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提出了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体化大都市圈的发展设想,但至今仍然存在着非核心功能难以疏解、人口经济产业不断向心集聚、外围城市培育不足与人口流出等发展难题。文章从经济地理视角进行分析,发现单中心集聚型城市圈功能向心集聚只是阶段性特征,武汉城市圈形成了一体化的都市区与弱联系的外围区两大层次,其中都市区是核心功能区,外围区是特色功能集聚区,强调价值认同。基于此,文章提出武汉城市圈协同发展的策略,包括强化整个区域协同的共同价值观引领、关注一体化的大都市区建设、关注全域差异化的功能疏解及关注从城镇等级体系向功能特色体系转型等。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地位,也是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形式。本文以分别位于我国东、中、西部的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地区和成渝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从中心-外围的圈层关系视角,运用数量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考察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阶段特征和一般规律。研究发现:城市群地区的要素集聚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指向和交通指向,外向扩散表现出沿"核心都市区中心市-核心都市区外围县-城市群次圈层-城市群外围地区"的空间梯度扩散规律,且人口扩散滞后于经济扩散。进一步考察了初始规模、投资强度、经济发展、通达性以及市场分割对沿海和内陆城市密集地区空间聚散的不同影响作用,以期揭示和解释这类地区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并为城市群的跨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规划提供认识依据。  相似文献   

3.
功能格局(或者说就业区位)与集聚扩散一直是特大城市产业疏解的研究重点。文章基于大城市就业区位和功能集聚的一般规律,以及日本首都圈疏解的案例经验,利用北京市全国第二、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研究了2008~2013年北京的就业区位和产业集聚扩散趋势。研究表明,特大城市周边的近郊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产业结构变动,且不同产业体现出各异的集聚扩散规律: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均质化、公共服务业的地区差异增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行预判,指出中心城区周边地区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口及设施压力。  相似文献   

4.
北京核心功能内涵、本质及其疏解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北京聚集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这是造成"大城市病"的深层次原因。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被视为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实现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明确区分了首都功能和北京核心功能,认为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属于首都功能,而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属于北京核心功能。利用相关数据对京津冀地区的功能集聚程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北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核心功能优势不突出,非核心功能聚集程度过高。针对这一问题综合分析疏解非核心功能的优势与不足、核心功能的本质与疏解可行性,提出"精准定位、多管齐下、协同疏解"等疏解原则。  相似文献   

5.
城市功能疏解是国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做法,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特别是城市核心区日益拥挤、宜居品质降低,往往采取功能向外疏解的措施,重构城市空间格局。而不同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的疏解模式、疏解内容和疏解距离亦不尽相同。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新时期北京、上海的疏解经验,根据大连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新时期大连城市疏解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都市圈是大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存在超越行政区划范围的功能联系,其空间范围的界定是研究和规划都市圈的基础。研究从都市圈的发展演变入手,基于都市圈的圈层式扩展,从实体地域、功能联系、辐射影响等视角开展研究,提出都市圈具有核心圈、紧密圈和辐射圈三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辨析圈层间的功能联系特征,确定可用于表征功能联系的数据及阈值,使用多源数据通过划定各个圈层确定都市圈范围。研究通过划定重庆都市圈范围总结了重庆都市圈的发展阶段特征,并从交通、产业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提出关于都市圈规划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小城镇成为城镇化前沿阵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小城镇发展成为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一部分发展比较快,还有一部分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实现大城市周边滞后小城镇崛起,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与支撑,是发挥小城镇集聚功能和集聚效应的前提。文章以陕西省西安市三个街道办为例,分析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认为通过区域城镇联合、差异协作和产业分工,推动小城镇间产业协同发展,使资源配置达到综合效益最佳,提升小城镇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升级与大城市经济联系,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快速助推周边小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北京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中央决策层已经认识到,解决北京大城市发展问题,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必须明确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合理调整首都功能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张高丽在2015年指出:要按照"严控增量、疏解存量、疏  相似文献   

9.
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解大城市非核心功能被视为解决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在国家提出优化大城市结构与区域协调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上海超大城市的功能疏解更具有代表性。文章探讨了非核心功能的内涵与特点,梳理并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的相关经验,结合上海市发展现状与未来愿景,并依托多中心空间发展理论,提出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目标、机制与空间导向,并从城市和区域两个尺度提出了非核心功能疏解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大城市的功能提升和空间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区域视角下大城市的功能疏解及广佛都市区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通过回顾西方和中国大城市规模控制与功能疏解的历史,指出当前中国大城市功能疏解需要基于区域整体的视角进行功能整合。其次,透过广州—佛山的案例论证了城市区域化和区域一体化是都市区视角下整合空间功能、实现大城市功能疏解的两种模式。最后,从人口和产业两个方面对广佛都市区的功能疏解进行了测度,并得出可供规划师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基于武汉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与圈层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多中心圈层格局,不同类型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具有差异性;交通通达性、土地价格、商业集聚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文化创新环境是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的商务服务业,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2.
郑晓东  童宗煌  林飞 《规划师》2007,23(1):78-81
都市区将成为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空间载体,温州较早就提出了都市区规划,都市区规划的实施又是当前转型期整合优化城乡空间形态的战略选择.温州都市区规划实施存在着城市区域的整体规模效应还未显现、产业发展不适应都市区功能发展的要求等问题,应从立体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强化与提升城市功能,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着手推进都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城市科技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区为案例,基于工商登记企业数据,运用圈层分析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城市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科技服务业集中分布于中心区和近郊区,呈现“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区位条件、商业环境、技术因素、文化环境、孵化环境、集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科技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城市服务业转型 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的发展面临空间转型与扩展等需求。本 文探讨了存量规划背景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 新规划的途径,并以重庆市渝中区现代服务业 集聚区更新规划为例,梳理渝中区产业集聚区 发展过程和问题,提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新 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集聚区更新 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阴影区是由于中心城市及其 周边区域因集聚、辐射作用的不同组合关系 而形成的一种发展落差现象。本文介绍了大 都市阴影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以京津冀 都市圈为例,利用Huff模型、K-means聚类 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划分了都市圈的影响圈 层与范围,界定了2012年都市圈的“大都市阴 影区”,总结出了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手段界 定“阴影区”和“半阴影区”的方法。研究发 现: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可以定量、直观地 界定大都市阴影区和半阴影区;京津冀都市 圈的大都市阴影区主要存在于以北京为中心 的西北和西南两翼,京津冀自然本底条件和 区位差异决定了人口和经济活动布局的空间 不均衡性,国家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战略导 致人口和产业快速向京津等沿海地区集聚, 政策、交通、经济要素和产业结构是造成京 津冀都市圈阴影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大 都市阴影区的消减对策应依据大都市区中心 城市、外围区域和阴影区三者关系来制定。  相似文献   

16.
青岛都市区产业和空间拓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科峰  王东升  王萍 《规划师》2007,23(1):65-68
青岛正处于向城市高级发展阶段--大都市区转变的紧要关头.正确的产业优化和空间拓展方向是青岛转型成功和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为此,确定其产业发展方向为:第一产业都市化、特色化、规模化,第二产业重型化、高新化,第三产业现代化.圈层扩展和轴向延伸的耦合应是其空间拓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回顾国际上不同国家提出“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等概念的背景及目的,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分析相关概念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起伏变化及其原因,指出“城市群”概念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是与“市带县”的城市制度相关的,而在核心大都市影响力不断增大、“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及空间形态不断连绵的背景下,传统空间尺度下的城市区域治理受到挑战,“都市圈”概念再度兴起,都市地区发展也将在产业逻辑、交通组织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制造业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东部的都市圈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制造业聚集区。本文在构造了产业聚集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东部都市圈制造业空间聚集的特征,并认为制造业在东部都市圈的聚集是在区位因素、制度因素、历史因素、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是在市场化进程逐步推动下形成的,因此对各级政府来说应该按照制造业集聚的市场规律消除市场失灵和阻碍集聚的政府规则,积极推动和促进城市制造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若干国外大都市地区规划实例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外大都市地区规划的重点内容和对策思路,提出区域发展的目标导向、空间集聚集约发展、交通和土地利用整合、人的发展需求、区域协调共生、区域政策和实施机制等,值得我国同类规划借鉴。  相似文献   

20.
陈玮  宁云飞  李鹏 《华中建筑》2010,28(11):136-138
大都市郊区城镇发展与适应性空间战略选择密不可分,提高郊区城镇发展质量需要有效的空间规划策略和引导措施。武汉江夏五里界镇区是比较典型的郊区城镇化区域,《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批复后,在两型社会建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需要突出其旅游服务先导功能,并因地制宜,进行综合规划和合理布局,进而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有序的城郊经济转型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