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鞍山市总面积9251km^2,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千山区及城区。境内地形、地质构造复杂,蕴藏着丰富的地热水资源,而且埋藏较浅,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选取16个指标,基于熵权TOPSIS法对2018年河南省18个地市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2018年,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较弱,从空间差异看,南部地区属较强承载,西部地区次之,北部和东部地区承载力最弱;水资源承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信阳、驻马店、南阳、郑州、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商丘、漯河、济源、许昌、周口、安阳、开封、鹤壁、新乡、焦作、濮阳;水资源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较大,GDP、产水模数、降水量3个指标对河南省各地市2018年水资源承载力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以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二级分区为研究对象,初选20个评价指标,利用信息敏感性和相关性分析法剔除敏感性较低和相关性较高的7个指标,最终确定13个评价指标。从系统角度将指标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利用熵权法与TOPSIS模型结合的方法计算综合得分,并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4个二级分区的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空间维度上,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空间差异性,龙羊峡以上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高,龙羊峡—兰州分区与兰州—河口镇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次之,龙门—三门峡分区水资源承载力最低;时间维度上,除龙羊峡以上分区外其余3个二级分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有缓慢上升趋势;人均水资源量、产水模数、人均供水量、人口密度、城镇化率及生态环境用水率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用水结构、促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等,以提升及保持黄河流域甘肃段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武威市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角度构建24项评价指标的水资源评价模型体系。利用熵权法、AHP法和CRITIC法综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基于TOPSIS模型和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对武威市水资源承载和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率、水资源产出率、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对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安全水平影响较大;武威市2011—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和严重超载等级,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数处于临界安全和不安全等级,均呈逐渐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为未来武威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南京市为例,根据其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选取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构建了指标评价体系,以对该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利用结构熵权法,将主观赋值法与客观赋值法相结合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可变模糊法对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在2005年处于较弱的水平,在2010,2015年和2020年均处于中等水平,根据其综合评分,可以看出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现出了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昆明市水资源严重匮乏且过度开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定量分析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可以为昆明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方法】从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4个子系统中选定20个评价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矩估计法确定各个指标组合权重。通过建立TOPSIS-RSR模型对昆明市2008—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合理分级、灵敏度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2008—2020年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贴近度从0.413提高到0.679,增长率为64.4%,承载力水平从一般水平提升到较好水平。影响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生态环境用水率、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森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在2009—2011年期间,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受大旱影响有小幅波动的情况。对于其他子系统,除了水资源子系统较脆弱,受气候波动影响较大外,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总体稳步增长。【结论】根据评价结果,昆明市水资源压力依然巨大,可通过...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和模糊贴近度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是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与非对称模糊贴近度分别计算评价各指标权重与承载力等级,并结合庆阳地区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实例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熵值法和非对称模糊贴近度相结合,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的方法可行而有效;生态环境因素、水资源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在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中的影响比重分别为0.4162、0.351、0.2328;同时,庆阳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v4(贴近度为0.0907),表明该地区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十分脆弱,迫切需要进行水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以大连市水资源总量、供水量、需水量、土地面积及人口数普查数据等为基础数据,参照我国水资源分析中的多种指标择取方式,从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方面,构建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大连市2000—2013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并通过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对2020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用水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能够反映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大部分信息,因此作为主因子来进行权重的计算。通过可变模糊评价模型计算,2000—2013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等级为1~2级,说明大连市在这14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较高水平,水资源的供给量基本上满足该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发展需求。为保证水资源的持续供给,须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预测评价结果为2级,表示在未来几年内,大连市已经逐渐实现维持水资源稳定开发的战略目标,大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得到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慧  冯利华  孙丽娜 《人民长江》2010,41(12):95-98
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伴随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指标。根据南京市1998~2008年的9个经济发展相关指标,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从9个指标中选取出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即:固定资产值、居民消费水平;人口;水资源开发利用。以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再结合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对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8~2008年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在下降。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南京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还有一定的承载力空间。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考虑水资源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水资源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四个方面选取16个定量指标作为评价因素,为了降低层次分析法(AHP)的主观性,采用熵权法修正评价指标初始权重,基于理想点法原理计算贴近度,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将该方法运用于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结果表明:从2011-2015年江西省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地域差距比较明显,其中南昌、赣州、宜春和吉安等人口聚集且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差,与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对江西及各地市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河长制"的推行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地评价水资源承载力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玛纳斯河、塔里木河流域为例,根据生态脆弱的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从社会、经济、环境等不同方面选取主要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运用可变模糊集理论,对玛纳斯河流域2000、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了随时间变化趋势,水资源承载力水平随年限的增长逐渐上升;对塔里木河流域内5个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空间变化趋势,水资源承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克州、巴州、和田、喀什、阿克苏;将结果与其他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解决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各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模糊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分析长春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从经济社会、水资源、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选取11项指标,构建能够体现长春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方式确定指标组合权重,通过TOPSIS模型计算长春市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2019年长春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增加生态环境用水,是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恢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岳杨 《东北水利水电》2015,33(1):6-8,71
文章对鞍山市岫岩县5.5 km2的区域内的地下水水源地采用补给法进行水资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运用"稳定流单井出水量计算法"进行允许开采量计算,并与实际供水量比较,考察岫岩县水源地的设计运行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鞍山市水资源供需现状,从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方面分析预估了该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对该市水资源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其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衡量云南省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协调程度,针对云南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构建涵盖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VIKOR法对2004—2018年云南省和2018年云南省各地级市(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8年云南省综合水资源承载力有所增大且具有改善潜力,水资源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增大趋势,经济社会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最稳定且有明显提升空间;2018年云南省红河州、普洱市、丽江市、玉溪市、大理州的综合水资源承载力在各市(州)中位于前5位,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值分别为0.057 5、0.101 9、0.113 3、0.207 6和0.281 5;怒江州、临沧市、昭通市、保山市水资源综合承载力位于后4位,综合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值分别为0.634 5、0.814 4、0.908 1和0.918 2。该研究对云南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系统掌握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特征,文章选择11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TOPSIS模型计算评价指标组合权重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2012~2020年沈阳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波动增大趋势,应采取恢复整体承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选取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为研究区,从社会经济、水资源供给、水资源利用与调控等角度选取2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库区水环境承载力从0.267增至0.394,整体呈上升趋势。②各子系统水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大,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利用系统及水资源调控系统承载力指数整体呈增长趋势,从而提升了库区整体水环境承载力;而水资源供给子系统呈波动变化趋势。③枢纽运行后,库区长沙、株洲、湘潭各段水环境承载力均有所提升,2015年各区段水环境承载力均达到一般水平。④影响库区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运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等。  相似文献   

18.
以营口市为例,从水资源、水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选择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各参评指标权重利用CRITIC法确定,采用VIKOR法计算分析了营口市水资源的利益比率Qi(综合评价值),Qi值越小则水系统承载力越高。结果表明:2010-2019年,营口市水资源利益比率不断减小,从2010年的最初的0.7365逐渐减少至2019年的0.0000,表明营口市水资源承载力呈稳步增强的趋势,该区域仍具有较大的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空间;营口市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条件与产业布局、结构不匹配,当地水资源承载力不足以维持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9.
重庆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重庆2001~2006年的12个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从12个指标中选取出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即,GDP和城市化率;人口;水资源开发利用。以3个主成份的贡献率为权重,构造了综合评价函数,并对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2001~2006年,重庆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在降低,但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还有一定的承载力空间。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春  李雅蓉 《人民长江》2019,50(8):109-114
水资源短缺使得江西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水资源承载力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人均水资源量、生态环境用水率、耗水率、人均GDP、万元GDP用水量、产水模数、供水模数以及水资源开发程度等8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使用2006~2015年的数据,应用熵权法确权、TOPSIS法与障碍度模型综合评价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2006~201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虽然在增加,但是增长速度却变得缓慢;水资源本身因素是制约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最主要因素。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承载潜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