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合了沼渣生产腐殖酸型有机复合肥的生产实际,阐述了工艺技术路线、主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指标及产品质量指标,分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望了生产技术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
用沼液、腐植酸生产液体有机肥技术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沼液腐植酸液体有机肥生产实际,阐述了工艺技术路线、主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指标及产品质量指标,分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望了用沼液、腐植酸生产液体有机肥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复合材料制品离散化生产过程中数据冗杂、生产计划变动大、文件流转效率低等实际生产问题,国内大多数制造企业引进了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ve System, MES)。本文结合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现状,设计了适用于车间实际生产的MES系统管理架构,详细介绍了MES系统各个功能模块。最后通过产线验证,达到了生产管理数字化、生产过程透明化、计划管理实时可控等良好应用效果。MES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提升了企业生产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生产更加标准化、精益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4.
面对客户随机需求,制造业生产调度系统应促进生产的快速性、动态性和敏捷性。论文以制造业生产调度体系为研究对象,从生产车间调度的目标、方法、手段、资源等基本要素入手,总结了传统生产调度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概括了系统集成视角下的生产调度方法及其改进措施,介绍了不确定条件下生产调度策略及评价指标。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探讨了供需链环境下的制造业生产调度系统模式,最终提出了生产调度系统的集成化、动态化、高效智能化、柔性化和排程可视化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苯胺的生产方法,分析了国内外苯胺的生产和消费情况,针对目前我国苯胺生产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苯胺生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崔小明 《上海化工》2005,30(6):40-43
介绍了丁基橡胶的生产方法,分析了国内外丁基橡胶的生产消费现状及市场前景。针对目前我国丁基橡胶生产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鹏 《化肥设计》2024,(1):43-45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化工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保证生产效率以外,还应做好安全保障。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成熟为化工生产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运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提高化工生产的管理质量,同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了化工生产企业的改革与转型。因此,在化工生产中,需要合理利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促进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介绍了化工自动化控制的概念,以及化工生产自动化的重要性,并对化工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在金新化工有限公司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彭明成 《清洗世界》2024,(2):190-192
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于化工生产的特殊性质和复杂性。化工生产涉及到大量的化学品和工艺过程,其中包含了诸多潜在的危险因素。因此,化工企业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来确保生产的高效、稳定和安全。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不足以及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赵秋德 《辽宁化工》2010,39(8):883-885
结合化工生产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的特点及生产中的安全装置,分析了化工生产装置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阐述了发生生产装置事故应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丙烯腈生产技术现状及生产技术的新进展。着重论述了丙烷氧化法生产丙烯腈、催化剂的研制情况、生产丙烯腈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并对我国丙烯腈的生产与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丙烯腈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环氧氯丙烷生产中的绿色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君  高灿柱 《山东化工》2003,32(2):30-32
从绿色化学角度出发 ,对环氧氯丙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评价 ,并对氯醇法生产的副产物D -D混剂进行了综合处理 ,利用其中的 1,3 -二氯丙烯和 1,2 -二氯丙烷生产出几种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 ,既提高了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 ,又防止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环氧氯丙烷市场和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环氧氯丙烷的需求,产能、生产技术,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3.
二合一锌酸盐镀锌添加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锌酸盐镀锌工艺以有机胺和环氧氯丙烷的缩合物为添加剂 ,配合使用辅助光亮剂以提高镀层光亮度。本工艺在此基础上改进双组分添加剂为单组分 ,合成一种烷基化的芳香醛缩合物的混合物为添加剂 ,工艺维护简便。通过实验对比了单组分添加剂镀锌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性能 ,本工艺所得镀层光亮度更好。  相似文献   

14.
以尿素、甲醛为原料合成脲醛树脂,然后加入环氧氯丙烷与树脂反应,再用三甲胺进行季胺化改性,得到水溶性改性脲醛树脂季铵盐絮凝剂MUFRQA.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产物的表面活性,用胶体化学方法研究了加入该絮凝剂后黏土悬浮分散体系的电动电位和等电点以及絮凝体粒径大小变化,推测了该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现有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减阻剂腐蚀普通碳钢循环水管道问题,首次研究将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作为循环水管道减阻剂应用。用椰油基二羟乙基胺与二溴乙烷、环氧氯丙烷和二氯乙醚反应合成了3种双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并在试验装置上对减阻剂配方的减阻性能和缓蚀性能进行了评价。在减阻剂质量浓度1 000 mg/L,循环水流速3 m/s和循环水温度10~70℃的优化实验条件下,减阻剂对碳钢循环水管道减阻率可达69.1%,缓蚀率可达95.0%。  相似文献   

16.
环糊精聚合物对碱性品红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β-环糊精及氯乙酸为起始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了具有不同取代度和不同交联度的羧甲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PCM--βCD)。研究了吸附时间(振荡时间)、溶液酸度、温度、碱性品红初始浓度等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取代度和不同交联度的PCM-β-CD对碱性品红的吸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振荡2 h即可达到吸附平衡;pH值为5~6时吸附效果较好。PCM-β-CD对碱性品红的吸附量与碱性品红溶液初始浓度有关。随着碱性品红溶液质量浓度增加,PCM-β-CD的QA也逐渐增加;QA随取代度的增大而降低,而交联度对QA则无明显影响;用IR和XRD表征了PCM-β-CD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了羟丙基-β-环糊精交联聚合物,考察了振荡时间、溶液pH、吸附温度以及苯酚初始浓度等吸附条件对聚合物吸附苯酚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吸附苯酚前后聚合物的IR及XRD谱。结果表明,聚合物对苯酚的吸附量随着苯酚初始浓度增加而提高,苯酚初始浓度为500 mg/L时,振荡10 min,吸附量能达到14.30 mg/g,在pH<7和温度为15℃时吸附效果好。IR及XRD研究表明,聚合物对苯酚的吸附是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18.
多功能阻燃剂聚醚多元醇膦酸酯/亚磷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三醇作为起始剂,三溴苯酚缩水甘油醚、环氧氯丙烷及环氧丙烷为共聚单体,以三氟化硼/四氢呋喃为催化剂合成的阻燃聚醚多元醇作原料,与亚磷酸三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和Arbuzov重排反应,合成了新型聚醚多元醇膦酸酯/亚磷酸酯(PEPP)。通过元素分析和IR及1HNMR等分析方法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物料比对多元醇(HIROL-II)的性能和PEPP应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三溴苯酚缩水甘油醚物质的量比是6∶1 1∶1,用23%PEPP制备的聚氨酯泡沫氧指数为31。PEPP是一种热稳定性高、阻燃效果好,同时兼有增塑剂和抗氧剂功能的新型橡塑助剂。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模型实验,使用饱和氯化钾溶液制作的冰样模拟重型废钢,研究其在底吹气体搅拌反应器中的运动、融化及溶质的混匀规律。探究了单孔吹气模式下的液面高度、双孔吹气方式下的气体流量等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孔吹气时,液面高度较低时(液面高度与直径比为0.42),气柱发展不充分,容器内环流较弱,盐球在气柱上下往复运动,融化较为缓慢。随着液面高度增加(液面高度与直径比为1.04),盐球随着环流运动,融化过程加快,按照98%标准得到的KCl的混匀时间甚至低于融化时间。双孔吹气时,A孔气体流量0.8 m3/h不变,B孔气体流量为0.5和1.0 m3/h时,盐球从吹气孔A上方加入后,在容器底部停留一段时间,在60~70 s之后才运动到顶部,沿着环流运动;B孔流量增加至1.5 m3/h时,盐球不会在底部停留,随气柱运动到吹气流量大的一侧的羽流区,其融化过程较快。在双孔吹气方案中,也发现了KCl的混匀时间低于融化时间的规律,这和融化末期盐球质量较小,释放的盐分较少有关。在本研究中,双孔吹气对盐球融化的促进作用不如单孔吹气且流量较大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a biological reinforcement in an area of an adhesive layer. An advantage of the biological reinforcement application is a simplification of following recyclation of adhesive bonds comparing to those with carbon and glass fibre based reinforcements. Biocomposites combining the biological reinforcement with an inorganic adhesive can be used in the area of connecting materials by means of the adhesive bonding technology. This study was focused on the analysis of an adhesive bond strength when the bonds were reinforced with biological fabric such as jute, flax and cotton. It evaluates the quality of the adhesive layer by means of SEM. The aim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describe an influence of the biological reinforcement in the form of fabric on the adhesive bond strength loaded with various loading speeds from 0.5 to 300 mm/min. The experimental part is devote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added fabrics of the natural origin on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adhesive bond which is prepared with the polymer adhesive. The experiment results proved a benefit of the reinforcing biological fabric in the layer of the adhesive.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adhesive bond with the layer of the flax and the cotton showed in the positive wa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dhesive bond strength up of ca. 50%. The biological reinforcement was not fully wetted with the resin which did not considerably influence the adhesive bond streng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