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实现GIS故障精准辨识切除及自动恢复供电,提出一种母线保护新原理。基于母线大范围、小范围及各支路间隔复式比率差动原理,精准辨识隔离GIS设备故障点,线路侧CT与断路器之间故障时,仅跳开故障间隔断路器实现故障隔离;断路器与母线侧CT间故障时,自动/手动拉开单间隔刀闸隔离故障,母线上运行的所有非故障健全元件保持继续运行;母联断路器与I(II)母线侧CT之间故障时,跳开母联断路器及I(II)母线,II(I)母线正常运行;发生无法隔离的母线故障时,由母线保护正确动作跳开所有联接元件。该原理有效解决了GIS设备单间隔、母联死区故障时母线保护无选择性动作从而扩大停电范围的难题,配合母线自动重合闸,可实现最小范围快速切除故障和自动重合以快速恢复供电。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案例验证了新原理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一起线路故障跳闸引起GIS母线故障跳闸的实例,提出了GIS母线故障的处理方法和改进措施。同时调度员的素质在事故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对调度员的培训和行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220 kV李山变电站为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该站220 kV母线故障比较罕见,造成母线保护连续动作2次.文中提出了事故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故障后装置的录波数据和报告进行分析,将故障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进行比较,并根据母差保护的动作行为正确判断出故障点的位置,确保迅速恢复对非故障母线和线路的供电.  相似文献   

4.
正1引言2010年5月7日,500kV甲变电站1号主变两套电气量保护RCS-978CF差动保护动作,500kV 2号母线两套母差保护BP-2B差动动作,1号主变及500kV 2号母线跳闸,导致1号主变被迫停运,500kV 2号母线失压。跳闸后,现场运检人员对跳闸间隔的设备进行了详细检查、试验,发现1号主变500kV 5013CT绝缘低,初步分析判定5013CT第2  相似文献   

5.
T区充电时母差保护后备段误跳正常母线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220 kV双母线的其中一段发生故障后,需要对故障母线所挂线路间隔或者主变压器间隔T区充电以排除故障点,将相应间隔复电于正常母线。T区充电时,如存在故障,母差保护后备段存在误跳正常母线的风险,为此,需退出相应的母差保护,如两套母差保护同时退出,将导致站内母线无主保护运行。通过对广东电网目前各类型母差保护进行分析,提出两种事故处理应对措施来规避事故情况下母差保护全退的风险,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说明该事故处理措施可行、可靠。  相似文献   

6.
从主变故障、母线故障、线路故障三个方面出发,对地区电网典型事故的处理进行了分析,根据变电所不同的运行方式及事故后的现象阐述了相应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某年7月18日,某供电公司220kV某变电站发生一起由于35kV客户线路故障引起35kV母线设备接地,在处理过程中造成事故扩大,导致主变压器(以下简称主变)低压侧线圈损坏的事故。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低压母线的保护配置现状,提出了一种简易母线保护新方案。该方案根据低压母线主接线特点抽象出母线单元模块,各母线单元模块根据本母线进线、分段开关的过流情况及其他母线单元模块的开关过流情况,结合出线保护的闭锁信号,实现小电源、进线和分段的选择性跳闸,达到快速切除母线故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引言2014年9月20日,12:07:14,某变电站10kV连红线109间隔故障跳闸,重合失败。14:41:46,#1主变恢复送电后,主变重瓦斯、差动保护动作,#1主变主一次、主二次断路器跳闸,10kV分段备自投动作,10kVⅠ段母线负荷由#2主变转带,负荷无损失。随后,试验人员对该主变进行故障诊断试验。此主变为1994年产SFZ8-20000/63型产品。  相似文献   

10.
正1事故简述某110kV变电站1号主变供电的10kV母线上发出单相接地告警信号时,接地变保护装置I段动作跳闸,但是发生接地故障的母线段上仅有保护启动报文,而没有跳闸。2接地变保护装置跳闸分析调取接地变保护装置跳闸时的录波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接地变开关柜保护CT采样得到的三相  相似文献   

11.
某110 kV单母接线变电站发生110 kV母线故障时,因未配置110 kV母差保护,靠电源侧开关动作将故障点与系统隔离。线路重合于故障后加速跳闸,110 kV线路备自投动作,将故障点再次引入系统,导致另一回进线跳闸,造成全站停电。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提出的改进措施能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母线保护为母联死区故障设置了母联死区保护功能,没有为支路死区故障设置支路死区保护功能.介绍了现有的母联死区保护功能,提出了母线保护装置同时接入母联开关两侧的电流互感器,设置母联死区差动保护功能的改进方案,解决了母联合位死区保护没有选择性、故障切除范围大的问题.介绍了母线差动保护与线路保护在支路死区故障发生时的动作行为,指出了母线保护设置支路死区保护功能的必要性,分析了支路死区保护功能的动作行为.针对支路死区保护功能存在的误动风险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开关跳闸,提高了母线保护动作行为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山区输电线路由于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雷击跳闸是线路故障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电网的稳定性及供电的可靠性。统计了近年来重庆长寿山区35 kV及以上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故障,介绍了雷害事故的处理流程,根据理论和现场经验,对线路雷击跳闸进行了分析。在总结防雷整治的过程中进行了探索研究,发展了一些新的防雷观点和思路,并在长寿电网的防雷整治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为做好山区输电线路防雷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1 000kV特高压南阳变电站110kV侧低压无功补偿设备与传统超高压变电站的低压无功补偿设备相比,在设备原理、设备容量、接线方式、保护原理和控制方案方面存在较多的特殊性和创新性。介绍了大容量并联电容器组双桥差保护接线的方案;110kV新型负荷开关的应用使110kV系统的无功设备保护跳闸采用2级出口,失灵保护采用的2级失灵方案;母线死区故障采用特殊跳闸方案;特高压变电站站用变容量相对较小,针对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 CT)配置、继电保护定值整定、系统调试等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鉴于南阳站站用电系统接线方式的特殊性,提出了110 kV站用变差动保护范围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双母线接线方式下的主变和线路操作箱中都设有电压切换回路。电压切换继电器同时动作将会引起PT二次并列并烧毁PT二次保险,从而使全站保护装置失压的现象;双重故障下,甚至造成全站失压,扩大事故范围的严重后果。针对电压切换回路中存在的这种隐患,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措施,以提高电压切换回路的可靠性以及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翁利国 《浙江电力》2011,30(2):21-23
分析了220kV变电站常用母差保护存在保护死区的原因。结合GIS设备一般在断路器两侧同时安装电流互感器的特点,提出了母差保护接线的改进方案,有效防止在保护死区内发生故障时引起的全站失电.以及母联电流回路断线时引起的保护选择性失去,从而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小波变换的电流行波母线保护的研究(一)--原理与判据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传统的母线差动保护受负荷电流、电流互感器饱合、过渡电阻等因素的影响比较严重.为进一步提高母线保护的动作速度和灵敏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故障电流行波的行波母线保护原理.以一个半断路器母线接线型式为例,对母线区内外故障的情况以及各种因素对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动作判据.理论分析表明,利用电流行波实现的母线保护具有动作速度快,灵敏度高和简单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单开关三相高功率因数/低谐波校正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了三相不可控整流桥的功率因数及波形校正原理和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开关三相高功率因数/低谐波校正器的两种新的变频率控制方法,即改进的间断时间控制法和改进的等面积控制法。分析了校正器的控制原理,给出了这两种控制方法的数字仿真结果,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所获结论对校正器装置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家营220 kV变电站张召Ⅱ回线路252电流互感器U相起火爆裂引起母线失电,线路两侧保护均正确动作,但召庙侧线路保护重合闸动作,对系统造成极大冲击。分析原因为张家营变电站侧252断路器保护装置未接入远方跳闸回路。对此采取了将备用中间继电器接点扩充为远方跳闸接点的改造措施。在220 kV线路保护中加入远方跳闸回路后,抑制断路器重合至故障点而产生的谐振过电压,完善了继电保护二次系统,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黄颖  陈勐 《供用电》2010,27(6):58-59
以微机型保护装置替代电磁型保护装置的应用,随之对相关的连接回路有必要考虑作相应的调整。以上海某220 kV变电站一起事故为例,分析了在母差保护装置现已基本微机化的情况下,原来与电磁型保护配套使用的35 kV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下称备自投)闭锁母差保护回路存在扩大事故的隐患,提出了取消备自投闭锁母差保护回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