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境观察了不同条件下亚磷酸三苯酯在A3钢 表面所形成的膜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温度、缓蚀剂的浓度、金属表面状况都会影响膜 的形貌,从而影响缓蚀效率。  相似文献   

2.
(一)题录 表面处理、涂装 1.记录材料的表面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材料和表面处理设备(日文) WO 2001068377 A1(2001-09-20) 2.环保型多功能钢表面处理溶液(中文) CN 1294204 A(2001-05-09) 3.金属表面处理溶液配方和表面处理金属材料(日文)  相似文献   

3.
利用线性极化法、电化学阻抗谱和塔菲尔曲线法研究 了A3钢在导电混凝土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导电混凝土中A3钢表面能够形成保护膜,随着导电混凝土养护时间的延长,膜不断致密化、保护性增加.钢棒表面膜主要由α-FeO(OH)、FeSiO3和α-Fe2O3等组成.A3钢在导电混凝土中养护31天后的腐蚀速度小于0049 mm/a.  相似文献   

4.
脉冲电流下的热喷涂层组织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3钢基材表面的热喷涂层进行脉冲电流处理,通过显微镜观察涂层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脉冲电流处理下涂层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涂层所固的层状结构趋于愈合。  相似文献   

5.
凝露状态下SO2对A3钢腐蚀机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红外光谱、电化学交流阻抗和扫描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大气中对金属腐蚀性最强的污染物SO2在凝露状态下对A3钢的腐蚀作用规律.结果表明,A3钢在加SO2试验环境中腐蚀失重随试验时间延长呈正指数变化规律;试样表面呈龟裂状腐蚀形貌,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显示出腐蚀产物为FeSO4@7H2O、Fe2(SO4)3@9H2O和γ-FeOOH,还含有δ-FeOOH及少量的Fe(OH)2和Fe3O4.A3钢在未加SO2试验环境中腐蚀失重随时间呈直线变化规律;腐蚀产物主要为Fe2O3和γ-FeOOH;试样表面未形成连续的腐蚀产物膜.  相似文献   

6.
利用室外大气暴露试验,研究了AZ91D镁合金在北京地区的平均大气腐蚀速率,并与相同条件下A3钢的大气腐蚀情况进行了对比.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EDS)以及红外光谱(IR)等多种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对腐蚀产物的形貌、组成、结构等进行分析,与A3钢相比,AZ91D镁合金具有良好的耐大气腐蚀性能,具有局部腐蚀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表面纳米化对SS400钢焊接接头应力腐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东  陈怀宁  徐宏 《焊接学报》2009,30(3):65-68
采用高能喷丸技术在SS400钢焊接接头表面层上制备纳米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研究了表面纳米晶层的结构特征,并利用XRD对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处理后表面层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同时,应用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研究了SS400钢焊接接头在敏感腐蚀介质硝酸盐溶液(98℃±3℃温度下,57%Ca(NO3)2+3%NH4NO3)中的应力腐蚀(SCC)行为.结果表明,经过高能喷丸处理后,试样表层的晶粒可细化至大约10 nm,且在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高能喷丸表面纳米化可以提高SS400钢焊接接头抗硝酸盐溶液SCC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化学反应法在Q235钢基体表面制备陶瓷涂层.分别采用阜新(A)和内蒙古(B)的天然硅酸盐矿物为原料,以对比Al2O3对涂层耐蚀性能的影响.用XRD分析其相结构,并研究了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涂层A与骨料相比新相有CaSiO3、AlPO4;涂层B有FeNi3、AlNi3、Al75Ni10Fe15和Cr2O3等新相.涂层A耐酸、盐性相对基体分别提高11.5倍和1.3倍,涂层B耐酸、盐性相对基体分别提高7.5倍和1.2倍.  相似文献   

9.
尝试在A3钢表面施镀镍 铅双镀层,以提高其在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能.利用腐蚀失重方法分别测定了镀铅层与镀镍 铅双镀层的A3钢在硫酸中的腐蚀速率,并借助扫描电镜对双镀层的形态进行了观察与分析.试验表明:施镀镍 铅双镀层能明显提高A3钢的耐蚀性能.认为:镍层遮盖了A3钢表面,使阳极电位提高,腐蚀驱动力减小;铅在硫酸中析氢超电压大,且容易生成致密的硫酸铅膜,这些因素是材料耐蚀性得到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长钢一分厂生产的20A钢导管热处理脱碳的原因,指出钢管表面附着的肥皂及Zn_3(PO_4)_2·4H_2O在热状态下的分解产物和套管密封性差是造成导管脱碳的主要原因。介绍了该厂改进保护套管结构,利用空气制氧设备的发散氮气加3~5%氢气组成的保护气体对20A钢导管热处理时进行保护,得到了符合有关标准的、质量好、性能佳的20A钢导管。  相似文献   

11.
亚磷酸三苯脂在A3钢表面成膜的X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XPS和AES分析了亚磷酸三苯脂(TP)在A3钢表面膜中的元素价态、组成、参与配位的元素。结果表明:膜的表面铁为二价或三价,氧元素为配位原子,P和苯环不参与配位。膜的组成为多核配合物,进一步分析了亚磷酸三苯脂与铁离子配位机理.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化学阻抗与能谱图研究了钼酸盐复合缓蚀剂在天然海水中的缓蚀机理。阻抗谱表明,该缓蚀剂通过增大金属表面的电荷转移电阻而降低电化学腐蚀速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钼酸盐复合缓蚀剂在海水中的碳钢表面主要形成了Fe3O4、Fe2O3,以及三价铁与钼酸根和缓蚀剂中有机成分形成的有机铁络合物。能量谱(EDS)测试结果表明,添加了钼酸盐复合缓蚀剂的碳钢表面膜中钙元素含量很低(0.08%),表明缓蚀剂中具有阻垢性能的有机瞵酸盐(HEDP)和葡萄糖酸盐对海水中的Ca2+起络合分散作用,阻止了钙盐在金属表面的沉积,这也表明该缓蚀剂具有缓蚀性能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电镀锌层表面黑变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SEM、EDX、XRD、XPS等技术分析了电镀锌层表面黑变膜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黑变膜是锌的腐蚀作用及杂质Pb去极化作用的共同产物。它由ZnO、Zn5(CO3)2(OH)6及微量PbO组成,膜表层Zn是以ZnO形态存在,而膜内层则以非化学计量化合物ZnO1-x形态存在。并发现黑变膜是一种锌受腐蚀所形成的表面膜上产生的光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14.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luminum surface after its anodic polarization in tetraethylammonium tetrafluoroborate acetonitrile solution are investigated. The film formed on the aluminum anode is composed of a complex compound of oxyfluorides and hydroxyborates.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impurities of water in electrolyte solution catalyze the process of film formation and promotes the decay of electrolyte constituents. The formal multiphase mechanism of such processes on the electrodes and in near-electrode electrolyte layer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5.
采用减压凝固试验法,研究了RE对A356铝合金熔体氢含量的影响规律。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了RE对A356铝合金表面氧化膜成分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A356合金中加入一定量的RE后,熔体氢含量显著降低。加入RE后,表面氧化膜出现大量RE氧化物和铝氧化物形成的LaAl11O18的复合氧化物,这种复合氧化物使铝合金表面氧化膜更加致密。扫描电镜分析表明,不加RE的氧化膜表面凹凸不平,有明显开裂后愈合的痕迹,而添加RE后,表面比较平整,致密度显著增加,几乎没有看到开裂的现象,这大大减少了新鲜的铝液暴薅在空气中的几率,降低了熔体中的氢含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特殊发蓝(液体氮碳共渗 蒸汽处理)表面复合处理的方法,对TBD234系列柴油机挺柱进行工艺试验及分析,并与进口件进行了对比。挺柱经氮碳共渗后再进行蒸汽处理,在氮碳共渗层的外表面生成一层Fe3O4薄膜,这种灰蓝色的薄膜结构致密而多孔,能吸油,化学稳定性好,更进一步增加了表面的耐磨、抗咬合、防腐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所处理的零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膜,氧化层和化合物层深度基本上达到了进口件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复合镀渗MoS2薄膜及其组织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多弧离子镀及低温离子渗硫相结合的复合镀渗工艺,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二硫化钼固体润滑薄膜。用AFM、SEM观察了薄膜表面及截面形貌.用XRD及XPS分析了薄膜相结构及表面化合价态,摩擦试验结果导,示该薄膜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复合镀渗工艺为原位合成二硫化钼固体润滑薄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Identification, by UV absorption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of the secondary inhibitors formed on iron boundary faces In acid solution, triphenyl benzylphosphonium chloride forms a layer on an iron surface; this layer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UV reflexion spectroscopy, be identical with triphenyl phosphine. The mono- and bis-phosphonium salts, too, are degraded by reduction at the iron boundary surface; the anthracene derivatives formed by this reaction are identified by the same method; they turn out to be methyl anthracene. A further separation of the reaction products has been attempted by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investigation of the extracts in cyclohexanol and methanol) yields no clearly distinguishable fluorescence spectra.  相似文献   

19.
Cu-Ni合金BTA复配体系钝化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苯并三氮唑(BTA)复配钝化体系对B10 Cu-Ni合金进行钝化处理,以提高其在含硫化物环境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并研究工艺参数对钝化膜耐蚀性的影响规律.利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钝化膜的化学成分.实验结果表明,在BTA与磺基水杨酸组成的复配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比BTA单一体系中形成的钝化膜具有更高的耐蚀性,这是磺基水杨酸与基体合金反应形成的络合物膜与Cu(I)BTA膜协同作用的结果;钝化处理的时间和温度是影响钝化膜耐蚀性的重要工艺参数,延长钝化时间和提高钝化温度均可以提高钝化膜的耐蚀性,60℃高温条件下5 min的钝化处理即能够达到常温条件下3 h的钝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