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作为新型的、交叉性的学科”环境心理学”已悄然向我们走来。本文对中山大学校园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的空间组织及行为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查,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调查结果,分析了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动特点,结合实例讨论了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环境品质与行为活动以及行为的负效应过程等问题。并进一步从满足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对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空间,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和宜人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公共空间对人的使用价值及人对公共空间环境的感受。通过公共空间内活力要素的运用,发挥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与启示作用,塑造与活动、交往等行为呼应的城市公共空间。该文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环境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结合实例阐述环境行为对公共空间的影响作用,剖析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特征,探讨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构筑城市公共空间,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服务生活品质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7)
广场设计是在分析广场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对环境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设计师要了解广场设计的需求和功能,了解环境知觉的特点,充分将之运用到广场设计中,体现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文章重点分析广场设计中的环境知觉和环境与行为心理特点,分析环境与行为心理的关系,重视普通人的心理需求,从而设计出具有人性化特征的广场。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空间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一蹴而就的建设模式,它是在村民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性表达自发建设形成的。文章通过对仙娘溪村活动人群的行为调研,引入环境行为学的概念,对特定环境下的人群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溯原始乡村公共空间自发性建设的特点,从人群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层面,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内交通空间的安全可达性、公共空间的设施丰富性、服务空间的功能丰富性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5.
张宝成 《山西建筑》2005,31(20):31-32
以人、环境、行为、心理之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拟在居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开发设计中研究探索环境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设计模式语言,指导设计与房产开发,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区居用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环境心理学、学生心理及校园公共空间三者关系出发,针对校园公共空间现状,并结合学校功能分析得出结论:公共空间作为人的外部心理环境,它对学生心理有重要意义,同时提出了创造三类校园公共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园的建设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在校园景观建设中,由于设计或其他原因导致不满足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校园公共景观设施仍然存在。传递着校园文化信息的公共设施是人与环境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因此,校园公共设施的设计应根据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以及人体工程学,提出符合其行为心理需求的校园公共景观设施设计,创造出符合现代高校校园生活需求的公共景观设施,使之与高校整体发展相协调。如今,行为心理学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景观设计当中,在公共景观设施当中更是离不开人类的行为思想活动,尤其是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了设计作品的是否成功,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是要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基础和准则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当前形势下大学校园公共景观设施发展现状,并提出对校园公共景观设施发展方向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居住区环境设计与居住行为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区环境设计与人行为密切相关,其设计应满足人对美的追求,人对私密性公共领域的要求,以及领域感、标识感的建立。居住区儿童和老人对环境的心理需求更为特殊,儿童与老龄人的行为特征需要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朱鹏程  张啸乾 《建筑》2012,(14):65-66
本文以武汉市群光广场地上广场和地下一层为例,研究建筑公共空间的环境行为设计。阐述群光广场在环境行为设计上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以及所暴露出的个人空间难以保障、顾客活动相互干扰、空间节点不够丰富等问题。并提出针对上述问题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崔景 《山西建筑》2009,35(29):49-50,97
通过对部分驻泰高校大学校园环境使用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心理需求分析,探讨了在大学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普通高校校园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通过对居民常见行为、环境设计特点和心理感受三个方面的研究,结合戴维·肯特的场所设计理论,探讨景观设计对于居民室外环境使用频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功能设施与自然元素对居民的使用频率影响较大。同时,结合乔治·凯利的个人构建心理学,探讨居民的现有室外环境使用频率与少年时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得出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石晓玮 《山西建筑》2007,33(30):291-292
通过对城市道路上行人、各种车辆的行为描述和分析,解读了人在城市交通中的行为心理,并对城市交通设计中的环境设计要求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交通规划中,以真正创造宜人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典型漂族老人聚集城市——上海市的社区公园环境特征、漂族老人户外健康行为活动进行调查,从漂族老人健康行为特征出发,揭示出生理健康行为活动、心理健康行为活动、社交健康行为活动3种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类型。基于漂族老人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的环境需求,提出活动空间整体协调性、活动设施完善性、活动空间可达性、活动空间安全性、活动空间舒适性和活动空间景观美观性6种影响户外活动的社区公园环境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量化统计方法,分析检验6种环境特征对漂族老人3种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类型的空间影响程度。其中6种环境特征包含24种环境因子,3种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类型包含9种活动因子。结果表明:漂族老人的生理健康行为活动和心理健康行为活动受活动空间舒适性影响最大,社交健康行为活动受活动空间可达性和活动空间安全性影响最大。通过定量分析影响社区公园漂族老人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的空间环境特征,为社区公园绿地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人在空间中活动行为的深层原因,并以世界和平公园滨海景观改造为例,探讨"以人为本"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滨海景观环境改造设计中所具有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彭博  贾东 《山西建筑》2010,36(32):3-4
通过对北方工业大学毓秀园改造进行调研,分析了其对校园规划诸要素的影响,运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加以分析,从而明确毓秀园改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方法 ,将建筑与树视为相关的有机构成系统 ,提出“树屋共构空间”的概念 .并以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及环境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对树屋共构空间模式进行研究 ,为树屋共构空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释行为心理学在空间环境对人感知的影响和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以鞍山市万水河1.8公里河岸改造项目为例,从环境感知和视线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河岸环境进行改造设计,综合运用环境心理学理念与景观设计学手法,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滨河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许婷 《华中建筑》2012,(8):59-62
城市居住区除了要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外,还要充分考虑住区的主体——人的需要。设计应从人的心理体验出发,创造更为舒适的空间品质,营造出新时代的理想家园。该文以天津市“格调春天”居住区项目为例,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对住区环境设计作出了一定的分析评价,并以此为据,来探讨什么样的住区环境才是真正适合我们需要的环境;指出应用环境行为心理学理论建设美观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及手法。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体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被使用者的价值,才是我们做设计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行为是人们面对环境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变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具有导向作用,对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有着重要影响。文章概述了空间领域中的行为心理特征,明确了建筑空间与行为心理间的关系,并着重就建筑设计中行为心理空间的有效运用作出分析,意在为人性化建筑设计的实现提供借鉴与支持。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镇面临的特色保持与功能更新之矛盾,基于城市建筑学及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框架,探索城镇空间的地域性及适变性。提出以认知地图为脉络,以人的行为心理为核心,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地域适变性协调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从而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信息高速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