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经腹腔注入7.4×10~6Bq/g体重的氚水后不同时间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估算了大鼠体内氚水累积吸收剂量。结果表明:注后1天,肝细胞出现变化,注后7天,损伤明显,注后35天细胞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研究耐辐射球菌PprI蛋白对哺乳动物急性放射损伤的防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抗辐射蛋白的作用机制。将PprI蛋白或生理盐水注射入小鼠肌肉内,观察辐照后第1、7、14、28天小鼠外周血象以及小鼠骨髓、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PprI蛋白注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于照后第28天显著增高(p〈0.05);外周血小板数和淋巴细胞百分率于照后第1、7天显著增高(p〈O.05);PprI蛋白注射组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在照后第1、7、14天明显降低(p〈0.05);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率于照后第14和28天明显降低(p〈0.05);骨髓细胞凋亡率在照后第1、14和28天明显降低(p〈0.05);并且骨髓细胞凋亡率于照后第28天基本恢复正常。上述结果初步表明,耐辐射球菌PprI蛋白对哺乳动物急性放射损伤有着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钚-239是一种物理半衰期为24000年的α粒子放射体,若因吸入或刺伤而进入体内就会牢固地存留,除非用治疗措施以促使其排出。Bukhtoyarova等曾以每公斤体重2μCi硝酸钚-239注射给两性刚成年的Wistar大鼠,每天治疗DTPA用量约为500μmol/kg。结果表明,注射~(239)Pu的组,发现骨肉瘤为12/62=19±5%,第1天开始DTPA治疗的组为3/58=5±3%,1月开始治疗的组为5/61=8±4%,1年开始治疗的为  相似文献   

4.
以p53、cyt-c和apaf-1为观察指标,选用性成熟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模型组、3 mg/kg、6 mg/kg和9 mg/kg给药组,给药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7天,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给予蒸馏水。给药结束后,给药组和模型组动物以100 mW/cm2的高功率微波照射15 min,大鼠分别在微波照前、照后第3、7和10天解剖取睾丸固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睾丸组织中的目的蛋白,再用Image pro plus分析软件分析蛋白表达含量。结果表明:大鼠经高功率微波照后第3、7和10天,模型组睾丸细胞p53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但给药组明显高于辐照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睾丸细胞cyt-c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给药组虽然也降低,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对于apaf-1而言,辐照模型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给药组则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血象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接受137 Cs γ射线照射(剂量率0.336 mGy/min),累积剂量分别为0.5、1.0和2.0 Gy。照射结束后第2天和第11天,检测大鼠血象、WBC分类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γ射线累积照射可造成受照大鼠WBC数在照后第2天显著降低;当累积剂量为1.0 Gy和2.0 Gy时,淋巴细胞比例持续降低,单核细胞比例持续升高,粒细胞比例暂时升高和HGB水平延迟性降低;血液生化指标中除尿酸外其它未见明显变化。结论γ射线累积照射对血液WBC及其分类有明显影响,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抗辐射球菌pprI基因活体电转染对哺乳动物急性放射损伤的影响,探讨一种新的救治放射损伤的转基因技术。将自行构建的pCMV-HA-pprI质粒注入接受γ射线照射的小鼠肌肉内,采用活体基因电转导技术将该基因导入细胞内,观察照后第1、7、14、28和35天小鼠死亡率、血细胞计数以及骨髓细胞、脾脏和胸腺淋巴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6Gyγ射线可引起小鼠急性致死性放射损伤,转基因组小鼠死亡率(1/10)明显低于单纯照射组小鼠死亡率(4/10)。与单纯照射组和空载体转染组比较,pprI基因转染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红细胞总数于照后第7天显著增高(p0.05);血小板数于第7、14天显著增高(p0.05);血淋巴细胞百分率于照后35天恢复正常;pprI基因转染组脾细胞凋亡率于第7、14、28天显著降低(p0.05);胸腺细胞凋亡率于第1、7、14、35天显著降低(p0.05);骨髓细胞凋亡率于第1、7、14和28天显著降低(p0.05),并且胸腺细胞和骨髓细胞凋亡率均于照后28天恢复正常。结果表明,抗辐射菌pprI基因活体电转染对动物急性致死性放射损伤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宽频谱电磁脉冲(场强为110 k V/m和140 k V/m,脉冲个数为5个和100个,脉冲前沿20 ns,脉宽200 ns)辐照雄性大鼠,分别于受照后6 h、1 d、3 d、7 d、10 d和15 d取样,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心、肝功能有关的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肝脏和心脏组织细胞凋亡相关蛋白(促凋亡蛋白Bax和抑凋亡蛋白Bcl-2)水平随辐照后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并表征大鼠心脏与肝脏组织受到的损伤以及随后的自我修复情况。结果表明:宽频谱电磁脉冲辐照后6 h大鼠肝功能相关血清ALT和AST明显降低,肝脏组织中Bax和Bcl-2表达水平均显著性升高,照后ALT、AST和Bax于1 d后、Bcl-2于7 d后恢复到Sham组水平,说明辐照对大鼠肝脏组织产生了早期损伤效应并启动自我修复功能,1 d后得以修复;未观察到大鼠心脏组织的自我修复情况,推测辐照对其无显著性的早期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波辐照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观察其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mW/cm2组、30mW/cm2组照射后第7天,5mW/cm2组、10mW/cm2组、30mW/cm2组照射后第14天,CD3+降低显著;10mW/cm2组照射后第14天,CD4+降低显著。各辐照组照射后第1、...  相似文献   

9.
以脑电图、游泳机能和体重为指标,观察了氚水单次注入妊娠大鼠后对其仔鼠神经系统机能及体重发育的影响。实验是在15只雌性大鼠及其所产的120只仔鼠分 A、B、C 三组进行的。A 组大鼠于妊娠第1d(胚胎期),B 组大鼠于妊娠第13d(胎儿期)经腹腔注入氚水,使动物体水氚放射性浓度达到1.85MBq/ml(50μCi/ml)。A、B 两组仔鼠在子宫内受氚水照射的吸收剂量分别为0.59±0.01和0.51±0.01Gy,C 组为对照组。结果表明,A、B 两组仔鼠第18,32和36天龄基础 EEG 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但32和36天龄仔鼠 EEG 对节律光刺激同步化反应和对声刺激的阻抑反应皆受到阻碍,A 组尤为明显。A、B 两组仔鼠第8和18天龄时游泳机能明显受阻,两组受阻程度相同。第5、8和18天龄时两组仔鼠体重发育不良的发生率皆有所增加,B 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测定r -Sak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给药一个剂量后的分布和排泄。用12 5I标记法研究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12 5I -r -Sak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体内分布和排泄情况。结果表明 ,12 5I -r-sak按 70 μg/kg及 84 0 μg/kg两种剂量静脉给药后 ,在大鼠体内均可以二室模型拟合。低、高两种剂量的T1/2 (α) 分别为 5 .4 7± 2 .13、8.4 5± 4 .5 0min ,T1/2 ( β) 分别为 96.15± 2 2 .2 9、5 8.78± 3 2 .79min ,AUC分别为 0 .895± 0 .4 5 5、3 8.3 6± 5 .181μg·min·mL- 1,经统计分析 ,T1/2 (α) 、T1/2 ( β) 在两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UC随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 (P <0 .0 5 )。12 5I -r -Sak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以肾脏中放射活性为最高 ,其次为血浆、肝脏、肺脏、脾脏、心脏 ,在脑内也有很高浓度。排泄试验表明 ,在给药后 96h ,累计的尿和粪排泄的放射性以及被甲状腺组织富集的放射性碘已近 80 %。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雄性昆明小鼠为对象,探讨低聚壳聚糖和岩藻低聚糖对其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辐照对照组、低聚壳聚糖低剂量组[每天0.9 mg/kg(体重)]、低聚壳聚糖高剂量组[3 mg/kg(体重)]、岩藻低聚糖低剂量组[0.9 mg/kg(体重)]和岩藻低聚糖高剂量组[3 mg/kg(体重)]6个组,采用灌胃方式,连续灌胃25天。空白对照组和辐照对照组则给予等量去离子水。在第17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均接受一次性全身4 Gy的 60Co γ射线照射。照射后第1天和第7天,对小鼠的免疫、遗传和抗氧化三方面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灌胃低聚壳聚糖和岩藻低聚糖的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均显著升高,未表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说明两种多糖可能对辐射损伤小鼠的器官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灌胃多糖的小鼠股骨骨髓DNA含量显著增加,低聚壳聚糖高剂量组表现更突出,表明两种多糖能够减轻辐射诱导的遗传损伤;灌胃多糖的小鼠肝脏、心脏和肾脏的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表明两种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低聚壳聚糖和岩藻低聚糖对辐射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为保健品开发可能性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目的在于观察雌性激素是否具有致癌作用以及与γ射线全身照射结合使用是否具有加重致癌作用。 用子宫次全切除的雌性Wistar大鼠,分4组。第1组动物全身γ射线照射300rad,照后1天开始肌肉注射戊酸雌二醇(E)10mg/kg体重和己酸孕酮(P)1250mg/kg体重,以后每2周注射1次,共注射24次;第2组单纯γ射线照射;第3组单纯EP注射;第4组对照。每组动物40~46只。 1~4组动物肿瘤发生率依次为61.5、90.9、30.8和10.3%。前3组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 01)。第1、2组动物肿瘤虽然均主要来自脑垂体和乳腺,但肿瘤类型不同,第2组主要为良性乳腺纤维腺癌,恶性与良性肿瘤之比为0.5:1;而第1组乳腺肿瘤主要为恶性,其比值为5.5:1,此外,脑垂体肿瘤发生率比第2组或第3组的高,依次为46.2、6.1和26.9%。除肿瘤外,在第1、3两组动物有较多子宫积脓,其发生率分别达78.6和81.4%。  相似文献   

13.
对103pd粒籽源瘤内植入法治疗肿瘤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用Walker256肿瘤细胞接种到Wistar大鼠腿部,建立了肿瘤模型.将荷瘤鼠分成三组,第一组瘤内植入一粒,第二组植入二粒,第三组为对照组.观察粒籽源植入前后大鼠体重及肿瘤大小,记录大鼠死亡时间,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第25d处死所有大鼠.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治疗组(P<0.01),治疗组组间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在粒籽源植入后肿瘤体积出现一过性增加,16天后开始迅速缩小;一粒组肿瘤消退率高于对照组(P<0.05).生存分析显示,对照组生存寿命平均19±2 d,25天存活率为50%;一粒组平均生存寿命为24±0 d,第25天存活率为80%;两粒组平均生存寿命21±2 d,第25天存活率为60%.各组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由此表明,103pd粒籽源植入法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达到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将96只3周龄雄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假暴露组和暴露组。暴露组小鼠每日接受场强200kV/m、脉冲数400次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暴露,连续暴露30 d,2 h/d,暴露期间观测小鼠体质量的变化。于照后第1、7、14、21、30和60天检测暴露后小鼠睾丸指数、精子数量、精子畸形率、精子凋亡及睾丸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tumor antigen 1,MTA-1)蛋白和信使核糖核酸(m RNA)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假暴露组相比,暴露组小鼠体质量从照射第8天至第28天明显降低;睾丸指数于照后第21天至第60天明显降低;精子数量于照后第7天至第60天明显减少;精子畸形率从照后第1天至第30天时增高;生精细胞凋亡率在照后第1天和第60天时明显增高,但在照后第7天和第14天时明显降低;睾丸组织中MTA-1蛋白表达量于照后第1、7、14和60天时明显降低,且MTA-1mRNA表达量也于照射后第1天至第21天时明显降低。结果提示一定参数的EMP暴露可能通过影响MTA-1表达水平而对幼龄雄性BALB/c小鼠睾丸发育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Wistar大鼠,制作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探索模型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将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6)、30 Gy照射组(n=10)、45 Gy照射组(n=10),对大鼠臀背部进行单次局部照射。分别于照后7 d、14 d、21 d、28 d、35 d、45 d、60 d观察两组照射区域皮肤变化、血流变化及体重变化等情况,在照后60 d取各组大鼠照射区皮肤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光镜分析照后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大鼠照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在照后21 d皮肤损伤最重,之后逐渐恢复;照射组大鼠臀背部皮肤血流在红斑充血期及愈合初期血流增加,在溃疡坏死期及愈合后期降低;光镜下可见30 Gy大鼠表皮增厚,鳞状上皮细胞数量增多;45 Gy大鼠表皮显著增厚,真皮层伴有淋巴细胞浸润。45 Gy~(60)Co γ射线单次局部照射Wistar大鼠臀背部皮肤可获得较佳的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60 Coγ射线照射诱发SD大鼠辐射损伤模型,移植异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 ),探讨ADSCs对辐射损伤大鼠的防护效果。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 Gy单纯照射组、7 Gy单纯照射组、4 Gy ADSCs植入组、7 Gy ADSCs植入组,每组15只。大鼠经60 Co治疗机一次性4 Gy、7 Gy剂量全身照射后,ADSCs植入组尾静脉注射ADSCs ,注射体积为10 mL/Kg体重,对照组和单纯照射组注射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于照射后0、2、4、9、16、29天分别对五组大鼠进行血液学检查,照射后5、16、34天分别对五组大鼠进行血液生化学检查。结果外周血象结果显示,在照射后的极期和恢复期,ADSCs植入组的白细胞均高于单纯照射组;在恢复期,ADSCs植入组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于单纯照射组,未见急、慢性毒性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说明ADSCs的植入能提高辐射损伤大鼠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加强机体防御适应机能,有促进辐射损伤后造血系统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终浓度(0、5、25、50、250和500μg/m L)四君子汤及其单味组份作用48 h对AHH-1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不同终浓度(0、0.4、2、10和50μg/m L)四君子汤及其单味组份预处理AHH-1细胞2 h后对经4 Gy60Coγ射线照射的细胞存活的影响。将BALB/c小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照射对照组、四君子汤低剂量组(0.75 g/kg)、四君子汤中剂量组(2.25 g/kg)、四君子汤高剂量组(6.75 g/kg),检测各组照后3天和7天的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以及照前7天至照后7天小鼠体重的变化,研究四君子汤对60Coγ射线照射引起的小鼠体重及外周血象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细胞相比,5、25和50μg/m L四君子汤及其单味组份作用于AHH-1细胞48 h对细胞存活无明显影响(p0.05),但50μg/m L四君子汤可显著提高受照后24 h AHH-1细胞的存活率(p0.05)。四君子汤中剂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与照射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并且四君子汤中剂量组能明显减弱受照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的降低,同时四君子汤可以减轻辐射损伤所致的体重下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四君子汤对受照射AHH-1细胞具有一定的辐射损伤防护作用;四君子汤通过影响受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促进体重恢复,减轻辐射所致损伤。  相似文献   

18.
镎-237引起的生物效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Kreslov等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给大鼠腹腔注入和静脉注入1.5mg的镎—237。结果是:静脉注入后5—7天有50%的大鼠死亡;而腹腔注入后没有一例死亡。可见注入途径对生物效应的影响,静脉注入的毒性高于腹腔注入。 Levdik等人给大鼠静脉注入5.1μCi/kg体重的硝酸镎,在最初2—5天有17%的大鼠死亡;以相同的剂量静脉注入草酸镎以后,没有一例死亡。可见不同的化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中实验测定了100rad受照小鼠肝、脾和睾丸组织的荧光产物含量以及肝和脾组织的Se-GSHPX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在照后的15天内肝荧光产物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在照后7天至15天脾荧光产物含量明显增加(P<0.01);睾丸除照后3天降低外(P<0.05),在观察的7天内无明显变化。从照后1天至5天肝SeGSHPx活性增高(P<0.05),到照后7天有恢复趋势;脾Se-GSHPx活性在照后3天明显升高(P<0.01),照后5天和7天转为降低(P<0.05)。  相似文献   

20.
1959年3月至12月进行了吃经过辐照稻谷的大鼠、狗、猴短期动物试验,辐照剂量为8×10~4伦,动物饲料中米粉分别占60%(猴)与70%(狗、大鼠),并用蔗糖、卵蛋白粉、油、混合盐及维生素补充,使饲料中所含营养素适当且完全。对大白鼠进行了210天,狗、猴进行了90天的观察,所观察的指标有体重、身长、坐长、血象、食物利用率、细胞色素氧化酶和硷性磷酸酶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