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CENTUM集散控制系统在碳二加氢反应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成分-氢炔比值控制系统,成功地解决了质量控制问题,使反应器出口C2馏分中的乙炔含量你于3ppm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概述了固定床反应器控制的发展与现状,对固定床反应器控制发展各主要研究方向作了具体的介绍和论述。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利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把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固定床反应器控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金属氢化物储氢反应器放氢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本文建立了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二维轴对称数学模型。此反应器内装填了Ti0.95Zr0.05Mn1.55V0.45Fe0.09储氢合金和膨胀石墨组成的复合压块。通过与文献中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论文考察了换热流体温度、流体平均流速和氢气排出压力变化对金属氢化物反应器放氢过程的影响,比较了优化操作参数和基准操作参数下的放氢性能。并对优化操作参数下放氢反应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换热管附近床层区域的换热效果更好,放氢反应进行得更快。当换热流体温度从313.15K升高到353.15K时,放氢时间从17100s降低到了6700s。虽然提高换热流体平均流速可以缩短反应器的放氢反应时间,但其强化效果是很有限的。当换热流体流速超过3m/s时,氢化物床与换热管壁之间的接触热阻成为整个传热过程的主要热阻,增加流速的强化效果已不明显。优化后的操作参数为:氢气排出压力为0.3MPa、换热流体温度为353.15K、换热流体平均流速为3m/s。与基准操作参数相比,放氢反应时间缩短了约56%,对操作参数的优化能够显著地提高反应器的放氢速率。Ti0.95Zr0.05Mn1.55V0.45Fe0.09合金的放氢反应过程仅仅在前4s内主要受氢气压力的控制,而随后的反应过程主要是受传热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4.
退火炉是用于金属带材和线材的光亮退火处理的重要设备.针对全氢罩式退火炉在退火过程中的应用,重点开发了满足控制要求所配置的控制系统的PLC顺序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5.
采用两个平行的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控制温度为(35±0.5)℃,逐步提高进水容积负荷,分别研究接种污泥对产氢速率、颗粒粒径分布变化、液相末端产物和启动末期系统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缺氧污泥混合厌氧污泥进行接种的反应器比直接采用产甲烷颗粒污泥粉碎后接种的反应器更易形成颗粒污泥.在启动末期,前者的平均颗粒粒径为后者的1.25倍,产氢速率是后者的1.23倍.两个反应器都形成了乙醇型发酵,说明发酵类型的形成不受接种污泥影响.启动末期系统的pH值分别为3.9~4.3和4.0~4.4,混合污泥接种反应器的挥发性悬浮固体质量浓度为27.2g/L,厌氧污泥接种反应器的挥发性悬浮固体质量浓度为24.1g/L.相比厌氧污泥接种的反应器,混合污泥接种能更快速培养颗粒污泥,并且反应系统产氢速率高,耐酸性更好,生物持有量大,有利于生物制氢系统高效产氢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两种类型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运行及产氢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求反应器型式对发酵法生物制氢过程的影响,分别采用连续流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和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EGSB)接种厌氧活性污泥,从糖蜜废水中制取氢气.运行中控制温度为35℃,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增加进水COD质量浓度的方式逐渐提高容积负荷(OLR),分别对CSTR系统和EGSB系统的产氢速率、pH、液相末端产物及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系统中,产氢速率均随OLR提高而逐渐升高.CSTR的最佳产氢OLR为25~35 kg/(m3.d),而EGSB的最佳产氢OLR为70~80 kg/(m3.d);此时,CSTR系统的最大产氢速率为6.21 L/(L.h),EGSB系统的最大产氢速率可达18.0 L/(L.h).稳定运行期,EGSB系统的生物量为27.6 gVSS/L,而CSTR的生物量仅为7.8 gVSS/L,说明较高的生物量是生物制氢反应器稳定运行和高效产氢的关键.两个系统均可形成乙醇型发酵,说明发酵类型的形成不受反应器型式影响.与CSTR反应器相比,EGSB反应器具有更好的耐酸能力.  相似文献   

7.
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制氢反应器产氢效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效能,实验采用厌氧Hungate技术和MPN法,从采用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的生物制氢反应器厌氧活性污染中分离到210株优势发酵菌株,其中18株为产氢细菌(HPB)。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决定反应器产氢效能的因素是反应器内HPB的数量和活性。采用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可以充分发挥HPB的产氢活性,但是由于反应器内HPB的数量和比例不高,大大制约了混合菌种非固定技术生物制氢反应器效能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一结论,提出采用有自絮凝能力的高效产氢细菌进行快速启动和投加高效产氢菌株的方法提高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效能。  相似文献   

8.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控制,对生物反应器过程进行直接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以BP网络为控制器,采用BP算法,控制效果良好.神经网络应用在对非线性系统建模和仿真,给非线性控制系统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立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及测试平台,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不同水浴温度、放氢流量及反应器结构(方形、蜂窝结构及无隔层)下反应器内部温度和吸/放氢流量数据,确定了不同结构反应器的温度场分布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方形结构反应器内部温度变化速率最快,换热效果最好。进一步研究了方形结构反应器在不同吸氢压力和放氢速率下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当进气压力为2.0~3.0 MPa时,能显著提高合金材料的吸氢量及吸氢速率;当放氢流量小于3.2 L/min时,可放出85%以上的氢气。研究结果可为模块化和系统化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氢氮自动配比工艺特点,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和数字PID算法,详细论述了氢氮自动配比控制原理及软件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1.
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μXL型集散控制系统在国内最大的谷氨酸发酵罐上的应用,针对发酵过程的重要参数如pH值,通风量,发酵温度,压力及糖液自救充加等开发了较为被完善的控制软件,在pH值控制中采用非线性补偿控制策略,控制pH值使之平稳,为菌体代谢提供了最佳酸度环境;在通风量控制中,采用分段优化设定值等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控制质量,在培养液补充上,采取基质自动流加等方式,同时,采取了适于生化反应过程特点的控制策略,稳定了发  相似文献   

12.
采用控制系统中,所处理的信号是连续时间信号经采样后所得到的脉冲序列,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常用δ函数序列替代脉冲序列,对这种替代所产生的误差大小、误差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替代精度和采样脉冲宽度之间进行中考虑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给出误差公式和电路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相关主体及其管理机制的分析,论述了固定资产投资信贷风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定资产投资信贷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直接转矩控制在造纸传动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的直接转矩控制(DTC),在开状态下其控制精度可以达到闭环矢量控制的精度,并且无超调,是一种具有高静、动态性能的现代交流调速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诸多的滑动模态控制设计中,线性开关曲线或曲面是常见的选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任意开关函数的变结构控制系统方法,并通过数值仿真演示了新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以氧化镁,浓硫酸和硼酸为原料,配制硫酸镁和硼酸混合液,控制硫酸镁含量在30%~35%之间,根据高温对硫酸镁和硼酸溶解度的差异,采用高温结晶法使MgSO4以MgSO4.H2O形成结晶出来,从而实现硼,镁分离,综合各因素确定结晶温度控制在453-463K之间,结晶时间为6h,最终产品中一水硫酸镁不含硼酸,纯度大于99%,分离效果好,并讨论了高温结晶法进行硼镁分子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根据粘弹性阻尼器和摩擦阻尼器各自的特点,提出一种新型粘弹性-摩擦阻尼器(F-Ved)耗能装置,推导了粘弹性-摩擦阻尼器和人字型支撑的阻合层间单元刚度矩阵和控制力向量;并基于框架结构的空间特性,建立了设置(F-Ved)框架结构在考虑空间协同分析的基础上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的控制方法,应用此方法,对设置F-Ved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在罕遇地震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与其减震效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引进α-几乎连续映射的概念,从而推广了LongPE和Hamlett TR关于连续映射逆的结果,获得结果;到T2空间上的任意α-几乎连续双射的逆是H-连续的。  相似文献   

19.
直流调速系统的双闭环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Narendra自适应方案,构造了直流电机的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对于克服因各种因素引起的被控制对象参数的变化所造成系统动态性能的变化具有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亚硫酸钠还原法合成邻乙基苯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邻乙基苯胺与亚硝酸钠反应生成重氮盐,再经亚硫酸氢钠还原制得邻乙基苯肼。采用盐酸洗涤法和柱层析法对产品进行了提纯。通过薄层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及熔点测定确定了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