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宜兴陶土     
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素有“陶都”之称。据最近考古查明,早在五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太湖流域宜兴地区普遍烧造各种红陶和灰陶等日用陶器。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制陶经验。近年来,由于外贸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宜兴陶器生产更加蓬勃发  相似文献   

2.
宜兴所出产的紫砂泥具有得天独厚的特性,是制造紫砂器皿最理想的原料.宜兴千年来传承的陶艺,其紫砂文化和特殊成型工艺也是独一无二的。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远古的文明早就在此地生根开花,境内探明有多处古人类生活遗址,出土有大量的红陶、黑陶、灰陶等陶器碎片和陶制的日用器皿。  相似文献   

3.
<正>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继承与发展大会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会议日前在江苏宜兴举行。会上,大同泥石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2017年初,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联合对大同新石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黑陶、红陶、灰陶,也有少量的彩陶。尤其是出土的"磨光黑陶斝"、"磨光黑陶高足豆"、"磨光黑陶折腹盆"都  相似文献   

4.
早在新石器时期,先后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陶器的发展伴随着红陶向灰陶、再到黑陶的窑变发展过程。可以说,灰陶和黑陶的出现,是红陶的窑变结果,堪称最古老的窑变。现今紫砂陶和坭兴陶等继承黑陶的烧成工艺,进一步发展了窑变工艺。通过紫砂陶和坭兴陶的窑变比较,二者都采用了相同的工艺原理,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烧制,从陶质区分,有红陶、彩陶、黑陶、白陶和灰陶.2万年前烧制出世界上最早的粗绳纹红陶.本文就万年前红陶、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跨湖桥和河姆渡时期、半坡人时期、良渚文化时期等陶器及其装饰纹样进行简略梳理.对研究陶瓷历史发展以及装饰纹样研究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钦州坭兴陶器是选用本地特有的陶土经过精选、精炼、制作成型,然后经一千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坭兴陶的生产要经过炼泥、制坯、雕刻、烧制、打磨抛光等工序,主要工艺和方法大致如下。炼泥:生产坭兴陶选用的陶土主要是钦州本地特有的白膏泥和红陶泥,当地人称为东泥(钦州江以东的白膏泥)和西泥(钦州江以西的红陶泥)。制作陶泥时将白膏泥和红陶泥混合,按6:4的比例配制,红陶泥硬为,白膏泥软,经揉磨和球磨,用水簸法精炼后,装帆布袋滤水阴放,成膏泥后,再经过多次揉捏,使泥料压缩粘韧,就成了可以  相似文献   

7.
日照苏家村遗址位于鲁东南沿海地区,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中期一处重要的环濠聚落。该遗址新出土的钱山漾文化细长颈袋足鬶(M45:5)作为目前已知南方系陶鬶布最北的一件,揭示出公元前2300年前后中国南北方的区域文化交流。本文通过对苏家村出土钱山漾文化红陶鬶、其他龙山文化红陶鬶及部分苏家村黑陶的主、微量元素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揭示了苏家村本地生产钱山漾文化红陶鬶的可能性,表明龙山文化早中期的制陶业的发展可能伴随着南方系制陶工匠的迁徙。  相似文献   

8.
日照苏家村遗址位于鲁东南沿海地区,是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中期一处重要的环濠聚落。该遗址新出土的钱山漾文化细长颈袋足(M45:5)作为目前已知南方系陶布最北的一件,揭示出公元前2300年前后中国南北方的区域文化交流。本文通过对苏家村出土钱山漾文化红陶、其他龙山文化红陶及部分苏家村黑陶的主、微量元素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揭示了苏家村本地生产钱山漾文化红陶的可能性,表明龙山文化早中期的制陶业的发展可能伴随着南方系制陶工匠的迁徙。  相似文献   

9.
1998年5月25日,宜兴陶瓷博物馆花团锦簇,彩旗飘扬,在欢快的喜庆鼓乐声中,揭开了'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的序幕,近300名黄皮肤、黑皮肤和白皮肤的中外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相聚一堂,出席隆重的开幕仪式。宜兴陶艺协会会长、宜兴精陶集团总经理王俊华主持了开幕式,宜兴陶瓷公司总经理肖杏林致欢迎词,宜兴市委书记戴解平致辞。他说,举行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是第六届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陶艺家汇集宜兴,交流陶艺精品、探讨宜兴陶艺的起源和发展,对于扩大中外陶艺家的交往,促进世界陶艺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正>红陶建筑装饰艺术是孟加拉湾民族传统文化,记载着孟加拉湾感人的历史,承载着孟加拉湾发展的希望与梦想。本文尝试从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烧制工艺、艺术审美等方面对古代与现代的孟加拉湾红陶建筑装饰艺术的追梦之路进行对比分析。在这条追梦的道路上,红陶建筑装饰艺术不仅是孟加拉湾的,也是全世界的,必将为"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南方青瓷窑系环境,对宜兴青瓷的发展脉络做进一步解析,解析内容囊括宜兴青瓷的起始、发展、成熟、没落以及复兴和展望几个方面来讨论宜兴青瓷的文化意义,以及反思近几年宜兴青瓷在发展中存在的弊端,试图重新认识宜兴青瓷在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潘奕宇 《江苏陶瓷》2021,54(5):83-8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留存于基因中的无形财富,它们可以是悦耳动听的歌谣,可以是活跃在手中的技艺,它们贴近大众生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一共拥有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关陶瓷技艺的一共有10项,分别是:国家级的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宜兴均陶制作技艺,江苏省级的宜兴青瓷制作技艺、宜兴彩陶装饰技艺、宜兴龙窑烧制技艺和宜兴陶传统仓储技艺,宜兴市级的宜兴紫砂矿料练制和运用技艺、宜兴陶柴烧技艺、传统锔瓷技艺、陶胎髹漆技艺.  相似文献   

13.
5月30日到6月10日,“2001年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展览会”将在陶都宜兴举办。这次国际陶艺研讨会由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委会和美国中华陶艺学会承办。届时,海内外知名的陶艺家将汇聚宜兴,交流陶艺学术动态,展示当今陶艺水准,共同推进宜兴陶瓷与世界接轨。会议期间,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国家的陶艺家将与宜兴的大师们一起交流东西方陶瓷的发展历史,以及宜兴陶艺对西方的影响等学术问题,并进行现场操作表现。宜兴将举办国际陶艺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吴培林 《江苏陶瓷》2006,39(3):33-35
宜兴紫砂是民族文化的奇葩,这一特殊的工艺美术产品,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紫砂热”。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文化热宜兴紫砂是国之瑰宝。紫砂泥料为宜兴独有,紫砂工艺也为宜兴独创。宜兴紫砂原来是依赖中国的茶文化发展起  相似文献   

15.
正0前言天降紫泥于蜀山,也许上天对宜兴特别偏爱,就将仅有的五色土赐给了这块宝地。宜兴陶瓷的起源与发展,仰仗着宜兴丰富的陶土资源。同样,宜兴紫砂器的起源与发展也以紫砂泥为依托。且宜兴地区有逾7 000年制陶史,制陶有传统,工艺成熟,为宜兴紫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考古学家证明,紫砂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被宜兴先民夹杂在"夹  相似文献   

16.
陶都宜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宜兴现代彩陶装饰,是在古代彩陶文化的影响下,在宜兴传统釉陶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特别是在装饰风格上,形成了既粗犷大方,秀雅古朴,又明快新颖、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为宜兴陶器装饰创出了一条新路。一、现代彩陶装饰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宜兴是中外闻名的陶都,"据考古普查证明,这里烧造陶器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陶都的先民们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创造了陶器。商周时期,已有精美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韩其楼《中国紫砂壶全书》)宜兴在两晋时曾大量烧造青瓷器,在周处墓中曾发掘到一件香熏,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它的彩色照片曾刊登在吴仁敬、辛安潮所著的《中国陶瓷史》上,说明宜兴的制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宜兴紫砂陶是在宜兴陶器的制作过程中逐步被发现和认识的,其造型也与宜兴陶器的造型有密切  相似文献   

18.
宜兴紫砂陶器,宜兴钧陶,宜兴精陶,宜兴青瓷,宜兴彩陶并称为宜兴五朵金花。宜兴均陶原料采用当地蕴藏量丰富的甲泥、嫩泥和白泥等陶土配制品;在成型技法上采用泥条盘筑成型或者泥片镶接成型,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干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制作体系和工艺流程,从而使坯体致密、避免渗漏、质量稳定、形制美观。,紫砂陶以紫砂泥为原料制成,以紫砂壶为大宗,也有日用陶器和紫砂艺术陈列品。紫砂茶壶分为全手工和半手工,全手工制作,采用传统的创作技能——拍身筒和镶身筒。  相似文献   

19.
在宜兴的陶瓷艺术之中,有着"五朵金花"的称谓,青瓷便是其中的一朵金花。宜兴青瓷诞生于商周时期,在西晋时期得以兴盛,但是在唐五代之后,青瓷便在南宋时期衰弱了,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宜兴青瓷才得以再次发展起来,在宜兴陶都的大地上散发着耀眼的姿色,于是当代的青瓷艺人便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不断地将新时代的文化元素进行吸收和汲取,从而使得宜兴青瓷艺术的生命得以能够持续地延续和发展下去。本文便主要以宜兴青瓷"和谐平安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装饰特征以及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20.
谈文华 《江苏陶瓷》2010,43(2):44-45
宜兴紫砂陶自宋代初始.明清成熟发展,至今仍长盛不衰。尤其宜兴紫砂壶自明代以来,以其风格独特、形制多样、功能优异的优势而独领风骚、享誉全球。尽管宜兴紫砂壶的器型千姿百态,争相斗艳,其形态归纳起来,不外乎有光货、花货和筋纹器三大类。宜兴紫砂光货素以简约大气、朴实无华的高雅风格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在宜兴紫砂工艺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