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找求证迷失--解析《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身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保尔的小说《河湾》以主人公萨林姆的文化身份追寻历程为主线,展现前殖民地边缘人的文化生活状况,揭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前殖民地人民的心灵迷失,并以此警示人们:放弃本位文化,以西方文化作为价值取向会给人带来身份定位的困惑和错乱,导致自我身份的丢失。在备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今世界,《河湾》对于探讨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支配有着普遍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奈保尔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流散作家。双重移民的文化身份和流散的生活经历为奈保尔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从文化的外部审视前殖民地独立后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文学创作跨越时间和空间重建前殖民地历史,并实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旅程,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再现翻译中的文化身份。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解读后殖民语境中译者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对体育人的社会身份认同进行论述.基于体育人社会身份的概念,指出"传统'重文轻武'的守旧思潮"和"体育人自身的无所作为"是体育人在寻求良好社会身份认同时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夯实、优化'身体资本"'和"提高文化素养、提升科研能力"两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告诉我要杀谁》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的杰作之一。作品中人物的流亡以对第一世界大都市的幻灭而告终,流亡者从中认识到自身的真实处境。通过呈现流亡者的困境——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作品揭示了前殖民地人民对原宗主国的模仿心态,反映了前殖民地国家独立后本土的文化和精神贫瘠以及思想意识方面对原宗主国的依赖。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坛对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千万别让我走》评论颇多,其大多数建立在文本解读、道德批评上。试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解析作品中主人公凯丝的身份认同之路,探讨石黑一雄对克隆人身份认同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距离上一部小说《浮生》仅两年时间,奈保尔推出其"续篇"《魔种》,称其为"封笔之作"。小说中,奈保尔继续探讨了以他为代表的流亡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流亡、身份、文明的不确定性等主题。但他却一反常态地放弃了尖锐、批判的态度,转而使用细腻和温和的描述,并对改变以他为代表的流亡知识分子群体生活状态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乐观的解释。晚年,奈保尔试图摆脱上述问题的困扰,回归生活本身。由此,在小说中,威利完成了一个游子的归来,奈保尔也完成了一个流亡知识分子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认为面对不同族裔、不同肤色群体的身份认同应该采取更包容的态度,单纯从肤色上来界定族裔身份的情况在当下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已经不适用,提出少数族裔文化身份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观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任碧莲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的文本分析,探讨任碧莲提出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具有流变性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0.
布莱恩·弗里埃尔的代表作《翻译》被誉为爱尔兰戏剧史上的分水岭。在爱尔兰被视为一个后殖民语境的前提下,从3个方面解读该剧中的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过程:语言和文化身份塑造,(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以及重写历史与文化身份之重构。同时,指出弗里埃尔并非仅仅停留在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之上,而是通过否定和颠覆“既定”的现状积极地为爱尔兰文化身份之重构创造新的表达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扎迪·史密斯是英国移民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白牙》是一部具有浓厚多元文化色彩的作品,涉及了种族、阶级、移民、传统和文化等多重涵义。本文拟以一系列的二项对立结构来分析《白牙》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有色移民在当今主流社会的困惑与焦虑,民族身份认同的困难,从而揭示后殖民时期少数族裔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所受的压迫和歧视,同时展现史密斯倡导超越宗教、种族和性别的分歧,建立多元文化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文化无根的作家,奈保尔给世人的印象总是一个局外人,犀利的批评家,思想虚无的知识分子,很少有人关注他是否具有温和,现实的一面。在他的封笔之作《魔种》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他开始宽容乐观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做太多抽象的思考,而是将目光投向现代人生存之困境,对自己虚无的生活态度有所批判。在他看来,人的生存更像是一颗种子,顺其自然才能健康成长。从虚无到现实,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奈保尔。  相似文献   

13.
V.S.奈保尔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离散作家之一,《抵达之谜》是他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扛鼎之作。小说中,看似零散无序模糊文字实质是奈保尔对自身三十多年来个人私密世界进行了剖析,在家园,宗主国,印度,死亡等重大主题上有了哲理的思考。此时的他将目光转移到人文关怀,勇敢地、更加真实地揭示了在心中隐藏已久的那个抵达之谜。  相似文献   

14.
实施性别保护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倾斜态度,但保护性政策治标不治本,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入选女性的身份危机。以妇代会直选进入制为实例进行分析表明,女性要寻求身份认同必须加强可行性能力建设,能力建设才是女性获得身份认同的解决之道。在进一步完善性别平等参与制度、组织建设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制度政策应侧重于女性参政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人们原有的文化身份会使其加强本民族认同感,抵制他者文化的入侵;另一方面,人们会因为现实需要和他者文化交流,甚至对他者文化妥协,认同、乃至被异化。各个民族怎样在坚持自己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同时又顺利地与他者文化良性互动成为当今世界重要议题。以奥巴马对话中国青年这一个跨文化交流事件为例,分析中美参与者的互动,剖析全球化下的文化认同和抵制。  相似文献   

16.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小说<邂逅>,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现代社会的移民浪潮图.小说主人公朱莉和阿布杜的移民经历和遭遇表明,现代新流散背景下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不仅是黑人或社会底层阶级深受伤害,白人或上层阶级也同样面临困境,他们在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双重夹击下,最终成为文化边缘人.  相似文献   

17.
以后殖民杂糅理论为理论框架,以主人公塔尤(Tayao)治愈精神创伤之旅为线索,阐述认同杂糅景观是促进文化杂糅身份成功构建的契机,对于当代印第安人构建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人物在认知杂糅景观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成功构建文化身份,治愈精神创伤.  相似文献   

18.
英语教师的文化身份定位对语言教学十分重要,依托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法的基本理念,英语教师应具备新的文化身份定位,即全球化文化身份。这种动态的文化身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对英语教学实践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赛珍珠以其在《大地》中对中国农民真实而丰富的刻画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她跨文化的视角为其在作品中探讨东西文化相融提供了可能。而英籍印度裔作家撒尔曼·拉什迪长期的旅居和流散的经历也赋予其独特的"跨界写作"的视角。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赛珍珠《东风·西风》和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现代化进程中"女国民"主体身份的建构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赛珍珠和拉什迪笔下的异质之女性具有颠覆性,从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促进了其主体身份的建构。同时,赛珍珠和拉什迪笔下的女性随着历史的变迁充当"移民"的角色,其身份处在永无休止的进化过程中,具有流动性和身份的未论定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文学的核心主题是对文化身份属性的阐释和对身份认同的探索。黑人女性剧作家的边缘化身份与特殊的生活境遇赋予了她们独特的黑人女性主义的书写方式。黑人女性剧作家在寻找与构建黑人女性文化身份,拆解黑人女性文学的被边缘化境遇和建立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与批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