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在天然水驱油藏开发过程中,如何运用简单的油藏工程方法计算动用储量控制程度是开发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通过甲型水驱曲线计算油田水驱动用储量,结合开发后期的8个高含水天然水驱开发单元,归纳出适合天然水驱油藏的动态储量系数,为天然水驱油藏水驱动用储量的计算评价提供参考。通过对长堤油田4个实例单元的评价分析,验证了该类油藏动态储量系数的实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童宪章先生“7.5B”水驱地质储量公式准确性和适应性差的问题,综合考虑黏度、相渗曲线、原始含油饱和度、水驱波及系数等因素,推导出新的水驱地质储量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利用 值代替7.5,公式的适用性更强,陈元千方法和凡-任-姜方法均是新方法的特例。矿场应用表明,对于普通稠油油藏,童氏方法、陈元千方法和凡-任-姜方法计算的水驱动用程度均不合理或偏乐观,新方法计算的水驱动用程度更符合油藏的开发实际特征。新方法考虑因素更全面,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预测油藏水驱开发指标。  相似文献   

3.
针对延长油田低孔低渗的油藏特点,结合实际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以控制(动用)储量概念及波及理论为出发点,重新建立了水驱控制程度及动用程度的计算方法,认为水驱控制程度为水驱控制储量与总地质储量之比,而水驱动用程度为水驱动用储量与总地质储量之比。  相似文献   

4.
以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带参数L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模型。研究表明该参数——水驱地质储量与水驱油田的储量常数的比例系数,可以通过回归油田早期含水上升数据或利用岩心实验资料求解,用它预测油田水驱采收率更直观、准确,适应性更强.同时可在注水开发之前预测油田含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水驱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联计算分类井地质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动态法计算分类井动用地质储量存在的储量互相动用的问题,研究了喇萨杏油田相对渗透率曲线和地质储量对水驱特征曲线的影响,通过水驱特征曲线斜率和由相对渗透率曲线得到的信息,得出反求地质储量的动态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油田动态,还考虑了油田的油层渗流特性,是利用动态资料推算动用地质储量方法的发展.同时,从油藏工程原理出发,应用全区指标对动态法计算的分类井地质储量进行了校正,更为准确地确定了分类井控制地质储量,为分类井开发分析和指标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油藏工程法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角度对注水利用率进行评价和预测,结果与实际相比误差较大。为此,文中从油田实际出发,利用无因次注入 ̄采出曲线推导、预测不同采出程度下水驱油田的存水率与水驱指数变化规律,利用水驱规律曲线推导、预测不同含水率阶段的存水率与水驱指数变化规律。以PX ̄7断块油田为例进行计算,存水率和水驱指数预测结果与实际相比误差均小于3%。该预测方法所需数据易获取,简单实用,预测结果为PX ̄7水驱断块油田开发评价及调整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前海上油田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未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评价体系及行业标准,针对海上油田开发特征有必要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水驱效果评价关键指标集。为此,分析了海上油田和陆上油田水驱开发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构建了以产量、采油速度为核心的海上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常用指标集,并根据评价指标的独立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初选。最后基于典型海上水驱油田25个样本,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各评价指标对水驱开发效果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从储量动用、能量水平、产量变化、水驱状况及水驱效果5个方面最终确定10个关键指标,即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压力保持水平、累积注采比、年注采比、年产油量自然递减率、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含水上升率、水驱指数和采出程度。这些指标为科学评价海上油田的水驱效果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8.
驱替特征曲线法是标定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方法,对于早期注聚油田可以采用该方法计算聚驱采收率。为了解决早期注聚油田开发效果评价缺乏评价标准的问题,从影响驱替特征曲线线性段特征参数的主要因素入手,将室内水驱、聚驱相渗曲线测量结果与甲型驱替特征曲线相结合,导出了聚驱和水驱条件下驱替特征曲线线性段斜率和截距的数值关系,并由此给出了测算早期注聚油田水驱采收率的计算公式。实例油藏计算结果表明,水驱采收率可以达到29.14%,比早期注聚开发低15.07%;关于动用储量不变的假设,以及室内相渗曲线测量时聚合物溶液黏度与实际地层聚合物溶液黏度差异是影响本方法测算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是水驱开发油田的重要指标,准确合理的计算出不同类型油藏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对油藏的开发调整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目前该指标的计算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在对以往方法深入调研及解剖的基础上,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合井网密度法和分油砂体法提出了一套新的更符合实际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计算方法。实际油田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水驱储量控制程度更符合实际油田认识。  相似文献   

10.
注水开发的油田中,利用水驱特征曲线进行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是常用的油藏工程方法,优选符合油田实际情况的水驱特征曲线类型就很有必要。绘制利用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的累计产油量及含水率曲线,并分别与实际累计产油量及含水率曲线进行历史拟合,可以优选出适合的水驱特征曲线类型。通过在A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1)采用拟合法优选的水驱特征曲线类型符合A油田开发特征;(2)明确了A油田的水驱特征曲线类型为丁型,评估了剩余可采储量,为合理评价油田阶段注水开发效果及编制后期开发调整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进聚合物驱(聚驱)油田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利用聚驱驱替特征曲线,对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的19套井网进行研究,发现一类与二类油层聚驱可采储量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只是在不同开采阶段采用的方法不同。在聚驱后续水驱阶段,水驱规律曲线表现出明显的直线特征,可采用修正甲型和丙型水驱规律曲线计算聚驱可采储量、标定可采储量、空白水驱可采储量和聚驱增储结果等;在聚驱中后期阶段,通过计算出的累积产油量,利用历史数据预测转后续水驱的累积注水量,即可计算出整个聚驱过程中的聚用量,并可分析后续水驱阶段的采出程度,从而建立起中后期可采储量的计算模型;在聚驱早、前期阶段,对于还未注聚的区块无法用驱替曲线进行可采储量预测,因此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从影响聚驱效果的主要因素出发,回归了聚驱可采储量的计算模型,根据注聚前设定的注聚方案参数就可以进行可采储量的预测。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可精确计算聚驱油田不同阶段的可采储量,其计算平均误差仅为1.96%。  相似文献   

12.
谷庆杰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25(1):60-62,143,144
从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定义出发,结合无因次注入和无因次采出公式建立存水率与水驱指数随采出程度变化的数学模型,通过绘制萨北油田实际阶段存水率和水驱指数的变化关系曲线,分析萨北开发区不同开发阶段存水率与水驱指数的变化特征.将存水率与水驱指定义结合含水率定义公式,建立在不同注采比条件下存水率与水驱指数随含水率变化的理论图版,评...  相似文献   

13.
改善双河油田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双河油田二类储量油藏聚合物驱研究及应用,总结出以提高井网控制程度和改变液流方向宗旨,优化聚驱井网,注入聚合物前采用整体调剖封堵大孔道,合理选择适应于二类油藏的驱剂,针对不同的非均质储层采用不同聚合物浓度以及适时提出配套工艺措施等技术对策,形成了一套提高二类储量高温聚合物驱效果的作法,对二类储量聚合物驱推广应用有借鉴意义。目前双河油田Ⅲ油组、北块Ⅳ1-3、江河区V上已开展了高温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阶段,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压力梯度及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达西渗流理论及势的叠加原理,推导出正方形反九点井网正常生产时的压力梯度平面分布规 律,并将其应用于正方形反九点井网有效注采系统的形成条件及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的研究中。以实际油 田为例,研究了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可动油范围及水驱储量动用程度随注采压差变化的规律,为正方形反 九点井网调整井的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民屯凹陷古潜山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水窜严重、水驱采收率低等问题,加强了古潜山内幕研究,在对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将常规水驱方法与渗析采油机理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井型组合注水、古潜山分层注水、异步注采等多元化注水技术,在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方面有良好效果。该研究对同类型古潜山油藏的开发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计算水驱储量通常应用童宪章经验公式"7.5B",但在应用中发现应用"7.5B"计算的水驱储量往往偏大,甚至大于原始地质储量,不能应用于特定的油藏。从一维两相渗流出发,对童氏乙型水驱曲线进行了推导,通过水驱曲线计算相对渗透率方法与确定水驱储量计算公式的联立求解,得到确定水驱储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由于相渗资料缺乏而不能反映整体油藏渗流情况造成计算公式中b值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使得计算的水驱储量更为合理。该方法对于海上油田开发指标的评价更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的正确建立,是油气田开发方案及后期调整方案编制的重要依据。在明确油田废弃产量及极限含水率的前提下,采用多种方式论证,优选出能够更真实的反应GX2–2油田开发规律的水驱特征曲线,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结合各阶段实际井网密度,回归出油田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式。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反应采收率随井网调整的变化,符合油田实际规律,对不同类型水驱油藏的研究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鹏 《新疆石油地质》2020,41(2):243-247
3Y4增长曲线是一种预测油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数学模型,但其预测精度较低,预测效果较差。基于油田开发时间与累计产量之间的关系特征,在该模型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测油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改进型增长曲线,其涵盖了多种增长曲线且具有一定的广义性。结合矿场实例应用表明,改进型增长曲线在油田开发指标预测中应用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可用于预测油田产量、可采储量和含水率。改进型增长曲线的提出是对已有水驱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下二门油田北块浅层系H2I3小层为带气顶、油环及边水的特稠油油藏,先后采用边外注水开采、出砂冷采(用螺杆泵)以及蒸汽吞吐开发,取得了一定的开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开发方式及效果进行了预测,认为直接蒸汽驱效果优于继续蒸汽吞吐和间歇蒸汽驱,并对该层转蒸汽驱开发的技术可行性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