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录井资料,对川东地区台地内生物礁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地内部发育台内点礁和丘礁,区内点礁以涧水沟和老龙洞生物礁最具特色,造礁生物组合特征也十分一致,其沉积相分布对称。在纵向上表现出两个颗粒岩-障积岩-骨架岩组成的沉积旋回;主要发育泥晶海绵礁灰岩,礁体多由障积岩组成;造礁生物以囊状海绵、串珠状海绵为主,造礁生物间充填灰泥和少量生屑;可划分出礁基、礁核、礁坪诸亚相;礁体的发育规模小,大多数发育于长二中期。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珠江组流花生物礁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组流花生物礁位于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带上,主要由红藻石粘结礁灰岩、珊瑚骨架礁灰岩、礁角砾灰岩和生物屑灰岩组成。可划分为礁核、礁基、礁坪和礁前塌积等亚相和微相类型,属台地边缘丘状生物礁沉积.并以礁核微相的礁灰岩为最有利储层发育,次为礁基和礁坪滩微相的生物屑灰岩。该生物礁有效储集空间主要为生物骨架孔、原生粒间孔,次为各类溶孔,其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长兴组生物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珍芹 《南方油气》2006,19(2):15-18
普光气田长兴组的生物礁是继飞仙关组溶孔鲕粒白云岩之后的又一有利储集体,生物礁沉积序列纵向上由礁基、礁核及礁盖三部分组成,储层主要分布在礁核和礁盖中,礁核由下部的礁灰岩和上部的礁白云岩组成,在礁白云岩中溶孔丰富;礁盖处于蒸发沉积环境中,岩性以溶孔白云岩为主,孔隙非常发育,两者结合形成了一套很好的储层。生物礁的造礁生物主要由海绵、苔藓虫及藻等三类组成,沉积相主要是海绵障积岩亚相及海绵骨架岩亚相,成礁模式属于碳酸盐台地边缘缓坡点礁模式。  相似文献   

4.
湖北松滋早奥陶世生物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北松滋早奥陶世生物礁为笔者首次发现。可分为藻岩隆礁、叠层石层礁和灰泥岩隆礁。最有代表性的藻岩隆礁由一系列丘状、面包状和似层状礁体组成。单个礁体高1.5—22m,宽6—50m,高/宽比变化于1:3.6—1:4.5间。原地生长的主要造礁生物为蓝绿藻、托盘藻、古钵海绵和少量苔藓虫、钙质海绵。附礁生物为头足类、腕足类、三叶虫、海百合、瓣鳃类、介形虫等。一个完整的礁体由礁基、礁核、礁盖层和礁间沉积物组成。礁核从底到顶可分出三个微相:(1)粘结岩,(2)障积-粘结岩,(3)粘结-障积岩。与此相应,礁体存在三个发展期:奠基期、发育期和衰亡期。  相似文献   

5.
江西玉山晚奥陶世层孔虫-珊瑚点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玉山大山脚晚奥陶世三巨山组层孔虫-珊瑚点礁,是在三山地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发育形成的,为一个在垂向上由上、下两个点礁体组成的复合型和多旋回叠置礁。主要造礁生物为块状、丛状床板珊瑚,球状、块状层孔虫和藻类,可划分出4个组成复杂、具有演替关系的生物群落。礁岩以障积岩、粘结-障积岩、障积-粘结岩和藻包覆骨架岩等过渡类型为主。礁相可划分出礁基底、礁核、礁间沉积、礁前塌积和礁盖层等5个亚相。礁核亚相具明显的3个生长旋回。礁的演化受控于构造和泥质碎屑物的注入。  相似文献   

6.
江西玉山晚奥陶世层孔虫-珊瑚点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玉山大山脚晚奥陶世三巨山组层孔虫-珊瑚点礁,是在三山地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发育形成的,为一个在垂向上由上、下两个点礁体组成的复合型和多旋回叠置礁。主要造礁生物为块状、丛状床板珊瑚,球状、块状层孔虫和藻类,可划分出4个组成复杂、具有演替关系的生物群落。礁岩以障积岩、粘结-障积岩、障积-粘结岩和藻包覆骨架岩等过渡类型为主。礁相可划分出礁基底、礁核、礁间沉积、礁前塌积和礁盖层等5个亚相。礁核亚相具明显的3个生长旋回。礁的演化受控于构造和泥质碎屑物的注入。  相似文献   

7.
新疆皮山克孜里奇曼生物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礁位于新疆皮山县桑株乡克孜里奇曼村南东500m处,属下二叠统克孜里奇曼组。礁核厚61.8m,出露最大宽度300m,与礁翼层理清晰的颗粒灰岩、中至薄层含泥灰岩和生物屑灰岩星指状接触。造礁生物以群体四射珊瑚、串管海绵、蓝绿藻和管壳石为主,苔藓虫、纤维海绵和水螅次之,多数保持了原始生长状态。造礁生物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据此可分为障积灰岩、障积一骨架灰岩和粘结灰岩三个微相段,分别相当于礁体发育的定殖-拓殖阶段、泛殖阶段和统殖阶段。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巴楚地区一间房组生物礁具有6项特征:①单个礁体规模小,礁体多;②含礁层系由主礁体层和次礁体层组成;③礁体形态多种多样,与围岩均为突变接触;④礁体构成简单,微相类型单一;⑤Calathium呈高丰度、低分异度、原地生长、原地埋藏;⑥礁核内发育水道充填体。在生物礁发育的诸多控制因素中,水动力作用即存在建礁作用,也存在着毁礁作用。前者反映水流作用建造了局部的浅滩,产生了礁基有利于Calathium等的繁殖,强化了粘结作用和障积作用,促进了礁体的生长。后者则冲蚀了礁体的外形和内部的完整,改变了建礁生物的原身状态,限制了礁体的规模、形态直至发育,建礁作用和毁礁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奥陶世生物礁经历了奠基期,建礁期和毁礁期。  相似文献   

9.
湖北宜昌下奥陶统分乡组藻-海绵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发现的藻-海绵礁产于下奥陶统分乡组上部,时代相当于Tremadocian晚期。与礁有关的主要为碳酸盐颗粒岩、泥岩等岩相。沉积层序表明藻-海绵礁是一个由浅变深的演化序列,以沙浪底形为礁基,并在生长过程中强化了此一形态。粘结、障积作用为主,构成Calathium-藻群落;藻-Pulchrilamina-Archaeoscyphia群落。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区生物礁主要分布于藏北的索县城东中侏罗统柳湾组、巴青县马如乡中侏罗统布曲组和安多县东巧乡上侏罗统沙木罗组之中.可划分障积岩隆礁、粘结-障积岩隆礁和生物岩隆礁3大类。障积岩隆礁包括简状层孔虫-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枝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简状层孔虫障积岩隆礁和Liostrea障积岩隆礁;粘结-障积岩隆礁为Cyanobacteria-Liostrea粘结-障积岩隆礁;生物岩隆礁可划分为筒状层孔虫-块状层孔虫障积-骨架礁、简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礁、柱状层孔虫-六射珊瑚障积-骨架礁和六射珊瑚骨架礁。生物礁形成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拼合后的残留浅海相盆地中,该时期研究区为热带气候。浅滩亚相的存在是生物礁发育的基础.基底地形的形态控制了礁体的横向延伸规模,相对海平面的变化不稳定是导致生物礁在纵向上发育的不连续和厚度不大等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湖北宜昌下奥陶统分乡组藻-海绵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藻-海绵礁产于下奥陶统分乡组上部,时代相当于Tremadocian晚期。与礁有关的主要为碳酸盐颗粒岩、泥岩等岩相。沉积层序表明藻-海绵礁是一个由浅变深的演化序列,以沙浪底形为礁基,并在生长过程中强化了此一形态。粘结、障积作用为主,构成Calathium-藻群落;藻-Pulchrilamina-Archaeoscyphia群落。  相似文献   

12.
轮南-巴楚地区奥陶系生物礁储层特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塔里木盆地轮南巴楚地区奥陶系生物礁赋存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上奥陶统桑塔木组,主要造礁生物为瓶筐石,其次为海绵类、苔藓虫类和有柄棘皮动物类。礁体规模较小,形态多样,礁体一般由礁基、礁核和礁盖三部分组成。含礁层系储层物性总体比较差,以低孔低渗或低孔中渗为特征,但是礁基、礁盖储层物性明显好于礁体本身。礁体储层类型为裂缝型或孔隙裂缝型储层,储层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3.
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海绵礁岩石类型及礁体演化阶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生物礁位于镶边型台地陡斜的边缘上,濒临鄂西海槽,属于台地边缘礁。该礁体的最大特点是大型柱状海绵丰富,构成生物骨架。生物礁岩石类型主要有障积岩、障积-骨架岩、骨架岩、粘结岩、角砾状灰岩5种。通过分析见天坝生物礁的生物类型、岩石宏观类型和特征,推测生物礁的发展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奠基期、拓殖期、泛殖期、衰亡期和礁盖期。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45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野外地质露头的考察和岩心的观察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 ,在奥陶系发现了大量的生物礁。生物礁的分布地区和层位存在着规律性 ,从层位上来看 ,生物礁主要分布在中、上奥陶统 ;从地区来看 ,主要分布在塔中、轮南、巴楚、阿尔金断隆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造礁生物主要有层孔虫、苔藓虫、珊瑚、蓝绿藻、管孔藻、托盘类、海绵 ,附礁生物主要有角石、腹足、棘皮、介形虫、瓣鳃、腕足、海百合、藻类、三叶虫、头足类 ,不同地区造礁生物和附礁生物组合是有差异的。生物礁发育的环境是台地边缘和台地内部相对高的地方。生物礁的发现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图 2表 1参 4  相似文献   

15.
针对碳酸盐岩高陡生物礁露头多尺度非均质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利用传统野外考察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数字露头技术相结合,对湖北省西部(鄂西)利川见天村野外多个不同尺度的露头剖面进行了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基于三维数字露头数据开展了不同尺度的生物礁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和岩相组合非均质性研究,并对重点露头进行了三维模拟,最后,阐述了生物礁内部有利储层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①无人机倾斜摄影处理后数字模型具有与图像信息对应的三维坐标,可精准定位任意点坐标和测量地质体规模。依据采集信息精度建立了米级别的见天村宏观模型、分米级别的见天村陡崖剖面和厘米级别的采石场剖面等3个模型,为多尺度生物礁非均质性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②露头区大尺度沉积相带主要为自西向东发育的开阔台地、局限台地、生物礁和碳酸盐岩斜坡相。中尺度以生物礁发育礁基、生物丘、礁核和礁顶等4个微相为主,其中,礁基以薄层板状灰岩为主,单层厚约20 cm,总厚60 m;生物丘以多层不规则丘状沉积为特征,单层厚约30 cm,总厚45 m;礁核为不规则的凸起块状岩隆,厚度约为80~120 m;礁顶为块状晶粒白云岩,厚度约为20 m;小尺度礁核内部可以进一步细分为5期旋回,受海平面升降影响,不同旋回生物组合和岩性差异明显。③生物礁有利储层以发育晶间孔和晶间溶孔的礁顶晶粒白云岩为最好,其次是发育生物体腔孔和溶蚀孔隙的礁核微相骨架礁灰岩,物性相对较差的为发育黏结格架孔、溶孔和重结晶后的晶间孔礁丘的藻黏结礁灰岩。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与传统露头研究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定量表征不同尺度生物礁露头非均质性,而且对指导生物礁型气藏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