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曲104块大斜度井钻井技术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临盘地区曲104块20多口大斜度井钻井施工情况。总结分析了曲104块大斜度井直井段、造斜段、稳斜段井眼轨迹控制技术要点以及井下安全钻井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28井是河南油田在张店地区首次部署的大斜度定向井,斜深3034m.垂深2491m,水平位移926m,最大井斜角74.9°,对钻井中靶精度要求高,钻井施工难度大.介绍了该井的地质、工程设计以及钻井过程中的井眼轨迹控制、井眼清洁和井下安全技术措施等内容,为该地区同类型井的钻井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位移井技术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介绍国内外大位移井的基础上,指出大位移井的突出特点是?311mm(12?in)井眼处于大斜度长裸眼稳斜段,这就决定了扭矩/摩阻是钻大位移井的核心问题。文中重点介绍了大位移井井眼轨道优化设计、扭矩/摩阻和井眼轨道控制工具等三项钻大位移井的关键技术。认为我国已有钻2600m以上水平位移井的能力,应借鉴国外把水平位移4000m的井作为六位移井起步的经验,但应对设备能力进行评估和适当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大斜度井溢漏同存的尾管固井存在相当大的安全与质量风险,相关压力控制不好,就容易引起井漏或井喷以及先漏后喷的安全隐患.大斜度井段的存在对井眼准备、套管窜结构及水泥浆性能等提出较高要求.通畅的井眼和优化的管窜是大斜度井套管下到位的关键,水泥浆批混、三参数仪表地面工艺是保证井内流体压力参数准确的重要措施.溢、漏同存井固井应以压稳为前提,大斜度井段加剧了溢漏的程度,固井压力参数的计算应以垂深考虑.准确判断漏层位置,分析其与气层之间关联,是溢漏同存井固井中提高固井质量的重要措施.文章介绍了目前川渝地区大斜度溢漏同存井尾管固井主要技术工艺和现场实例.  相似文献   

5.
张28井是河南油田第一口大斜度、多靶心定向井。设计井深2961m,三开钻头216mm井眼,完钻井深3034m,最大井斜74·9°,140mm油层套管下深3004m,水泥返高1973m。由于固井难度大,如果采用常规固井方法,固井质量很难保证。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包括井眼准备,扶正器的选型和加量,所用的冲洗液,隔离液及水泥浆。保证了套管的顺利下入,固井质量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大斜度井测井资料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大斜度井测井资料处理中,用线性插值法把钻井点测的井斜数据转换成连续测井曲线,对大斜度井进行斜深校正,得到实际垂直深度(TVD)测井曲线;用最小曲率半径法计算井眼轨迹数据(如ZD、XE、YN、HOFF、HOAZ),绘制出大斜度井的井眼轨迹图。用这些方法编制的测井资料处理软件,绘出的图表和图形直观、清晰,精确度高,能完全满足油田地质分析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大斜度井测井资料处理中,用线性插值法把钻井点测的井斜数据转换成连续测井曲线,对大斜度井进行斜深校正,得到实际垂直深度(TVD)测井曲线;用最小曲率半径法计算井眼轨迹数据(如ZD、XE、YN、HOFF、HOAZ),绘制出大斜度井的井眼轨迹图。用这些方法编制的测井资料处理软件,绘出的图表和图形直观、清晰,精确度高,能完全满足油田地质分析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由于塔河油田开发需要,要求对三叠系水平井的水平井段进行封固。水平井下套管摩阻大,大斜度井段易形成岩屑床,加之要求D177.8mm套管下至A点附近和井眼轨迹复杂,将尾管下到位的难度大;水平井段蹩压坐桂、碰压困难。大斜度井段井径不规则,套管在水平井段和大斜度井段的居中度低,顶替效率差;水泥浆在水平井段,自由水极易聚集在井壁上侧形成连续的水槽或水带或低边水泥颗粒的沉降窜槽,不能有效封固;钻井液中混油的比例高,影响水泥浆的胶结质量。通过TK122H井的复合尾管封固水平井段的固井施工术难点分析,从井眼准备、管串结构、固井液设计等方面提出该井复合尾管固井技术措施。现场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复合尾管水平井段封固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张店油田 7口大斜度井的现场施工情况 ,总结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井身剖面 ,详细探讨了大斜度井施工中的井眼轨迹控制、钻压传递、井眼净化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单井产能,实现高效开发,阿姆河右岸 B区块采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钻井。但该区块地质条件复杂,储层压力高、气藏埋藏深、盖层盐膏层厚,存在次生气藏和高压盐水层,大斜度井和水平井的钻井难度大,对钻井液性能和井眼轨迹控制均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针对巨厚盐膏层大斜度井定向井段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施工风险。文章构建了目标区块钻井的岩盐蠕变模型,计算出了安全钻进时间和钻井液密度,优化了钻井液性能及体系,同时,综合考虑目标气藏埋深、盐膏层稳定性和造斜工具能力,优化了盐膏层大斜度井水平段段长、井眼轨迹和井身结构,确定了盐膏层中上盐层造斜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大港油田为了完善先导注采试验井网,在埕海一号人工岛井场设计与施工了张海34—17井。针对大位移井的摩阻和扭矩、大斜度大位移井井眼净化、相邻井的直井段井眼间距小、磁干扰、造斜段地层软、井眼轨迹控制中的钻压传递、套管下入等问题,以实际作业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张海34—17井顺利完钻的成功做法及相关关键技术。技术实用性强,为今后该类井在实际生产中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体现了水平井提高油田开发效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钻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油气田开采进入后期,大斜度井、水平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在提高了采收率的同时,也造成了修井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复杂情况。由于井眼轨迹的特殊性,致使在大斜度段、水平段的落物、工具处于套管的低部位,相对于直井来说,打捞工艺困难很大,是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大斜度井、水平井井身结构特点分析和施工技术难度分析,简单介绍了打捞工具及管柱结构的优化选择,结合现有的打捞技术,对大斜度井、水平井打捞工艺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张店油田7口大斜度井的现场施工情况,总结出了适合该地区的,井身剖面,详细探讨了大斜度井施工中的井眼轨迹控制、钻压传递、井眼净化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NP13-1706井是一口大斜度井,同时也是目前陆地最大位移的五开采气开发井,该井完钻井深6 167m,水平位移4 723.16 m,最大井斜86.33°。其中二开稳斜段长达2 620m,井斜56.79°。该井面临井壁稳定、井眼净化、润滑防卡、防漏堵漏等几大难题。利用配套钻井液技术手段,在该井钻井过程中顺利解决了大斜度、超大位移条件下的有效携砂、破坏岩屑床、润滑防卡、降低扭矩、降低摩阻、提高钻井液的封堵性等技术难题,安全高效地完成了该井的钻井施工作业。  相似文献   

15.
大斜度井、水平井机采方式选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井下举升泵能否通过造斜段。大斜度井可供选择的下泵位置有在垂直段安装,在造斜段安装、在稳斜段安装、在分支鼠洞井眼安装。给出了大斜度井、水平井举升泵通过性评判准则及计算方法,以电动潜油离心泵为例进行了不同狗腿度下通过性的计算。现场实践表明,该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联X44井位于江苏省级湿地保护区渌洋湖东缘,为了实现地质双靶中标的要求和保护风景区的环境,井眼轨道设计为两次定向、方位先北后南,属于"帐钩型"剖面,该剖面存在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摩阻与扭矩大、井眼清洁困难等难点。为此,采用具有良好润滑性的复合有机盐钻井液,降低了井下摩阻,有效地克服了帐钩型井眼轨迹造成的摩阻、扭矩控制难题,很好地预防了大斜度稳斜段的粘卡问题。实践结果表明,帐钩型井钻井设计与优化既能满足安全钻井要求,又能有效降低投资费用。  相似文献   

17.
一种用于大斜度大位移井岩屑床清洁的新装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斜度大位移井岩屑易在井眼井斜段中沉积,形成岩屑床,导致蹩泵、蹩钻或卡钻,甚至造成井下事故。在分析岩屑床的形成及危害的基础上,对岩屑床的清除办法进行了探讨,并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岩屑床清洁装置。该装置能有效地解决大斜度大位移井岩屑床的清洁问题,提高钻井效率,优化钻井工程设计,为实现安全快速钻进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弱降斜钻具组合在大斜度井眼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更好地在大斜度井眼中选择和使用钻具组合,提高大斜度井段钻井速度及井眼轨迹控制效率,应用纵横弯曲连续梁方法,分析了降斜钻具组合在大斜度井眼中的力学特性及井眼轨迹控制效果。理论研究及现场实践都表明,常用的弱降斜钻具组合在大斜度井眼中可能出现强降斜效果,在井眼轨迹控制过程中值得注意;缩短第一稳定器与钻头之间钻铤的长度或适当提高钻压等,能够减弱其降斜效果,提高轨迹控制效率。  相似文献   

19.
大斜度井举升泵下入通过性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斜度井、水平井机采方式选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井下举升泵能否通过造斜段。大斜度井可供选择的下泵位置有在垂直段安装,在造斜段安装、在稳斜段安装、在分支鼠洞井眼安装,给出了大斜度井、痧平井举升泵通过性评判准则及计算方法,以电动潜油离心泵为例进行了不同狗腿度下通过性的计算,现场实践表明,该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介绍GX6511钻井井眼轨道设计的基础上,对该井钻井施工中直井段轨迹控制、增斜段轨迹控制、稳斜段和井斜段轨迹控制进行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