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炼钢工业试验研究了精炼炉渣碱度对VD处理的铝脱氧钢洁净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碱度1.8~2.5的低碱度渣系,炉渣氧化性较高,VD处理过程钢水Al与炉渣中氧化物反应剧烈,钢中氧含量与夹杂物尺寸控制较差;采用碱度7.0~10.0的高碱度渣系虽能获得超低氧,但钢中大尺寸CaO-MgO-Al2O3、CaO-Al2O3类夹杂物出现率仍然较高;采用碱度3.0~5.0的中碱度渣系钢水夹杂物主要为MgO-Al2O3类,钢中全氧与夹杂物尺寸均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高炉渣系组成对高炉渣脱硫能力的影响,根据分子-离子共存理论,建立了CaO-SiO2-MgO-Al2O3高炉渣系与铁液间硫分配比的热力学模型,利用试验测定值对其进行验证与修正,探究碱度Rw((MgO))/w((Al2O3))和w((Al2O3))对炉渣脱硫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的CaO-SiO2-MgO-Al2O3高炉渣系硫分配比(LS)热力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熔渣的脱硫能力,修正后的相对误差为8%,较修正前的相对误差降低了11%;当w((MgO))/w((Al2O3))=0.25~0.45,w((Al2O3))=15%时,随着碱度R的增加,炉渣的脱硫能力(LS)增大;当w((Al2O3))=15%,R=1.15~1.25时,随着w((MgO))/w((Al2O3))的增加,炉渣的脱硫能力(LS)增大;当w((MgO))/w((Al2O3))=0.25~0.45,R=1.20时,随着w((Al2O3))的增加,炉渣的脱硫能力(LS)减小,故高Al2O3条件下应适当增加炉渣中的w((MgO))/w((Al2O3))。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中等碱度精炼渣中Al2O3含量对钢洁净度和夹杂物的影响,在1 873 K温度下用MgO坩埚开展了初始碱度为4、不同Al2O3含量的CaO-SiO2-Al2O3-MgO顶渣与铝脱氧钢的平衡试验。结果表明,渣-钢反应后,夹杂物类型由反应前的MgO-Al2O3-MnS复合类转变为中心为MgO-Al2O3,边部为MgO-Al2O3-SiO2-CaO(-MnO)系的包裹体复合类;形貌由边界多棱角的块状和簇群状转变为边界圆滑的类球状。随着渣中Al2O3含量的增加,夹杂物中Al2O3含量显著增加,MgO含量减少,其他组分含量变化不大;夹杂物尺寸呈现增大的趋势;夹杂物数量密度增大,钢的洁净度降低。该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钢帘线和切割丝用钢"BOF-LF精炼-连续浇铸"工艺过程中夹杂物的控制技术。冶炼过程中通常采用Si—Mn脱氧,严格控制钢液中的Als及低碱度(CaO/SiO2≤1.0)渣系精炼等措施实现钢中夹杂物塑性化。生产实践表明,夹杂物塑性化并不完全等于低熔点化,一些厂家切割丝用盘条中MnO—SiO2-Al2O3系夹杂并未控制在低熔点区域,但轧制过程变形良好;生产过程中应避免由耐火材料引起的硬质外来夹杂;浇铸所涉及的Al2O3质耐火材料改用非Al2O3质材料可有效降低盘条拉拔过程中的断丝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钢渣平衡实验研究,分析了精炼渣成分对82B钢液T.O和点状不变形夹杂物成分的影响;通过Fact-Sage热力学计算,得出硅锰脱氧82B钢中MgO·Al2O3尖晶石夹杂的生成条件.结果表明:降低精炼渣碱度、提高Al2O3含量均利于钢水全氧含量的降低;随着Al2O3含量的提高,复合氧化物夹杂的熔点升高.当熔渣碱度为0.93、Al2O3含量为5.1%时,夹杂物熔点最低;熔渣碱度为1.14、Al2O3含量为25.6%时,高Al2O3活度的熔渣导致MgO·Al2O3尖晶石夹杂生成;熔渣碱度为1.97、Al2O3含量为25.9%时,由于碱度升高,钢中无MgO·Al2O3尖晶石类夹杂物生成;熔渣碱度为0.93、Al2O3含量为5.1%时,由于Al2O3含量降低,钢中无MgO·Al2O3尖晶石类夹杂物生成,且夹杂物熔点较低.   相似文献   

6.
Q235钢中夹杂物演变规律和生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控制Q23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钢的冲击韧性,采用自动扫描电镜分析了Q23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在LF精炼、中间包和连铸坯中成分和形貌的演变规律。采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对钢中各类夹杂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演变规律为均相的SiO2-MnO夹杂物→均相的SiO2-Al2O3-MnO-TiOx夹杂物→双相的Al2O3-SiO2-CaO包裹着MgO·Al2O3类夹杂物→多相的TiOx-SiO2-Al2O3-CaO-MnO-MnS夹杂物。样品冷却过程中均相的SiO2-MnO夹杂物发生相变析出纯SiO2导致在LF精炼初期钢中出现双相SiO2-MnO类夹杂物。加入的硅钙钡合金中铝含量较高,导致液态夹杂物在钢液中析出MgO·Al2O3,以及在LF出站钢样品中出现双相的Al2O3-SiO2-CaO包裹着MgO·Al2O3类夹杂物。含钛的夹杂物在连铸坯凝固冷却过程会析出纯的Ti3O5,并且钢中还会析出MnS析出相,因此连铸坯中存在多相的TiOx-SiO2-Al2O3-CaO-MnO-MnS夹杂物。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采用Al2O3坩埚硅钼管式炉研究了(/%)38.5~45.8CaO-38.2~42.0SiO2-8~15Al2O3-8MgO精炼渣系的成分和碱度(1.0~1.2)对55SiCrA弹簧钢(/%:0.53C、1.50Si、0.70Mn、0.69Cr、0.008P、0.003S、0.005Als)中夹杂物形态的影响,并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对夹杂物成分进行热力学计算和分析在三元相图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夹杂物中Al2O3含量随精炼渣中Al2O3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渣碱度为1.2,Al2O3为8%时钢中夹杂物分布在Al2O3-SiO2-MnO相图低熔点区域,夹杂物中Al2O3含量为30%~40%。热力学计算表明,渣碱度1.0~1.2时,对应的钢中Als为0.008%与试验结果吻合。因此用1.0~1.2低碱度和≤8%Al2O3精炼渣可控制弹簧钢中的夹杂物形态。   相似文献   

8.
从Al2O3活度和夹杂物成分两方面来研究精炼渣对夹杂物的影响.采用Factsage软件对CaO-Al2O3-SiO2-MgO(8%)-CaF2(8%)炉渣中Al2O3活度进行了计算,并研究了碱度和(MgO)含量对Al2O3活度的影响.当炉渣碱度从1.0增加到2.0时,炉渣中Al2O3活度随着炉渣碱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炉渣碱度从2.0增加到3.8时,Al2O3活度变化幅度很小;(MgO)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8%的渣,Al2O3活度差距较小;在碱度高的炉渣中[Al]s容易被从炉渣还原到钢水中.在使用高碱度精炼渣的盘条中发现许多含有MgO的硬性夹杂物,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最适宜的炉渣碱度为2.5~3.0.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高Al2O3条件下(w(Al2O3)为15%以上)高炉渣系的熔化特性,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分析了不同w(MgO)/w(Al2O3)、碱度(R)以及w(Al2O3)对高铝高炉渣的熔化温度及熔化热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炉渣熔化开始温度为1 248~1 291 ℃、熔化结束温度为1 432~1 485 ℃、熔化热为137~211 J/g;当w(Al2O3)=15%、高w(MgO)/w(Al2O3)时,发生了共晶逆反应,导致高炉炉渣熔化开始温度逐渐降低,但由于高炉炉渣的液相线温度基本未变,所以炉渣熔化结束温度基本未发生改变;w(Al2O3)为20%时,随着w(MgO)/w(Al2O3)的增加,炉渣中易生成熔点较高的镁铝尖晶石,导致高炉炉渣熔化开始温度逐渐增大,与此同时,炉渣液相线温度逐渐降低,导致炉渣熔化结束温度逐渐降低;随着碱度R的增加,高炉炉渣中生成了具有高熔点的化合物、炉渣的液相线温度升高,使得高炉炉渣的熔化开始温度逐渐增加、炉渣熔化结束温度逐渐升高;随着w(Al2O3)的增加,发生了共晶逆反应,故炉渣的熔化开始温度逐渐降低,而随着w(Al2O3)的增加,炉渣中键能较大的Al—O键增多,需要在更高温度下才能实现炉渣的最终熔化,即熔化结束温度逐渐增加;随着w(MgO)/w(Al2O3)、R以及w(Al2O3)的增加,炉渣熔化热逐渐增多。分析认为,随着R的增加,炉渣中有高熔点化合物的生成,熔化热增加;随着炉渣中w(Al2O3)的增加,炉渣中Al—O键增多,解聚破坏熔渣结构消耗的热量增多;而随着w(MgO)/w(Al2O3)增加,高熔点化合物的生成或熔化开始温度降低,造成熔化热增加。  相似文献   

10.
肖鸿光 《特殊钢》2021,42(4):51-55
衡钢采用硅钙脱氧工艺、控制EAF钢水中全氧含量、LF渣系中Al2O3含量、控制精炼时间≥40 min、VD真空脱气、软吹时间≥20 min、保护浇注防止钢水二次氧化和促使钢中夹杂物上浮等应用工艺措施,可有效降低钢水中B类夹杂物Al2O3数量和尺寸以提高钢的洁净度。生产实践表明:油缸钢生产中精炼炉控制钢水[Al]s≤0.004%、T[O] ≤0.002 0%、精炼终渣(FeO) ≤0.8%、碱度(R)控制在2.0~3.2有利于B类夹杂物控制。当B类夹杂物不超过1.0级有利于控制刮滚工艺"白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含钛焊丝钢中夹杂物的形貌与组成,重点分析了冶炼过程中夹杂物的形成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LF进站前的夹杂物主要类型为球形的SiO2-Al2O3复合夹杂物,其尺寸在6 μm左右;在LF精炼中,SiO2-Al2O3型夹杂物转变为不规则椭球形SiO2-Al2O3-CaO型夹杂物,其尺寸为5~10 μm。且随着精炼的进行,夹杂物的数量密度由LF进站前的131.81变成最终出站时的42.84个/mm2。在钢水精炼期间,夹杂物成分由最初的w(Al2O3)<20%的区域向CaO含量升高的区域移动,Al2O3的质量分数为20%~35%;LF精炼结束后的夹杂物类型除了SiO2-Al2O3-CaO外,还存在较多的近球形SiO2-Al2O3-CaO-MgO与形状不规则的SiO2-Al2O3-CaO-MgO-TiOx系夹杂物。另外,在铸坯中的复合氧化夹杂物的外层还发现有TiN夹杂物析出。夹杂物成分最终在铸坯中停留在w(Al2O3)<25%的区域,数量密度降低到27个/mm2左右。  相似文献   

12.
研究的帘线钢的冶炼流程为150 tLD-RH-LF-软吹氩-CC工艺。通过LD出钢时加入Si-Mn脱氧,并在LF加入低碱度顶渣进行钢渣反应控制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塑性。结果表明,RH-LF-中间包和铸坯阶段,钢中主要夹杂物分别为MnO-Al2O3-Si02(RH),Ca0-Al2O3-Si02(LF)和MnO-Al2O3-SiO2(中间包和铸坯),采用Si-Mn脱氧和SiC扩散脱氧,低碱度低Al2O3顶渣精炼,控制T[O]≤20×10-6,[A1]s≤0.0013%,可有效控制钢中夹杂物数量和尺寸,以及控制夹杂物中Al2O3含量并形成可塑性夹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钢渣的资源化利用率,找到合适的钢渣成分改质工艺,以CaO-SiO2-MgO-FeO-Fe2O3-Al2O3六元渣系为研究对象,利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并分析了不同w(CaO)/w(SiO2)组成的模拟钢渣在1 600~200 ℃冷却过程中平衡物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规律。得出钢渣的平衡物相主要有Ca2SiO4相、Ca2(Al,Fe)2O5相、MgO-FeO固溶体相、f-CaO相、少量的Ca3MgAl4O10相以及w(CaO)/w(SiO2)为2时钢渣中才会析出的Ca3MgSi2O8相。w(CaO)/ w(SiO2)越低,钢渣析出的有益相硅酸盐相含量越高,而铁酸盐相、MgO-FeO固溶体相和f-CaO相不利于钢渣循环利用的物相含量越低。因此,降低钢渣的w(CaO)/ w(SiO2)可以改善钢渣在后续处理和使用过程中的易磨性以及安定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B2O3对低碱度[(CaO)/(SiO2)=3~4]和高碱度[(CaO)/(SiO2)=5~7.5]两个系列CaO基精炼渣熔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用B2O3比用Al2O3和CaF2更有效降低CaO基精炼渣系的熔化温度,对低碱度渣系,B2O3替代渣中的部分CaF2、Al2O3以及SiO2,都能有效降低渣的熔化温度;对高碱度渣系,B2O3替代CaF2作助熔剂时,可实现在高(CaO)/(SiO2)和(CaO)/(Al2O3)下造具有超低熔化温度的CaO基精炼渣,既可提高造渣速度,又可提高渣的脱硫磷能力和吸收硅、铝脱氧产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帘线钢凝固过程夹杂物生成热力学及工业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金属夹杂物是影响帘线钢拉拔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帘线钢中夹杂物的生成及转变机理,使用ASPEX自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帘线钢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同碱度条件下从钢液到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转变现象,并使用FactSage7.0热力学计算软件对非金属夹杂物的转变机理进行了讨论。在高碱度条件下,钢液中非金属夹杂物主要类型为低熔点的CaO-SiO2-Al2O3-MnO,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CaO和MnO含量有所降低,同时SiO2含量有所增加。在低碱度炉次中,钢液中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为较高熔点的SiO2-MnO-CaO类型,Al2O3含量较低。连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的SiO2含量与钢液相比有所增加,同时MnO含量降低。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帘线钢凝固和冷却过程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转变由夹杂物自身的相转变和析出、非金属夹杂物和钢液间的化学反应以及溶解氧和钢基体化学成分的反应3方面原因造成。热力学计算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帘线钢工业生产中钢液和铸坯中非金属夹杂物成分和形貌的转变,为帘线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昆鹏  王郢  徐建飞  陈廷军  谢伟  姜敏 《钢铁》2022,57(6):42-49
 研究了轴承钢LF精炼和RH真空处理过程各类夹杂物的成分、种类和数量变化,并结合热力学模拟计算了夹杂物与钢液的界面参数,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夹杂物分析结果表明,精炼25 min后,脱氧产物Al2O3消失,钢中夹杂物以纯尖晶石、含少量CaO的尖晶石、CaO·2Al2O3和CaO·Al2O3为主。继续精炼65 min至LF精炼结束,钢中夹杂物仍以纯尖晶石、含少量CaO的尖晶石、CaO·2Al2O3和CaO·Al2O3为主。RH真空处理25 min后,钢中夹杂物总数量较LF精炼结束降低75%,其中,纯尖晶石和含少量CaO的尖晶石去除率分别为99.5%和93.2%,CaO·2Al2O3去除率为67%。RH破空后钢中夹杂物以液态钙铝酸盐CaO·Al2O3和12CaO·7Al2O3为主。精炼过程尖晶石类夹杂物尺寸集中在10 μm以下,尺寸大于20 μm夹杂物主要为处于液相区的钙铝酸盐,这些钙铝酸盐在LF精炼前期就已经存在。与钢水接触角大于90°的固态夹杂物纯尖晶石、含少量CaO的尖晶石和CaO·2Al2O3在RH真空处理过程容易去除,与钢水接触角小于90°的液态夹杂物CaO·Al2O3和12CaO·7Al2O3不易去除。因此,将LF精炼结束的夹杂物控制为固态夹杂物有利于RH真空处理过程夹杂物的高效去除。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当钢中w(T[O])为0.001 0%、w([Mg])大于0.000 18%时,脱氧产物Al2O3热力学上就不能稳定存在。铝脱氧、高碱度渣精炼条件下很难稳定地获得固态Al2O3夹杂物。为获得完全固态尖晶石或高熔点钙铝酸盐夹杂物,钢中w([Ca])需控制在0.000 1%以内。钢中w([Ca])大于0.000 2%,就具备生成液态夹杂物的热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韶钢BOF-ARS (氩站)-LF-RH-CC工艺路线生产GCr15轴承钢为研究背景,采用水浸超声探伤缺陷定位解剖、夹杂物金相显微镜与扫描电镜检验、全冶炼-连铸过程跟踪取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尺寸夹杂物的特征和来源,并提出改进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大尺寸夹杂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含6%~7%SiO2(质量分数)的低熔点CaO-MgO-Al2O3-SiO2类大颗粒微观夹杂,尺寸分布在50~500 μm范围,另一类是不含SiO2的CaO-MgO-Al2O3类宏观夹杂,尺寸不小于500 μm。前者的主要来源为出钢的过程采用高黏度的低碱度渣与高熔点的石灰混加所引起的化渣不均匀而导致的卷渣;后者主要因为LF精炼工序添加的大量的铝钙精炼渣难以及时熔化而被卷入到钢液内部所导致。因此,精炼渣的设计和造渣工艺优化是改进上述大尺寸夹杂物的关键。改进后造渣工艺为,出钢过程中用钙铝精炼渣取代低碱度渣,并减少LF精炼工序外加的渣料,控制炉渣二元碱度(w(CaO)/w(SiO2))在5~9范围,Al2O3质量分数为23%~28%。改进后炉渣流动性好,水口结瘤现象得到改善,轧材中主要为细小的MgO-Al2O3尖晶石及复合硫化物类夹杂,成品探伤合格率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