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明清时期,《西游记》故事的大众传播方式主要有书籍传播和戏剧演出传播。分析了明清时期书坊、戏班的产业化运作以及印刷术和戏剧舞台艺术的发展对《西游记》大众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于硕 《饰》2011,(2)
红城感恩寺大雄宝殿《西游记》悬塑是一处以人物彩塑形式再现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故事情节的艺术作品,尚无论文对其内容与相关问题进行专门讨论.本文将感恩寺大雄宝殿《西游记》彩塑划分为43组,依照情节对每组逐一分析,后对悬塑中缺少的《西游记》章回内容、悬塑摆放次序、提示文字与小说相异之处和《西游记》悬塑创作时间等问题分别进行梳理与推证.试图全面、具体地对红城感恩寺大雄宝殿《西游记》彩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取材于宗教的取经故事,因此作品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不足为奇的。其中,佛教、道教的影响尤为突出。在小说中,吴承恩对待二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既贬低道教,对佛教也是褒贬不一。这种情况可以从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窥其详情。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西游记》曾被普遍认为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的证道书。自胡适和鲁迅之后,这种观点便一直遭到根本否定,然而,这些否定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这种观点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在明清时期<西游记>评点传播中处于独特的位置.它秉承了明末和清初<西游记>评点本的评点思维模式,以时代通行的哲学观点来评点<西游记>.但<新说西游记>不是以明代盛行的心学来评点,而是以朱注<大学>诠释<西游记>.这也是清代王学衰落、朱学占据上风在小说评点中的一个表现.它的出现既昭示着清代<西游记>批评传播的另一走向,也强化了清代<西游记>非文学化评点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西游记》自问世以来,以戏剧、小说、话本、版画等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改编的产物不计其数。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以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为代表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社会上对各种类型的《西游记》题材影视作品褒贬不一。从观众接受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西游记》影视作品之中的合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打开《西游记》.满眼“佛” 字,满耳“佛” 言,然文中作者对佛教的态度却是矛盾百出,笔者认为:作品中作者对佛教的肯定,乃出于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而对佛教的否定,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8.
吴承恩是否写过《西游记》曾广受怀疑,蔡铁鹰先生认为历史上之所以会产生《西游记》作者含混不清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上下的功夫不足,尤其是体系性的整理、阐述不足,导致一些研究者对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成果一知半解,而把研究的视点纠缠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考辩。《吴承恩年谱》、《吴承恩集》在《西游记》与吴氏本人之间建立起学理的、逻辑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对吴承恩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迄今最系统最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心”与“理”的关系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熹那里,“心与理一”既是本体论,也是功夫论。“心”与“理”的贯通需要理清两个环节,一个是从超越的、本体的意义上来理解朱熹所谓“心”;二是从“为道”的角度来理解朱熹的穷理功夫。这是理解朱熹及整个理学境界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的杰作。明清时期许多作曲家、评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审美和理论价值取向热烈的讨论它、批评它,形成了一批富有理性色彩的文字。受"曲本位"观念的影响,明代对《汉宫秋》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作品的总体评价和语言风格的探讨,较少涉及文学剧本的创作和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问题,批评内容主要在曲词和音律上。清人对《汉宫秋》的批评便呈现出场上与案头并重的审美取向,相比于前朝,清人的批评显得更加温和、公允、稳妥。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的《西游记》研究中,对于玄奘史实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玄奘史实在小说成书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玄奘史实之最终衍变为"神话",究其原因,是由玄奘事迹本身的超一般想象、宗教题材的神秘性、民间传播渠道的调制三端所共同促成。而《西游记》小说中的游戏色彩、诙谐滑稽特征、取经主人公与实际主角发生错位等特征也是在不同程度上,经过民间渠道的传播后所打上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2.
董说的《西游补》虽以补《西游记》的面目出现,但它不仅在哲学精神上深刻质疑了原书,而且重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艺术世界。本文从其反《西游记》的整体构建、历史现实相结合的梦境叙事逻辑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窥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曾经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变化莫测的神魔形象,其中西天极乐世界中的佛祖与菩萨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作者藉是借着宗教的框架,一方面肯定他们的广大法力,神通无量;另一方面却赋予他们世俗化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宗教观念与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的植物妖怪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植物妖怪不仅丰富了《西游记》中的妖怪类型,还增添了文本的观赏性,委实给《西游记》增添了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他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文章从孙悟空职场人生出发,分析这位足智多谋,能力超强的人,在自己职场结局中成败的原因。应借鉴和深思孙悟空的职场人生,顽强地战胜职场里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宗教仪规、造像艺术和思想哲学层面这几方面入手来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间互相依附,相互斗争直至相融相摄的关系,力图拓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阅微草堂笔记》对于儒道佛三教的态度,总的来说比较宽容,作者对各教中符合传统道德伦理的内容表示肯定,看重的是宗教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因此奉儒教为至尊,以佛教和道教为其补充,又不排斥、贬低佛教和道教.  相似文献   

18.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与本土文化经过长期的磨合、撞击、调适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的平等思想吸引了中国普通妇女,但佛教与妇女的关系也受着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在某些方面有歧视女性的现象,总的说来,佛教发展离不开女性,女性是佛教世界中的半边天。  相似文献   

19.
2005—2011年《浙江水利水电专科校学报》共发表773篇论文,共有1082人参与写作.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作者群进行了年龄结构、地域分布、职称分布、所在的机构分布等分析,进而对作者的合作度,论文的平均署名数进行统计,计算出活跃作者群数量与核心作数量及所占的比例,并依据分析数据提出了优化《浙江水利水电专科校学报》作者群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