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寒冷地区代表城市西安地铁4号线车厢开展了春季热舒适现场调查研究,探讨了出行者对地铁车厢热环境的主观感受和适应特性。遴选了出行者,测试了环境参数,包括空气温度、黑球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进行了主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地铁车厢的热中性温度为18.9℃,适中的相对湿度和风速分别为67%和0.66 m/s;出行者期望的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分别为20.1℃、68.9%和0.72 m/s;春季出行者期望地铁车厢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和风速增大;对比春季西安自然通风建筑,发现二者的温度敏感度接近;对比春季长春地铁车厢,发现人群的温度敏感度和热中性温度有差异,这可能与地域室外气候有关;西安地铁车厢内的中性温度低于西安自然通风建筑中的中性温度,表明人们对短期热暴露场所的温度容忍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地铁空调系统的控制站厅和站台在设计温度值不变的设计运行模式下不能满足乘客舒适性要求,乘客的舒适感随新风状态变化而变化。由于乘客在站厅和站台的停留时间短,应根据相对热指标来评价非稳定条件下乘客的舒适性要求。本文在变风量调节的基础上,建立了按相对热指标来调节运行地铁中央空调系统的理论模型,在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解决了站台和站厅温湿度耦合问题。本文以广州地铁二号线新港东站为例,对比分析了空调系统相对热指标运行模式和设计运行模式下的舒适性和能耗等特点,为运行模式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安地铁2号线冬、夏季室内外温湿度实测数据,通过计算相对热指标(RWI)与热损失率(HDR)等暂时热舒适指标来评价地铁站内乘客的热舒适状况,分析了乘客由室外进入地下双层岛式车站站厅和站台层过程中的热舒适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夏季实测地铁站内空调温湿度数据基本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但乘客在由室外进入站厅层、再进入站台层的过程中RWI值变化较大,可能造成乘客的热不适,建议适当提高地铁站内空调运行温度来实现地铁站环控系统的节能运行;冬季乘客基本感觉热舒适。  相似文献   

4.
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室内热环境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关键因素,研究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的热舒适温度范围,对促进建筑节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深圳市某居住小区的住户为研究对象,在动态的室内环境中,测试分析了不同状况下的人体热舒适温度和自然通风的热舒适性效果,提出了有关建议:住宅建筑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来达到舒适性要求,在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求时,可采用风扇等其他机械通风方式;空调状态下人体热舒适温度在国家标准规定的26℃基础上可适当提高1~2℃。  相似文献   

5.
以沈阳理工大学地铁站候乘空间为例,依据气候缓冲梯度对严寒地区地铁候乘空间设计温度区间进行研究,提出修正建议温度值与温度区间,为提升寒地地铁候乘空间热舒适性提供参考依据.以沈阳理工大学地铁站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冬季沈阳地铁候乘空间的热舒适情况,并将地铁站候乘空间分为出入口、站厅和站台3个空间进行研究,根据实测数据和设计规范调整温度上限和下限,求出建议温度值,分别得出3个修正后的中值温度和温度区间.在使用HDR指标证明沈阳冬季地铁候乘空间的热舒适时,利用3个空间的修正建议温度值和温度区间设计可行.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地铁高架站的人体热舒适情况,在节能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筑热工性能改造措施,以天津地铁高架站为例,重点选取其中四个典型的地铁高架站,进行人体热舒适度满意率问卷调查和热环境参数测试。调查显示,有65%的乘客对高架站热舒适状况不满意;热舒适较差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玻璃幕墙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围护结构防热性能、周围建筑与绿植分布和自然通风等。进而通过数值模拟等方法,验证增加玻璃幕墙遮阳、改善围护结构防热能力、合理布置周边环境要素及加强自然通风等措施对于高架站建筑内部空间热舒适度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Airpak 3.0建立了人体Block模型、颗粒物DPM模型以及屏蔽门系统岛式站台模型,并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提出模型假设和模拟工况,对地铁站台公共区夏季四种客流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国家公共区域的空气品质相关规定与标准,本文给出了包括CO_2浓度、热舒适性和PM_(2.5)浓度等在内的地铁站台空气品质评价标准。基于地铁站台空气品质的评价标准,对屏蔽门系统站台客流高峰与非高峰期CO_2浓度、热舒适性、PM_(2.5)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客流高峰期与非高峰期CO_2浓度、热舒适性在人员呼吸区均满足要求,但PM_(2.5)浓度超过了标准值;随着水平面高度的增加,CO_2浓度以及PM_(2.5)的质量浓度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不同城市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上海、长沙自然通风建筑内进行的人体热舒适调查研究,并结合有关文献中北京和天津热舒适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目前不同城市自然通风建筑内热舒适状况进行探讨。结果认为,我国自然通风建筑内热中性温度均略高于ASHRAE推荐范围,采用实测的舒适温度作为空调温度可节约大量的能量。  相似文献   

9.
黄艳  刘东  杨建坤  张恩泽 《建筑科学》2004,20(Z1):249-255
根据双层玻璃幕墙建筑的特殊热环境,提出过渡季节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确定了建筑围护结构的开口方式和开口大小,使各楼层的空气温度都在热舒适范围内;应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对各楼层房间的三维温度场,速度场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然通风能够有效地改善室内热环境,较好地满足人体热舒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地区自然通风体育馆为研究对象,用问卷和实测的方式分别采集了建筑内运动人群及观众人群的热感觉投票值和室内外热环境参数,初步建立了这两类人群的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和对应的热舒适范围。并通过对比,分析了两类人群的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和热舒适范围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通风体育馆室内运动人群的热敏感度0.326 6要小于观众人群的热敏感度0.379 9;运动人群和观众人群的中性操作温度都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前者中性操作温度高于后者,差值在0.80~1.48℃之间;运动人群和观众人群热舒适范围的上下限都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前者热舒适范围的下限与后者相似,但是前者热舒适范围的上限比后者高,差值在1.86~2.48℃之间。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及自然通风热舒适评价指标,探讨了建立适合我国自然通风热舒适的评价模型,对进一步研究自然通风热舒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庆自然通风热舒适模型的建立及热环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飞  张华玲 《暖通空调》2012,42(1):61-64,42
在分析国内外自然通风热舒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地区潮湿的气候特点,对现有自然通风热舒适评价模型进行了湿度修正.采用电子温湿度记录仪对重庆地区村镇典型住宅的室内外热湿参数进行了全年监测,并利用该模型对村镇住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村镇住宅室内和室外相对湿度高于70%的时间分别占全年总时间的95.4%和87.2%,室内温度高于28℃且相对湿度高于70%的时间达1 196 h;全年舒适时间为3 838 h,占全年总时间的43.8%;现有评价模型与修正模型的舒适时间相差405 h,其中空调季相差342h,且温度越高,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越大,说明在温度较高时应考虑相对湿度对热舒适的影响,但修正模型的可靠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新广州火车站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多区域网络模拟工具ContamW对新广州火车站进行了自然通风设计优化。优化结果为:当室外温度低于21℃时,只需自然通风即可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和热舒适要求;当室外温度为21~28℃时,可自然通风区域首先利用自然通风,当室温不能保证时再开启空调降温,其他区域运行空调系统降温;当室外温度高于28℃时,全部空调系统运行,建筑门窗处于关闭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朱常琳  高明亮 《建筑科学》2011,27(12):104-108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自然通风模式下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微环境中烟气温度、能见度和CO浓度分布,为地铁隧道火灾防范提供理论依据.采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软件模拟列车中部着火且列车停在隧道中部和停在靠近隧道一端站台2种火灾情况下,隧道内纵断面人眼特征高度的烟气温度、能见度和CO浓度分...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及其热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居住建筑普遍缺乏有效的遮阳隔热措施,仅22.1%的居民对热环境感到满意,居民普遍期待改善室内温度。通过对26~30℃条件下、29℃及30℃辅助机械通风条件下的环境进行热感觉投票实验,结果表明,当室内温度在28℃以下时,开启门窗进行自然通风可达到热舒适要求;室内温度在29~30℃时,利用电风扇可达到热舒适要求。农村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改善重点在于采用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及隔热措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相似文献   

16.
毛红卫  刘东  赵奕 《暖通空调》2012,42(10):35-40
确定了铁路客站自然通风的热舒适标准;结合实地调研,分别采用DeST和CFD软件模拟研究了自然通风在不同气候区铁路客站中的应用;分析了利用自然通风提高铁路客站的热舒适性并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可能性;重点给出了不同气候区铁路客站利用自然通风时应采取的策略,为今后铁路客站的自然通风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建立典型岛式站台的三维几何模型,用标准k-ε湍流模型作为站台气流的物理模型,按实测的热湿负荷、温度\速度等作为边界条件,对地铁闭式系统岛式站台环控系统中两种典型送回风方式的气流组织方案在夏季工况最不利情况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侧送中间回的气流组织方案在对站台的温度控制上要优于单送单回的气流组织方案,而在气流温度\速度均匀性和能耗系数上,后者更加满足舒适性和能耗方面的要求。研究成果为地铁环控系统设计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石河子大学一内廊组合的典型教学楼为例,采用室内外热环境参数测量、主观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对该建筑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教室热舒适性进行研究。得到北疆地区教室夏季自然通风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7. 07℃,高于PMV/PPD模型预测热中性温度26. 57℃。建立适用于严寒地区高校教室自然通风热舒适评价数学模型,并且验证Griffiths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该地区室内热舒适温度,预测值为27. 32℃(G=0. 5℃~(-1))。实测80%热不满意率对应的TSV范围为-1. 8~0. 90,微宽于ASHRAE 55标准中规定的-0. 85~0. 85。并对比3种标准下的热适应性模型,比较热舒适范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张辰  刘衍  杨柳  刘堂  张向荣  董宏 《建筑科学》2020,36(8):123-130,168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被动式降温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而要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就离不开对应的室外计算参数。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大,人群的热适应性差异也很明显,因此需要提出满足各地自然通风适用性实际情况的自然通风设计室外计算参数。本研究以自然通风中直接作用的舒适通风为例,选用48 a实测气象数据,提出了基于APMV模型、平衡点温度法及风速补偿模型的舒适通风适用期室外判定温度计算模型,并结合此模型提出了基于累计频次分布图的舒适通风适用期确定方法,得到5个典型城市的舒适通风设计室外计算参数。该研究考虑了我国人群的实际热适应水平及建筑热工设计体系发展对计算参数的需求,为建立我国建筑节能基础数据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夏季对广州某高校学生在自然通风建筑中进行了501人次的热舒适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热感觉、热舒适度、热可接受度及潮湿感,并对相应的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和风速等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自然通风建筑的夏季室内温湿度均高于ASHRAE标准的舒适区域,但人们对该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的热中性温度为28.1℃(ET*=29.3℃),可接受的热环境温度的上限为29.7℃(ET*=30.9℃),相对湿度上限为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