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尿素为燃料,采用溶液燃烧法合成出M2P2O7:Eu3+(M=Ba,Sr,Ca)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激活剂Eu3+对3种荧光粉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样品分别为纯相的六方晶系Ba2P2O7、正交晶系Sr2P2O7和四方晶系Ca2P2O7。光谱分析表明,M2P2O7:Eu3+(M=Ba,Sr,Ca)的激发峰位置和发射峰位置均基本相同。M1.95P2O7:0.05Eu3+(M=Ba,Ca)发射红光,其对应于5D0→7F2电偶极跃迁的612nm发射峰强度高于对应于5D0→7F1磁偶极跃迁的588nm和593nm发射峰,说明Eu3+在M2P2O7(M=Ba,Ca)基质中处于非对称格位;而Sr1.95P2O7:0.05Eu3+发射橙红光,Eu3+在Sr2P2O7基质中处于对称格位。在394nm激发下,M1.95P2O7:0.05Eu3+(M=Ba,Sr,Ca)的色度坐标分别为(0.35,0.21)、(0.24,0.15)、(0.35,0.21)。这3种荧光粉均能被394 nm紫外光和464 nm蓝光有效激发,发射红光或橙红光。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温固相法,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Eu~(3+)掺杂量,制备Ba Al_2O_4:Eu直接白色荧光粉。以电荷补偿模型为基础讨论了自还原机理。当合成温度为1 200℃、Eu~(3+)掺杂量为12%(摩尔分数)时,荧光粉颜色趋近于白光,色坐标位于(0.36,0.38)。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发射和激发光谱以及漫反射光谱,研究了Ba Al_2O_4:Eu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荧光粉中存在2个发光中心,分别与Ba的2种格位相对应。Eu2+和Eu~(3+)共存于基质中,说明Eu~(3+)在空气中发生自还原反应。主峰位于500 nm处的发射宽谱符合Eu2+的4f 65d–4f 7跃迁,596、619、655以及709 nm处的发射峰分别对应Eu~(3+)的4f–4f中5d0–7fJ(J=1,2,3,4)特征发射跃迁,发射峰以619 nm处的5d0–7f2电偶极跃迁为主。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e3+,Eu2+,Sm3+离子分别单激活和三种稀土离子共激活的Ca6Sr4(Si2O7)3Cl2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荧光光谱和CIE色坐标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荧光粉Ca5.91Sr3.96(Si2O7)3Cl2:0.02Ce3+,0.04Eu2+,0.04Sm3+在365 nm激发下能发射高强度白光,其色坐标为x=0.2183,y=0.2187,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白光LED灯用荧光粉。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温同相法合成一系列碱土硅酸盐Ba0.905Ca0.845Mg0.25SiO4:xEu2+,yMn2+(x、y为摩尔比)荧光粉.探讨烧结温度、时间、助熔剂BaCl2和Eu22+及Mn2+掺量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重一差热分析确定荧光粉的合成温度,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表征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和...  相似文献   

5.
采用燃烧法合成了一种近紫外激发的Ca3((P,V)O4)2:Eu3+发光材料,用X射线衍射谱、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荧光粉基质Ca3((P,V)O4)2具有畸变的Ca3(VO4)2的结构,VO34-取代了部分的PO34-,但Ca2+的半径与Eu3+接近,因此Eu3+容易进入晶格,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性能。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荧光粉可被376 nm紫外光激发,主发射峰值位于620 nm(Eu3+离子的5D0→7F2跃迁)的红光,同时详细研究了Eu3+离子掺杂浓度、引发温度及尿素用量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Sr_(0.97)Eu_(0.03)Si_2O_2N_2和Sr_(0.37)Ba_(0.60)Eu_(0.03)Si_2O_2N_2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及转换后LED器件的性能等研究了荧光粉的结构、发光性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稀土Eu2+掺杂的Sr Si2O2N2荧光粉中,当部分Sr2+被Ba2+取代后,形成三斜晶系的Sr_(0.37)Ba_(0.60)Eu_(0.03)Si_2O_2N_2荧光粉,激发和发射光谱红移,在近紫外-蓝光区具有更高的激发效率。将2种荧光粉与Ga(N)In芯片封装,Sr0.37Ba0.60Eu0.03Si2O2N2荧光粉转换的白光LED器件,在光效、显色指数和光效维持特性方面均高于Sr_(0.97)Eu_(0.03)Si_2O_2N_2转换的LED器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液相沉积法合成白光LED用的Gd2(MoO4)3:Eu3+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以及扫描电镜进行系列表征,系统研究掺杂离子浓度、退火温度等条件对Gd2(MoO4)3: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pH=7,退火温度为1100℃,Gd:Eu摩尔比例为1.8:0.2时,所合成的荧光粉为正交晶系的类白钨矿结构Gd2(MoO4)3化合物(20-0408),荧光粉在395 nm左右有高的激发效率,发射主峰位置位于615 nm是近紫外LED中一种比较有应用价值的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8.
林莹  朱庆斌  高绍康 《广州化工》2010,38(5):108-110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合成CaO-MgO-S iO2:Eu3+荧光粉,在近紫外393nm激发下发射出Eu3+的特征红色光谱,并研究了该方法中各种工艺条件(如:pH值,Eu3+的掺杂量等)对其影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荧光光谱等分析其发光特性,表明Eu3+离子在CaO-MgO-S iO2:Eu3+基质中处于较低的对称格位,发射来源于5D0→7F2613nm为主的红光。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Y2O3:Eu3+荧光粉,并对所制得的样品进行了XRD、SEM以及荧光光谱等表征。荧光测试结果表明,Eu3+掺杂浓度为5%时制备的Y2O3:Eu3+荧光粉荧光强度最好。其最大发射峰位于612 nm,对应于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最大激发波长为240 nm对应于从O2-的2p轨道到Eu3+的4f轨道的电荷转移跃迁。通过对比,发现采用水热法制备的荧光粉要比固相法发光性能更强。  相似文献   

10.
采用溶液燃烧法在600℃合成等离子体平板显示器(plasma displaypanel,PDP)用蓝色荧光粉SrMgAl10O17:Eu2+。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表征样品的晶体结构、颗粒形貌和发光性能。研究燃料CO(NH2)2的质量、激活剂离子(Eu2+)的摩尔掺量和助熔剂H3BO3的质量掺量对产物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NH2)2加入量为理论值的2倍时,样品发射峰的强度达到最高值,在327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主峰单一(λem=470nm),为一宽带连续谱,是典型Eu2+的4f65d→4f7的特征发射;激活剂离子Eu2+的淬灭浓度为7%,浓度淬灭机制为电子双极–双极作用交互方式;加入适量H3BO3可以提高样品的光谱发射强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Eu3+掺杂的BaAl2Si2O8荧光粉并研究其发光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该发光材料的结构特征.光致发光谱表明:在近紫外光激发下该荧光粉可以发出较好的红光,峰值位于615nm处;Eu3+的最佳掺杂量为0.08mol.分析了BaAl2Si2O8∶0.08Eu3+材料的发射强度随电荷补偿剂Li+,Na+...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新型CaeLasSi6O26:Eu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荧光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Ca2LasSi6O26:Eu属于六角晶系,可被近紫外光(394 nm)和蓝光(464 nm)有效激发,发射峰值位于614 nm(对应于Eu3+的5D0→7F2跃迁),激发波长与目前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以H3BO3作助熔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2Zn Si O4:Eu3+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分析对样品的结构及发光特性进行了表征,探讨了H3BO3助熔剂添加量和掺Eu3+量对Na2Zn Si O4:Eu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属于单斜晶系,样品的激发光谱主要由一系列线状谱峰组成,激发主峰为465 nm,归属于Eu3+的7F0→5D2特征跃迁。在波长为465 nm蓝光激发下发射红光,发射峰分别为578、591、613、653和701 nm,对应于Eu3+的5D0→7FJ(J=0,1,2,3,4)跃迁,发射主峰位于613 nm(5D0→7F2)处。当Eu3+和H3BO3的摩尔掺杂量分别为5%和0.8%时,样品的荧光发光强度最大。Na2Zn Si O4:Eu3+有望成为蓝光激发的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用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4.
用非均相沉淀法首次合成了名义化学式为Ba2.88MgSi2O8:0.02Eu2+,0.1Mn2+的Eu2+、Mn2+共掺杂Ba3MgSi2O8荧光粉.用XRD、SEM和荧光光谱进行表征,并与相同条件下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的荧光粉作对比.研究沉淀反应温度、金属离子浓度对非均相沉淀法制备荧光粉相纯度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高温固相法,非均相沉淀法可在更低的温度下合成相纯度高的荧光粉,且粉末颗粒呈近球状,粒径均匀,粉末基本无团聚;沉淀反应温度为40℃,在此温度下,金属离子溶液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h,并在室温下陈化24h,金属离子浓度为0.30mol/L左右时为最宜.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适合于近紫外激发的Li2ZnSiO4∶Eu3+红色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及发光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合成样品为四方晶相Li2ZnSiO4晶体。样品的激发光谱由O2--→Eu3+电荷迁移带和Eu3+的离子特征激发峰组成。在波长为395nm的紫外激发下样品发射红光,发射主峰位于613nm,对应于Eu3+离子的5 D0→7 F2跃迁。随着Eu3+掺杂量的增加,其发光强度先增加后减小,Eu3+的最佳摩尔掺量为3.5%。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乳液法合成了Y_2SiO_5∶Eu~(3+)系列荧光粉。利用XRD、扫描电镜(SEM)、光电子能谱(EDS)、荧光光谱、色坐标等研究了所制备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光电子能谱数据验证了合成样品的离子掺杂量。荧光光谱测试表明,Y_2SiO_5∶Eu~(3+)监测光谱呈现200nm~300nm的宽带吸收峰和Eu3+的系列吸收峰。在253nm紫外光激发下,Y_2SiO_5∶Eu~(3+)材料的发射光谱为一个多峰谱,主峰分别为5D0→7F1(591nm)、5D0→7F2(616nm)的发光峰。当Eu3+掺杂物质的量大于24%时,出现了浓度猝灭现象。通过色坐标图可知,当Eu3+掺杂量为24%时,荧光粉的色坐标(0.503,0.366)与标准的红光色坐标接近,表明Y_2SiO_5∶Eu~(3+)是很好的近紫外光激发下的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具有磷灰石结构的La9.33(Si O4)6O2:Eu3+红色荧光粉。该荧光粉的性质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荧光光谱来表征。La9.33(Si O4)6O2:Eu3+的激发光谱主要由以285 nm为中心的宽谱峰以及一系列由Eu3+离子f-f跃迁的锐线峰组成,在近紫外区有一个最强的激发峰在393 nm。在393 nm激发下,可以观察到La9.33(Si O4)6O2:Eu3+在612 nm处产生强烈的红光。发光特性表明,La9.33(Si O4)6O2:Eu3+荧光粉可能成为潜在近紫外芯片用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8.
茹晶晶  谢鸿芳  陈峰  郭飞云 《硅酸盐学报》2012,(3):464-465,466,467,468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红色荧光粉Li2Y4–xEux(MoO4)7。合成样品的最佳烧结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50℃和4h。X射线衍射显示样品为纯相Li2Y4(MoO4)7四方晶系晶体结构。光致发光光谱表明,该样品能够被395nm的近紫外光和465nm的可见光有效激发,主发射峰位于615nm附近,对应于Eu3+的5D0→7F2跃迁,显色性能好,可作为白光发光二极管用红色荧光粉;且Eu3+的掺杂量x为2.8时,样品Li2Y1.2Eu2.8(MoO4)7的相对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顾婉娜  刘连利  王莉丽  崔岩 《当代化工》2013,(2):161-162,171
以Gd2O3、Eu2O3、Na2WO4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aGd(WO4)2:Eu3+荧光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分子荧光对粉体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不同Eu3+掺杂浓度对NaGd(WO4)2:Eu3+粉体的相组成、微观表面形貌和荧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为NaGd(WO4)2晶体,微观表面形貌为八面体,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在Eu3+掺杂浓度为10%时,样品的荧光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用溶胶凝胶法在较低温度下制备了YVO4:Eu3+,Bi3+荧光粉,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研究了合成产物的结构、表面形貌,分析了在Eu3+含量一定的情况下掺杂Bi3+的浓度的变化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合成的YVO4:Eu3+,Bi3荧光粉为单相结构、粒径在1 μm左右、无团聚现象;Bi3+对Eu3+离子有敏化作用,在一定浓度下使荧光粉的发射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