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稳定低液限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CBR值、水稳定性以及抗干湿循环等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固化材料掺量的增加,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稳定土的最佳含水率增大、最大干密度减小。与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相比,低掺量(3%)下,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稳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与之相当;但较高掺量(4%~6%)下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稳定土可获得更高的CBR值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且相同掺量和龄期下,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稳定低液限黏土的水稳定性和抗干湿循环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掺0.01%~0.05%废糖蜜对大掺量混合材复合水泥颗粒级配、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的影响规律,并与传统三乙醇胺类助磨剂相对比。结果表明:掺0.02%~0.03%废糖蜜对粉煤灰-矿渣复合水泥具有明显的助磨效果,使水泥早期和后期强度均明显提高,且其作用效果优于传统三乙醇胺类助磨剂。糖蜜掺量超过0.03%时,会对复合水泥产生明显的缓凝作用而导致复合水泥强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运用激光粒度分析仪、XRD、SEM等试验方法以确定试验所用废瓷粉的粒径分布、主要成分及微观形貌。通过研究废瓷粉掺量对水泥净浆化学结合水量及水化产物的影响,揭示废瓷粉-水泥净浆的水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废瓷粉能促进水泥的水化,对水泥水化产物的种类无明显影响,但对水化产物的数量却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工业固废利用率低的问题,以固废粉煤灰、水泥、石英砂和石英粉为原材料,H2 O2溶液为发泡剂,采用化学发泡的方法制备一种新型固废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研究水胶比、粉煤灰掺量、集料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粉煤灰掺量和集料掺量的增加,新型固废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7 d,14 d和28 d抗压强度呈现...  相似文献   

5.
《砖瓦》2015,(9)
研究了废砂浆粉基本性能及作为水泥混合材对水泥胶砂主要性能的影响,包括粉磨性能、标准稠度需水量、流动性和强度。结果表明,掺入废砂浆粉的混合水泥胶砂流动度有所下降,标准稠度需水量增加。而且废砂浆粉的细度和掺量都会影响强度,混合水泥折压比有所增长,材料延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试剂模拟含铬固废,掺入水泥生料煅烧成熟料,研究铬掺量、铬价态及生料成分对熟料浸出毒性、抗压强度、水化活性、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rO3掺量增加,熟料水化物的Cr(Ⅵ)浸出浓度增大,而随养护龄期延长,各试样的浸出浓度又有所减小。CrO3掺量低于2%时基本不影响水泥硬化体的抗压强度,掺量超过2%时试件强度骤降。若含铬固废中同时存在碱金属离子,熟料的Cr(Ⅵ)浸出浓度会略有增大,但矿物组成、水化活性等基本不受影响;不论工业固废中含有Cr(Ⅵ)或Cr(Ⅲ),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效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针对不同固废材料的特点,结合山西地区固废资源的现状,采用四因素三水平对高掺量低熟料复合硅酸盐水泥性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指出优化组合出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对固废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磷酸镁水泥因为其优良的性能而广泛应用在快速修补、危废处理等工程中。以硼砂为缓凝剂,从力学性能、耐水性、水化放热等角度研究了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磷酸镁水泥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随着硼砂掺量的增加,磷酸镁水泥的早期强度先提高后降低,硼砂的最佳掺量为6%;随着垃圾焚烧飞灰掺量的增加,磷酸镁水泥早期强度降低;延长掺垃圾焚烧飞灰磷酸镁水泥在空气中的预养护时间,可以提高磷酸镁水泥的耐水性;随着垃圾焚烧飞灰掺量的增加,磷酸镁水泥水化速率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主要对用改性电石渣作水泥调凝剂与天然石膏作水泥调凝剂制高掺量混合材复合水泥诸多方面的性能进行比较。电石渣作为一种待开发的工业废渣,其主要成分是Ca(OH)2,经用工业废硫酸酸化后,得到一种含有三氧化硫的电石渣,从而代替天然石膏作为水泥渊凝剂。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混合材的优势互补原理,当混合材的掺量分别为50%、45%、40%、35%时,复合水泥的ISO强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分析了废陶瓷再生砂替代比例、水灰比和可再分散乳胶粉掺量等因素变化情况对水泥基自流平砂浆性能影响的规律,并确定了利用废陶瓷再生砂研制水泥基自流平砂浆性能较优的配比,为废陶瓷在自流平砂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废砖粉为主要原材料,普通硅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配以废泡沫塑料以及各种外加剂,经发泡剂发泡,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养护,制备新型轻质墙体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水泥、脱硫石膏、废泡沫塑料掺量和固液比对材料密度、吸水率、强度的影响,得出最优配比为水泥15%,脱硫石膏20%,废泡沫塑科9 g,固液比2.5.  相似文献   

12.
工业废石膏与水泥配合加固软土地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新  胡同安 《建筑技术》2001,32(3):161-163
利用工业废石膏与水泥配合加固软土地基,与单用水泥加固相比,加固土强度可成倍提高。废石膏的最佳掺量一般为水泥用量的20% 左右。用废石膏-水泥加固时,其水化物中仅有水化硅酸钙将松散的土粒胶 结成整体,而且还产生大量钙矾石,其晶体膨胀填充孔隙,使加固土强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建筑垃圾再生微粉用作掺合料的可行性,制备了三种细度的废砖、废混凝土再生微粉,测试其物化性质,并研究不同组成、细度、掺量的再生微粉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组成对水泥胶砂性能影响不大,细度和掺量有较大影响;Ⅱ级再生微粉工作性较好、强度较高;掺量在20%以内对胶砂流动性的降低并不明显,且抗压、抗折强度比分别在85%、75%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人造岗石产业废粉内掺等质量取代水泥(0%、5%、10%、15%、20%、25%)为参数,试验研究该掺量对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基于此,建立了掺量与抗折强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不同掺量人造岗石产业废粉混凝土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比值。研究表明:随着废粉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抗折强度先增大后减少,废粉掺量为5%时,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5. 87MPa,比掺量为0%的混凝土提高了9%;拟合了抗折强度与废粉掺量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0. 97拟合精度较高;不同人造岗石产业掺量废粉混凝土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比值约为0. 2,得到了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来,日本东京科学大学、第一水泥株式会社与东京工业大学共同对掺废瓶玻璃粉的波特兰水泥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认为玻璃粉具有火山灰质活性,用作水泥混合材和提供与水泥湿热反应的一种二氧化硅源是最佳利用途径。 在研究中,将废瓶玻璃经球磨机粉磨至4240~5950cm~2/g细度。所用玻璃粉与水泥的  相似文献   

16.
《砖瓦》2017,(12)
研究了用废弃黏土砖制作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废砖的粉磨能耗仅为水泥熟料的5%;细粉磨比粗粉磨更能激发废砖粉的活性;废砖粉替代水泥的掺量在30%以内时,能够提高砂浆的抗折强度。  相似文献   

17.
固体废弃物(固废)是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对土壤、水资源、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然而,目前技术水平低下,综合利用意识低导致了固废循环利用率较低等问题。研究了钢渣、粉煤灰、赤泥等固体废弃物作为掺合料在水泥熟料中的应用,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掺加固废后的水泥性能,为固废资源化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魏鹏  曾亮 《江西建材》2023,(12):44-46
试验采用矿渣、钢渣、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与碱性激发剂,经混合粉磨后制成32.5级全固废低碳水泥,可大量利用工业固废,减少传统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实现水泥行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碱性激发剂是制备低碳水泥的关键材料,文中分析了水泥熟料、Na2CO3、熟石灰、NaOH四种不同碱性激发剂对全固废低碳水泥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弱碱的Na2CO3对低碳水泥的强度提升较小,其他三种碱性激发剂对低碳水泥28 d强度提升明显,但对3 d强度提升作用为:NaOH>水泥熟料>熟石灰。上述三种激发剂选择适宜的掺量,均可制备符合标准的32.5级全固废低碳水泥。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废混凝土再生骨料部分替代天然石英砂制备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材料过程中,利用消泡剂控制水泥砂浆的含气量和流动度。对比了废混凝土再生骨料部分替代天然石英砂,不同替代掺量下,掺加消泡剂对再生GRC材料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冲击强度的变化影响。试验结果如下:废混凝土替代天然石英砂替代掺量为30%时,掺加0.2%的消泡剂,可使再生GRC的抗压、抗弯和抗冲击强度值得到显著提高,分别达到54.1MPa、21.7 MPa和31.3KJ/m~2。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水泥胶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废玻璃粉粒径与掺量对水泥胶砂试件的28d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折压比的影响。采用的玻璃粉粒径分别为20目、100目、200目、500目和2000目,体积掺量为5%、10%、15%、20%。试验结果表明:掺入20目和100目玻璃粉的水泥胶砂试件强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目玻璃粉对水泥胶砂强度影响不大,而掺入500目和2000目玻璃粉可以提高水泥胶砂的强度,500目玻璃粉水泥胶砂强度性能最优。掺入20目、200目和500目废玻璃粉可以不同程度提高水泥胶砂试件的折压比,改善水泥胶砂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