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场所空间”和“流动空间”为双重研究视角,运用卫星遥感、产业普查等数据描述空间发展态势,并基于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而构建起城市联系网络;据此对粤港澳地区内部建成空间的发展特征与演变趋势、网络关联的次级结构及中心城市的职能分工等做系统分析,同时亦审视广东省内非湾区与湾区地域的发展差异.研究表明,自新世纪以来,粤港澳地区呈现出沿珠江口大湾区高度集聚发展的特征,大湾区一体化趋势已经较为明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分工进一步差异化,且职能互补;大湾区核心地域对外链接全球城市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的区域枢纽职能已经初步形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要义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2.
城市网络结构的认知与测度一直是城市区域研究的重点相对"中心"或"核心",中心性(centrality)、控制力(power)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对城市网络的认识研究选取2001年、2009年长三角企业分支机构的数据,试图通过分析企业联系网络来研究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区域空间组织特征结果显示由200l-2009年,长三角大部分城市的中心性提升,尤其是与上海市区联系强度较高的城市提升更快,表明长三角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网络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控制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城市的控制力也是上升的,但控制力较高的城市仍是地级市以上层级的城市,尤其是上海市区、杭州市、南京市综合对长三角城市网络的中心性和控制力的认识,认为由200l-2009年长三角域市网络整体上呈现扁平化、均匀化发展态势,但控制性城市仍为地级市及以上层级城市其中,浙江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增强较为明显,尤其是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  相似文献   

3.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商务、旅游等城市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大城市对外综合客运枢纽已逐步突破以往简单、单一的模式,正在朝综合型和立体、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规划和设计高效快捷、换乘便捷的大型城市综合对外客运枢纽,增强城市对外的联系和自身的辐射影响力,同时又不对城市自身的客运交通系统造成过大影向,是枢纽总体设计考虑的重点.我们力求通过对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设施的总体设计方案介绍,以及对该综合客运枢纽内部的各类交通组织分析,为国内今后大型客运枢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利用交通客运班次、物流货运、企业股东联系及百度搜索指数4类互联网数据,通过计算城市两两之间的关联强度及城市节点的流要素集散能力,对淮海经济区的网络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综合流要素的城市关联网络在淮海经济区的东部已经初步形成,而区域西部的城市之间联系较为薄弱,未成体系。2.淮海经济区单极化发展态势明显,而徐州作为唯一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3.区域东部形成了空间范围基本与徐州都市圈一致的经济协作区,区域的南部与北部则缺乏经济协作区。最终,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出了强化区域交通协同、放大徐州龙头作用、培育区域新增长极的3个建议。本研究为信息化背景下的区域空间结构测度与重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联系及其复杂网络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开展城市群地区功能联系的时空实证探索正成为学术热点。以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2001、2009年的总部——分支机构企业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服务业、制造业等三个产业部类度量城市间的功能联系变化,并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的连接效率、出入点度、规模匹配性。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不同价值区段的功能联系呈现出集聚与扩散同时并存的演化趋势:北京、天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部集聚主导了区域发展,但是其他城市的一般服务业、制造业也开始在高等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区位空间组合利润的最大化,基于此,研究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江苏和浙江为两翼,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最为迅速,产业规模位居四大区域之首。由于长三角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而物联网作为高新技术中的典型代表,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作为我国物联网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起源地,目前长三角地区物联网  相似文献   

7.
在“流动空间”及“全球城市区域”等理论概念的指引下,运用城市网络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各县市单元以企业分支机构空间数据为支撑的网络联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特征与演变趋势的认知.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关系呈现出不断强化的网络化特征.在演变进程中,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跨省域近域都市圈也已形成且不断发育;而南京、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其各自省域范围内的中心功能和核心功能腹地亦很显见.在省会以下层面的地级城市则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专业化节点的功能特征,其本级城市和直接腹地空间则受到了多个强中心的辐射而同时融入了不同都市圈;总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力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的网络化格局日趋显著.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义、趋势和取向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关系转向,使得基于流动空间(Castells,1996)的城市间关系和城市网络研究日益成为探索当今世界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重要视角。而作为当今世界高度城市化地区出现的新现象,多中心巨型城市区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网络的视角讨论创新和大都市圈发展的内在联系,基于逻辑推演提出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多尺度"的空间尺度特征、"多中心"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城市节点与城市创新网络整体的关系特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初步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的三大发展特征。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创新网络存在于区域、国家和全球三个尺度,并且空间尺度越大,城市创新网络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越低。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圈内承担的创新枢纽功能主要体现在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区域尺度的枢纽功能则被其他次中心城市所分解。  相似文献   

10.
谌子群  王树建 《安徽建筑》2023,(12):31-32+86
基于2012-2020年长三角41城市POI数据,立足形态、结构及功能维度,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紧凑度综合指数,并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及标准差椭圆分析其时空演变及集聚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整体紧凑度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逐渐形成以都市圈范围为代表的高紧凑区域,但总体空间分异明显,形成“北高-南低”两翼格局;区域东北部地区城市紧凑度提升速度较快;以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为主的都市圈地区城市紧凑度空间分布范围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统计长三角江浙沪皖26城市彼此间互联网用户对其他城市搜索的"百度指数",模拟测度城市间以民众关注度为主的信息流强度.基于此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网络模型,结合企业组织视角的城市网络对比分析其结构特征,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解析和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2020)》中"一核五圈"的空间格局,得出以下规划启示:首先,相比企业组织的城市网络,信息流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结构与城市行政等级结构的关联性更低;其次,城市群的外部范围、内部组织等虽有清晰的界限划定,其各城市的实际功能联系却是紧密交织并不断拓展的,将逐渐演化为动态、开放的网络体系;再次,"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存在,需针对不同外围后发城市提供相应对策支持,加强其与核心城市的互动联系,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研究提出,随着网络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基于信息流的城市网络研究将更加全面和准确,可为宏观层面的城市区域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引导城市与城市群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做规划、谋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视角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演化的理论逻辑,认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构建、高快速交通网络的完善、高品质集约发展的诉求以及社会消费需求的升级等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特征是推动区域内小城镇加速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四方面外部因素与小城镇自身资源禀赋的结合使得长江三角洲当前小城镇的发展加速呈现为三种类型:都市一体化型、区域增长极型、公共服务中心型。区域内非都市一体化类型的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将主要表现为三种趋势:成长为拥有综合功能的小城市;发展为兼具特色和活力的旅游服务型聚落;成为承担广大农村地域服务职能的公共设施中心。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网络结构——基于航运服务业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要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航运服务业是重要载体.从微观经济的主体即公司视角出发,选取492家企业和26个沿长江港口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全球城市网络建构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探讨长江沿岸港口城市网络结构,分析网络结构影响因素.从层次、格局、腹地、功能结构4个维度,单个城市与城市间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港口城市的航运服务联系度在全流域层面与核心城市港口层面均呈现区域梯度等级规律,长江下游城市相对联系度要远高于中上游,下游城市航运服务业活动联系更为密集;②26个沿江港口城市可以分为5种类型,其中上海、武汉、重庆、南京和苏州等核心城市所组成的第三区块的对内对外联系最为突出;③核心城市腹地范围均包含整个长江沿线,但在核心城市服务值的腹地紧密程度呈现由下游向上游的空间距离衰减;④银行和航运保险由公司分支结构深入大中小城市而表现为完备型城市网络,货代物流和国际船舶代理区域差异特性不显著,表现为均质型城市网络,仓储和修造船的地域性分布更为集中,表现为集中型城市网络.  相似文献   

14.
建立2012年、2017年百度指数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对数离差均值揭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网络联系的结构、类型、空间均衡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城际网络联系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有明显增强;(2)城市网络联系层级由"1+5+9+12"分布演变为"3+3+11+10"的格局,上海、武汉、南京成为网络结构中的极核;(3)区域中六成以上城市还属于低点入度、低点出度的Ⅲ型城市,强化区域内城际联系任重道远;(4)城际网络联系强度在空间非均衡性上要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但增长幅度上又远大于后者;这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而影响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在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层面上,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的主要异同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既是全国的核心城市,也分别是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经济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主要城市和一般城市在各个层面的关联网络中都形成明显的梯度格局。在地区层面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两个核心和单一层级(省域)为特征,显然不同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单一核心和两个层级(区域和省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6.
探索了近代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化进程中内部空间组织特征、演变趋势和发展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以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元素传播为视角,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建筑遗产进行解构,研究该元素出现的来龙去脉以及在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工业建筑中的演变过程,以辅助证明长三角城市群近代工业发展模式。经分析得出,长三角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南京为核心城市,无锡、南通、宁波等为二级城市,嘉兴、常州等为三级城市的逐级辐射圈。各城市原有基础、开埠的外力入侵、交通网络以及建造者是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7.
区域内部可达性的增强使得对区域系统的研究从方法上更强调流动视角下的网络模型应用,内容上则集中在地域组织结构演化的探讨。缺少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瓶颈所在。社交网络位置数据作为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一类新型数据源,它为实现区域流动空间的观测创造了机会。通过采集社交网络上的位置数据来模拟区域内的人流情况,构造了以城市节点和人流构成的区域流动空间模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展开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强度层级结构明显、城市牵引力规模依赖、空间形态的多中心、行政区划限制区域流动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尽管局部上表现出了网络特征,但是在区域尺度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流动空间仍然受中心地范式的主导。  相似文献   

18.
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在城市化迅速推进和城镇空间快速扩展过程中 ,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统一的空间发展框架的意义与内容 ,以及上海在城市空间进一步发展、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 ,如何关注长江三角洲这个区域大背景 ,衔接、促进并建立起更大范围的整体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核心城市在大城市经济群发展中的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对长三角的带动为例,通过分析上海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在推动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旅游一体化中等城市发展建设事业中所发挥的龙头带动效应,进一步得出核心城市在大城市经济群中的带动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