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珊溪水利枢纽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为132.5m,坝坝长448m,建在最大厚度24m的河床冲积层上。工程利用天然砂砾石料作为主要筑坝材料;坝体总填筑量约570万m^3,其中利用溢洪道、泄洪洞、发电引水洞、厂房建筑物开挖石料近70%。对坝体分区、坝料选择和基础覆盖层的处理,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力求做到结构完善,降低造价,便于施工。  相似文献   

2.
王家河水电站拦水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采用侧槽式溢洪道自由泄洪,工程区河床砂砾石料丰富,枢纽建筑物开挖料较少,大坝填筑料主要为上下游河床砂砾料。初步设计时趾板建在砂砾层上,在技施设计阶段,通过回填混凝土的方式将基础置于基岩上,确保了趾板的稳定性。采用河床砂砾料经筛分做垫层料,减少了施工工序。在面板堆石坝坝体填筑中,有效利用枢纽建筑物和料场开挖的风化料、软岩料。该工程的设计对于其他采用风化料建坝的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沟后水库溃坝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人民黄河》1994,17(7):28-32
沟后水库总库容330万m^3,大坝为钢筋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坝高71m。1993年8月27日晚溃坝。初步分析溃坝原因是:渗流沿坝体上部施工层面逸出造成管涌破坏,并冲刷坝坡引起坝顶局部滑动,形成初期溃口,然后库水由口门大量下泄,进一步冲刷坝体,最终溃坝,设计时采用的控制砂砾石最大粒径的办法不可能起到控制砂砾石渗透性的作用。混凝土面砂砾石坝渗流控制的成功经验是在坝体中专门设置排水体。  相似文献   

4.
沟后水库溃坝情况及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运光 《人民黄河》1995,17(3):40-43,50
沟后水库1990年10月建成,总库容330万m^3。大坝为钢筋混凝土面砂砾石坝,坝高71m。由于库内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坝体浸润线抬高,砂砾石饱和,有益抗滑强度减小,再加高防浪墙和填土荷载作用,导致防浪墙下沉、转动,拉脱止水,坝顶下游坡失稳,在水荷载作用下,河床坝段坝顶面板相继折断、滑落,形成溃口,于1993年8月27日晚溃坝。设计不够精心,施工经验不足,放松了运行管理,以及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没有实行  相似文献   

5.
湖北保康县寺坪水利枢纽大坝采用了大量使用河床砂砾石的面板坝方案,在当时可供借鉴的工程经验严重缺乏.为了能够在保障坝体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然砂砾石料和部分页岩料,在填料渗透特性、过渡料选用、软岩料利用、坝体断面优化、深厚砂砾石覆盖层强夯加固处理等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新的认识.据此设计出的坝体断面和采用的填筑工艺,体现了砂砾石面板坝的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工程运行以来沉降很小.本文简要介绍砂砾石面板坝的发展过程与寺坪砂砾石面板堆石坝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黑泉面板坝主要以天然砂砾石为主要筑坝材料,建于高海拔(坝在高程2795.00m)、高地震(设防烈度8度)、深覆盖层上(厚24~29m),是国内在建100m级高坝之一,砂砾石具有远高一堆石的变形模量,且便于开采、施工,造价低廉,但易受冲蚀,这与堆石有很大不同,因此,砂砾石面板坝与堆石面板坝在设计和施工安排上有很大差异,即对于砂砾石面板坝坝体分区与坝料设计,不仅仅要注重其变形特性,更要注意其抗渗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原形观测的方法对东风电站在不同工况下中孔泄洪振动观测、拱坝坝体泄洪振动观测、溢洪道泄洪时,溢洪道右边墙振动观测。并对观测结果及坝体运行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尼尔基水利枢纽具有坝长、库大、河床覆盖层深、冬季漫长而施工难度较大等特点。本文介绍了沥青混凝土心墙砂砾石主坝、粘土心墙砂砾石左右岸副坝、岸坡开敞式溢洪道、河床式电站厂房及两岸灌溉输水洞(管)的布置。  相似文献   

9.
浅谈目前我国的高砂砾石面板坝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在建的4 座坝高超过100 m 的砂砾石面板坝的设计都吸取了沟后坝垮坝的教训, 合理地使用了砂砾石料。坝体砂砾石料要求级配连续, 曲率平缓, 符合谢拉德级配曲线要求; 坝体都设有排水体; 防浪墙底板高程均高于正常蓄水位, 并做好与面板连接的止水; 建在强地震区的黑泉、乌鲁瓦提两座大坝均采取了抗震措施,提高了坝体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白水睱水库基本完建蓄水后出现险情,大坝应力超过规范标准,坝顶溢洪道泄洪能力不足,右坝肩基面和山体大量渗水,局部失稳,左坝头6.3m高拱端悬空无支承。加固设计采用固结与防渗灌浆结合的方法处理坝基,加高大坝2.2m,增加调洪库容和溢洪道泄洪断面,同时局部加厚坝体,以满足泄洪和坝体应力要求,并在右坝肩设排水孔,左坝肩设置推力墩。  相似文献   

11.
王亦锥 《人民珠江》2001,(2):16-18,24
拉格都水电站工程水库总库容86.9亿m^3,装机容量72MW。拦河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40m,其泄水建筑物由泄洪洞和溢洪道组成。泄洪洞布置在主坝右岸,为导流、泄洪、放空水库三结合的无压隧洞,洞身为城门洞形,出口段两侧边扩散并采用连续式挑流消能,后接长 约550m的尾水渠,将水流导入主河床。溢洪道平均宽42m,库流消能,消力库后接20m长的护担;引水渠位于左岸,是导流、泄洪、发电、灌溉四结合的建筑物。工程竣工后的情况表明,枢纽布置是合理的,大坝 能安全拦洪,但因投资等因素限制,溢洪道和泄洪洞下游未作周密的防护,发生不同程度的冲刷。为此,针对泄洪洞和溢洪道出口下游冲刷流态等实际情况,进行了护岸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护岸工程投入使用后,运行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在三期围堰挡水发电期间,由于设在纵向围堰坝段上的排漂孔尚未建成,溢流坝段与下游纵向围堰之间存在宽50 m的空间,当泄洪深孔与导流底孔联合泄流时,坝下右侧的回流导致坝趾处严重淘刷。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三峡枢纽局部整体模型,进行了多种工程措施的水力学试验研究,最后采用在防冲墙上桩号20+151及20+300处分别设置高10 m,18.5 m的隔流墩及坝下设护坦的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护坦减轻了下游纵向围堰左侧坝趾处的回流淘刷,隔流墩明显减轻了防冲墙附近河床的冲刷,确保了坝基和下游纵向围堰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糯扎渡水电站水力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糯扎渡水电站枢纽工程由心墙堆石坝、溢洪道、泄洪隧洞及引水发电系统组成;总泄洪功率高达66940MW;溢洪道最大泄洪流量高达31318m3/s,泄洪最大水头182m,泄洪功率达55860MW,采用了预挖消力塘的消能方案;泄洪隧洞工作水头达120m,采用双孔合一的闸门布置形式,高水头大流量的泄洪消能问题十分突出;尾水隧洞和导流隧洞结合,尾水调压井直径达33m,水力设计复杂;通过计算分析和水工模型试验研究,较好地解决了堆石坝枢纽工程中溢洪道、泄洪隧洞的掺气减蚀、消力塘护岸不护底等水力设计难题,并将运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4.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施工,初期导流采用枯期围堰挡水、汛期坝面和导流洞联合泄流的方式;后期导流采用坝体临时挡水、放空洞和溢洪道临时过流断面联合泄流的方式。本工程施工导流设计流量大、建筑物规模大、运行时间长、与水工枢纽布置关系密切,是我院大、中型工程施工导流颇具特色的一个工程  相似文献   

15.
石振明  熊永峰  彭铭  熊曦  朱艳 《水利学报》2016,47(6):742-751
2014年8月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形成高83 m,库容2.6亿m3的红石岩大型堰塞湖,严重威胁上下游生命财产安全。由于震后地质条件恶劣,道路堵塞,环境危险,且堰塞坝寿命极短,现有方法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对堰塞坝进行快速且定量风险评估。本文提出一套基于最基本的堰塞坝几何参数、河道三维地形信息和人口分布数据的快速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实现任何堰塞坝突发区域内的溃坝、洪水演进和生命损失分析:首先采用地理信息工具快速获取坝址、上下游河道三维地形信息;然后采用统计模型和HEC-RAS软件模拟溃坝和洪水演进过程;最后采用风险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下游生命损失。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红石岩堰塞湖案例分析发现:开挖泄流槽可以降低峰值流量和生命损失,但不能防止溃坝;开挖泄洪支洞后,可以避免在非汛期情况下发生溃决;但在极端洪水情况下(如百年一遇)仍会发生溃坝,并产生较大的洪水和生命损失,因此仍需要加固坝体,做好观测,并准备好应急预警和疏散预案。本方法可针对突发堰塞湖进行快速定量的风险评估,为堰塞湖的应急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凤仪场航电枢纽工程主要泄洪建筑物由3孔冲沙闸和19孔泄洪闸组成,坝轴线长度约657m,河床覆盖层厚度10-16m,工程施工分两期三段进行,一二期导流标准均为10a,围堰挡水时段为枯水期,经计算和2次导流模型试验,汛期围堰表面最大水流流速4.6-7.4m/s,基本为钢筋笼、铅丝笼的抗冲刷流速,因此风仪场二期纵向围堰采用砂砾石填筑,根据围堰表面流速大小,分部位用大块石和钢筋笼防护。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同在一条沁河上而条件却有明显不同的张峰与磨滩二座大坝在施工导流中所出现的问题。说明正确的导流方案除必须研究导流工程自身的技术经济条件外,尤其要处理好与移民、施工准备、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等外部条件的关系。全断面截流圈堰的防洪标准,除考虑本工程自身的保护外。要特剐注意固堰失事对下游河道沿岸村庄、工矿企业的影响。现行断流围堰洪水标准偏低,宜适当提高,并采用非常溢洪道等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利枢纽大江截流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工程施工导流采用“三期导流、明渠通航”方案。二期施工围左岸,进行主河床截流,迫使江水从右岸导流明渠下泄。截流流量为11月下旬的20年一遇最大日平均流量14000m3/s,截流时间选在1997年11月中旬,采用上游单戗堤立堵截流方案。龙口位于主河床深槽右侧,龙口宽130m,最大水深达60m。为防止戗堤头部坍塌,在龙口段先行平抛垫底。龙口进占由两岸同时进行,投抛材料为块石和石渣。设计龙口水位落差0.51~0.71m,口门流速2.13~2.73m/s。  相似文献   

19.
2013年第11号超强台风“尤特”在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白盆珠水库下游河道两岸及上坝公路边坡塌方、发电厂房进水、主副坝电源中断、水库大坝泄洪闸门无法开启的严重事故.通过总结事故的教训,对水库原防洪应急电源进行改造设计,确保新建的防洪应急电源符合要求,保障水库大坝及电站运行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布置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润德  胡进华 《人民长江》1997,28(10):16-17
三峡大坝泄洪坝段总长483m,最大坝高183m,为混凝土重力坝,共布置有3层67个泄洪孔,其中表孔22个,深孔23个,导流底孔22个,表孔,深孔为永久泄洪设备,枢纽最大泄洪能力达102500m^3/s。泄洪坝段3层大孔口,坝体布置,结构复杂,坝基采用了封闭抽水排水措施,以减小扬压力,大坝横缝高程110m以下的进行接缝灌浆,以增强大坝整体性和改善孔口应力;深孔有压段采用钢板衬护,以改善孔口的抗磨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