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下,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作为深圳挖掘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目前低碳技术与城市更新规划的衔接薄弱,不能满足当前城市的低碳发展需求。该文基于对深圳市低碳生态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的研究,以SMART低碳生态规划方法为框架,从碳汇、微气候、资源利用和交通出行等四个方面,提出低碳生态视角下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要点,以期从中观层面衔接宏观理念与微观技术,并保证低碳生态理念在规划编制中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张有才  王茵茵  崔玲 《规划师》2016,(4):132-139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表明,城市边缘区的生态景观特性已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方向。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边缘区规划中缺乏系统规划方法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生态价值观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广泛运用,文章提出了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边缘区规划理念,并以洛阳市龙门山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详细介绍了生态导向下的城市边缘区规划方法:遵循生态优先、先底后图及低碳开发的规划原则,首先通过对自然生态资源的量化评价,提出生态环境目标,划定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底图";其次,在此"底图"上,基于生态、低碳建设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生态旅游业等低碳产业,合理划分城乡功能空间,进行生态建设;最后,通过划分生态调控单位,对生态建设进行控制以及对重点低碳生态社区进行建设引导,落实生态建设目标,总体形成"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控制"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生态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世界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危机的普遍共识。规划业界针对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于规划的编制之中作了许多尝试。该文以洛阳环龙门山生态保护与利用规划为例,通过GIS生态敏感性评价、GIS生态旅游适宜度分析建立生态本底;结合保护与开发的理念,确定规划方案;接着采用将碳氧平衡法量化评估确定规划方案;最终划定生态调控单元,实现区域内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全域控制,保证规划方案的落实。  相似文献   

4.
袁敬诚  陈石  张伶伶 《规划师》2015,(1):146-152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指引下,辽东湾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城镇规划实践,以低碳生态规划思想为指导,总结了低碳生态城镇规划地域性要点,从生态优先、低碳集约和量化管控3个方面出发,探索了编制和实施低碳生态规划的具体策略。辽东湾新区的低碳生态规划探索,为辽宁沿海新城镇的低碳生态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其他城市的低碳生态规划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已经在低碳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两个层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示范工作,形成了各自的指标体系,但绿色建筑如何与上位的低碳生态规划之间形成直接的指标对应关系,还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与绿色建筑相关指标的梳理研究,结合北京地方特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详细规划阶段切入,将绿色建筑与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目标相结合,建立起低碳生态详细规划阶段与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相衔接的指标体系。在详细规划阶段涵盖了空间规划、交通组织、资源利用、生态环境4方面、20项指标,在建筑设计阶段涵盖了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景观环境、室内装修7方面、27项指标,两阶段的各项指标相互对应,并在规划审批环节逐层落实,为世界城市推进低碳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一套可落实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刘振 《城市建筑》2014,(2):32-32
本文从低碳生态规划的规划管理途径、规划编制等方面,对低碳生态规划的管理与实施进行了探讨,并对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存发 《华中建筑》2014,(12):94-96
该文在对目前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认识论的角度阐释有关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框架体系,针对当前很多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际上并未融入低碳、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与传统城市规划并无两样,从发展、规划等方面,以及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缺乏整体性等问题,该文首先阐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和原则,并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规划编制层面对低碳生态规划的要点和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应考虑的重点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8.
面对气候变化、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化问题,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模式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了低碳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实践探索。中国低碳生态城市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中,据统计,截至2012年7月,全国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均提出建设生态型城市(或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1。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很多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实际上并未融入低碳、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与传统城市规划并无两样,以及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缺乏整体性等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和原则,并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规划编制层面对低碳生态规划的要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应考虑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恽爽  田昕丽 《规划师》2013,29(1):20-23
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思路已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每个区域都有完善各自体系的责任。基于"微循环"理念,可塑造生态型城市功能区,从而有机组合成宏观的城市健康生态系统。"微循环"理念在绍兴县中国轻纺城纺织商务区的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规划从微单元、微交通、微能源、微降解、微冲击、微开发6个方面探索了低碳、生态的实用型规划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绿色生态城区理念的指导下,章丘绣源河绿色生态城区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市政4个专项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设定各自的设计目标,明确了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方向,确定了生态城区的最终目标定位,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绣源河城区。绣源河生态城区的规划设计丰富了现阶段的生态城区建设的内涵,为改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和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供借鉴,引导城区绿色化、生态化和低碳化发展,为以后章丘市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闫瑾  葛世博 《城市建筑》2014,(14):37-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直以来农村发展的方向。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村镇生态建设工作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闵雷  熊贝妮 《规划师》2012,(6):18-23
宜居型社区的规划建设对于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探索,武汉提出将低碳生态社区规划设计作为推进宜居型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策略包括:在用地方面,合理确定街区尺度,促进土地混合使用,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在交通方面,合理组织街区路网,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在绿地系统方面,布局一体化绿地、立体绿化系统;在低碳能源技术方面,高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在水资源方面,加强综合利用,减少对自来水的消耗;在绿色建筑方面,合理布局,采用建筑主体节能、建筑材料节能手段。  相似文献   

14.
以三峡大学校园规划为例,对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后得出规划用地的生态敏感性模型,同时结合校园规划的各项要求,提出用地的生态分区与开发强度控制模式,突出校园规划布局和建设的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理念,从而体现设计与自然结合,与环境协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格局安全,城市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保鹭一定量的生态绿地系统,以使释氧吸碳过程与碳排放取得平衡。长沙作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城市,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碳氧平衡方法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缺口指标,以指导城市生态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利用计算模型对长沙城市发展过程的碳排放进行定量处理,寻找长沙城区2000年以来的城市碳排放足迹,得出城市碳排放总量和碳吸收量,找出长沙城区目前碳平衡缺口情况。从控制碳排放、优化生态格局、保护生态资源、建立生态廊道、增强碳汇功能等五个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沈克 《城市建筑》2014,(26):26-26
本文研究了低碳理念下的新城规划策略,对低碳理念和新城规划进行了阐述,并从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社区规划三方面,对新城规划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以德国汉诺威柯贝(Kronsberg)生态城、丹麦哥本哈根(Nordhavn)未来城、瑞典麻摩(Malmo)生态城为例,从基本情况、发展契机、规划理念、具体措施和成功因素等方面比对分析了欧洲三大著名"生态城"的特征,提出供生态城市规划借鉴的成功经验。并以上海世博会亚洲唯一代表的城市——溪口镇作为实证案例,根据生态城规划的理论与经验,结合溪口的特质,提出城镇发展的战略构想,冀为生态城规划建设提供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排水出路困难、水资源匮乏、极端天气排水安全难以保障等突出问题,提出用低冲击开发(LID)技术建设天津市金钟街新市镇的排水系统,改善城市水环境。从天津市金钟街新市镇的示范效益可以看到,采用LID技术,可在城镇化的同时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多重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该技术切实符合构建"低碳城市"的理念,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宇夫  韩智中 《城市建筑》2013,(24):221-223
本文通过对室内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深入分析和整理,使设计师们在开展现代室内生态景观设计时尽可能顾及到全面室内要素,从而做到重点突出,不落细节。伴随着现代室内设计高新技术和材料的运用,高度智能化调节系统的出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的室内生态设计观已成为现代室内景观设计的最终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