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观营造中的声音因素历来是景观建造者.设计者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声景理念和造景实例以及现代Soundscape(声景)理论做了初步介绍。对声景理论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古典园林声景理念对开展现代声景设计的积极意义以殛现代声景品赏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珺  严敏  徐嘉雯 《园林》2024,(4):122-130
徽州园林经历了千年兴衰,如今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檀干园作为当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徽州古典园林之一,对其声景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从视听结合出发,以声级、声源、声景感知三个方面构建声景评价体系,并以图像语义分割为支撑,从空间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三个维度筛选出8项视觉指标构建视觉评价体系。最后根据檀干园声景评价与视觉评价的关联性分析,总结檀干园的声景现状特征。研究表明,秉承徽派建筑风格是檀干园的基本特色,依山迎水的布局形成了其以自然声为主的宜人听境,而紧临城市道路的交通现状使园林声景体验受交通噪声干扰,同时人工设备的不合理设置产生的突兀声源,也严重降低了园林入口的视听体验。因此,根据檀干园的声景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徽派风格、巧设隔声墙体、强化视觉层次、优化入口视听环境、提升维护水平等5点优化策略,以期能为徽州园林声景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声景是建成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参与空间氛围的营造,对人们的情绪感知与心理健康营造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以古典园林这类建成环境中的声景为研究对象,以实测与声漫步相对比的方式研究声景带给人的情绪感受。将建成环境中的实测声级与表达人们情绪感知的声漫步图对比,得出:一,园林中声级空间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建成空间特征的耦合关系;二,园林空间中具有特殊声景感知的空间及其特征。同时,文章结合声源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总结出建成环境中声景营造在影响情绪方面应注意的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蜀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分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从视觉角度出发,声景观这一要素往往被忽视.文章以成都百花潭与崇州罨画池为例,通过声景漫步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了关于两个园林的声环境信息与人们对其声环境评价和看法.结果表明,成都西蜀园林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声和人文声,人们对其声景观是相对满意的,并认为其声...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对近几年来古典园林声景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发现其尚有诸多不足之处,研究对象过于集中,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和对古典园林声环境的保护、修缮等。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应趋向于细化研究对象、整合研究方法以及加大对著名声景观的保护、修缮与记录。此外声景概念的普及对未来声景观的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楹联艺术是以园林景观为载体所诞生的文学形式,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沟通人与景、景与情的艺术桥梁,对于当代园林景观的建设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赏析古典园林景观楹联的方法,以观赏者游园时由远及近的感官次序,依次将楹联所述的园林景观分为了"声景"、"香景"、"物景"、"光景"等四景,并对其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对于园林建设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声音是中国古典园林听觉艺术的载体 , 听觉艺术之所以有如此憾人魅力在于各种声韵的完美融合。本文从声景的概念入手 , 研究分析"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对声景的影响,从而揭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美的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8.
程秀萍  裘鸿菲  周雯文 《华中建筑》2007,25(12):118-120
中国古典园林中对声景的运用十分广泛,现通过古诗词、园林实例与中国园林美学理论,分别对声景概念、审美特征、分类和运用进行研讨,试图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揭示声景在我国古典园林运用中的奥秘,扩展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视野.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鸟声景与人工声景实例,探究了它们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声景的3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5个鸟声景点和7个人工声景点。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常设树林、水面以营造鸟声,设高台以营造人工声;设开敞空间欣赏鸟声、钟声,设封闭空间以欣赏戏曲声;多用自然材料围合鸟声景,用人工材料围合人工声景;常设亭以欣赏鸟声,设馆以欣赏人工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鸟声景与人工声景实例,探究了它们的空间营造手法,以满足声景的 3 个基本要素为标准,筛选出 5 个鸟声景点和 7 个人工声景点。发现中国古典园林常设树林、水面以营造鸟声,设高台以营造人工声;设开敞空间欣赏鸟声、钟声,设封闭空间以欣赏戏曲声;多用自然材料围合鸟声景,用人工材料围合人工声景;常设亭以欣赏鸟声,设馆以欣赏人工声。  相似文献   

11.
为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空间营造的特点,文章通过大量古典园林文献资料研究,结合声景三要素及空间传播特点,统计得到62个具有明确声源、传播路径及接收点的声景点。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盛于清代,大多出现在江南与北方园林。按声景构成要素可分为生物声景和非生物声景两大类,非生物声景点约占声景点总数的80%,其中水声景点的比例超过非生物声景点总数的一半;生物声景点的数量虽少,类型却较为丰富,包括鸟声、钟声、船桨声、琴箫声等;接收点处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但以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造园历史悠久,传统园林景观的营造历来注重视觉审美与听觉体验的交融互动,在长期的造园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景经验,反映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间的传统智慧。文章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特征和人文内涵,分析其声景营造手法及声学合理性,并探讨古典园林的声景营造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罗枫  陈江 《华中建筑》2011,29(11):107-109
通过引入“声景”的概念,从声音、听者和环境三方面来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声景营造的特色,并为现代景观设计中声景的营造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中,众多学者更侧重于对江南园林的探究,而对皇家园林声景的分析则相对较少。避暑山庄作为皇家园林之典范,其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值得人们探讨与研究。以声景理论为基础,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从声源的角度,分析避暑山庄声景的营造,发现其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并根据其声景现状,提出保护与修复建议,以为避暑山庄声景修缮与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学校园承载教学、生活、休憩等多种活动,营造良好的声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提升校园环境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厦门大学海韵学生公寓区为例,采用声景漫步、问卷调查、视频、录音等方法对厦大学生公寓区的声景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校内各节点的声源种类、声源喜爱度、声环境现状等声景要素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测定与评价,分析了声景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厦大海韵学生公寓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声景观优化策略,以期为大学校园住宿区的声景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林彤  赵越喆 《南方建筑》2023,(8):99-106
通过对广州市逢源大道-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八个代表性节点的声景进行现场调研和主观问卷调查,分析该街区声景特征、主观感知因子、主观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岭南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声景研究、保护与营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街区声景以动物叫声、粤剧演唱声和玩耍声为主要标志声。值得保护的声景为声级适中的粤剧演唱声。该历史文化街区的声景感知因子可归纳为心理属性、物理属性、和谐性和丰富性共四个维度。街区声景总体感知良好,但各节点有差异性。影响声景主观评价的要素包括技术声的听闻程度、声景感知结构中的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以及受访者是否居住在街区。声景与街区环境的协调性是影响声景主观评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季睿  林守伟  李胜  吴会 《中国园林》2022,38(5):139-144
西湖风景区水乐洞作为南宋临安众多山洞之首,从古至今因声景而闻名。基于文献古籍阅读,梳理出水乐洞历史变迁的过程及特点;探究其在不同身份(寺观园林、公共园林、私家园林)的背景下,以“洗心”“洗耳”闻名的水乐洞如何从名地发展到名胜之地;研究佛教思想、文人骚客、诗词歌赋及西湖历史发展与水乐声景变迁的多重关系,为水乐洞现状声景保护和修复、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基础依据,同时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保护和修复、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5,(Z1)
目前,声景研究的区域大多为城市公园、园林等公共开敞空间,对于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的声景研究较为欠缺,对于校园声景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研究以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运用语义细分法,选取涵盖声景物理属性、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的17对语义指标对校园声景进行五级尺度评价,发现影响校园声景评价的3个主要因子为生活、交流与空间感,这三个因子对总变量的覆盖率仅为60%左右,但其对于校园声景的分析与评价是普遍适用的,因此也显示出校园声景的复杂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竹颖  林琳 《规划师》2015,(1):285-288
目前,声景研究的区域大多为城市公园、园林等公共开敞空间,对于封闭空间或半封闭空间的声景研究较为欠缺,对于校园声景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研究以中山大学南校区为例,运用语义细分法,选取涵盖声景物理属性、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的17对语义指标对校园声景进行五级尺度评价,发现影响校园声景评价的3个主要因子为生活、交流与空间感,这三个因子对总变量的覆盖率仅为60%左右,但其对于校园声景的分析与评价是普遍适用的,因此也显示出校园声景的复杂特点。  相似文献   

20.
程秀萍  裘鸿菲  周雯文 《山西建筑》2007,33(29):347-348
通过古诗词、园林实例与中国园林美学理论,分别对声景概念、审美特征、分类和运用进行了分析,试图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揭示声景在我国古典园林运用中的奥秘,扩展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