⅳ期则明显低于磁共振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磁共振检测仪进行检查诊断比通过CT扫描检测仪进行检查诊断检出率更高,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MRI及CT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予以MRI及CT检查,观察MRI及CT对不同情况的检测结果。结果:CT对发病时间为24h内的患者检测阳性率16.7%显著低于MRI的93.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CT对病灶的检测个数少于MRI,对小病灶、基底节的检测率均显著低于MRI,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及CT均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有效的检测方式,但MRI在早期及病灶检测方面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多模态MRI检查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泌尿外科在2016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前列腺癌与60例前列腺增生癌患者的多模态MRI造影资料,计算DCE、DWI与各类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多模态MRI的精确性、敏感性、特异度。结果:DCE与DWI的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的精准率为98.72%,经过联合运用各个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在早期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分别可以达到92%、98.33%和98.72%。结论:联合运用DCE-MRI、DWI以及MRS开展多模态MRI进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临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与CT对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2例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超声、CT进行诊断,比较超声、CT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62胰腺炎患者中,采用超声检查的病理诊断率为67.74%;采用CT诊断的病理诊断率为83.87%,两组数据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超声诊断胰腺炎的阳性预测值89.2%,阴性预测值29.8%,特异性84.7%,敏感性85.6%,预测精准度71.4%;CT诊断胰腺炎的阳性预测值94.3%,阴性预测值72.8%,特异性96.8%,敏感性93.4%,预测精准度98.1%,两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CT均能诊断胰腺炎患者,但CT诊断的病理结果优于超声检查,因而临床诊断时应结合CT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行CT与MRI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肝病病人150例为研究对象,行MRI检查92例、CT检查141例,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检查83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效果。结果:MRI、CT影像学检查手段在检查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硬化的检查上,MRI和CT检查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4例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行CT、MRI及CT联合MRI检查,对比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CT和MRI联合检查的准确率为84.52%,CT检查准确率为66.67%,MRI检验准确率为72.62%,MRI联合CT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MRI单纯使用的准确率(P0.05)。结论 :CT联合MRI对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检测的准确率较高,可为术前分期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