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地震资料表明各盆地中均发育有反射成像模糊的声浑浊体,但这些模糊体地质类型不一,对油气成藏影响迥异。为弄清该区声浑浊体的地质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地震资料上模糊带的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各类地质异常体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地震相类比分析,并对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触发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地质意义。研究认为,这些模糊带主要由泥底辟、泥火山、气烟囱、岩浆底辟、火山、潜山、礁、浅层气等地质现象所引起,这些模糊体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带、分布宽泛的赋存特征,底侵作用形成的异常体在盆地中央的沉积中心附近其单体发育规模大,往盆缘方向强度变小;结合钻孔资料分析,泥底辟、气烟囱是有利的油气渗漏系统,是油气运移活跃的有力指示,可作为有利油气富集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多个裂谷盆地,地震资料表明各盆地中均发育有反射成像模糊的声浑浊体,但这些模糊体地质类型不一,对油气成藏影响迥异。为弄清该区声浑浊体的地质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了地震资料上模糊带的地震响应特征,结合各类地质异常体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地震相类比分析,并对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触发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地质意义。研究认为,这些模糊带主要由泥底辟、泥火山、气烟囱、岩浆底辟、火山、潜山、礁、浅层气等地质现象所引起,这些模糊体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成群成带、分布宽泛的赋存特征,底侵作用形成的异常体在盆地中央的沉积中心附近其单体发育规模大,往盆缘方向强度变小;结合钻孔资料分析,泥底辟、气烟囱是有利的油气渗漏系统,是油气运移活跃的有力指示,可作为有利油气富集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切片技术应用新思路在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勘探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复杂的地质情况,提出了切片技术应用的新思路:时间切片与相干体相结合解决莺歌海盆地底辟带的塌陷区和模糊区等特殊的地质体问题;沿层切片与地震属性信息融合落实琼东南盆地断层、河道和异常体边界;地层切片与地震反演波阻抗体组合研究琼东南盆地储集体的沉积演化过程.切片技术应用的新思路已在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勘探中成功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复杂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成因及运聚规律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北部新生代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特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成因类型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迄今为止勘探所发现的烃类油气可划分为生物气及亚生物气、热成因正常成熟油气和高熟—过熟油气等3型7类;CO2等非烃气则可划分为3型4类;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可划分为热解气(成熟—高熟)、生物气及亚生物气,但以后者为主。生物气及亚生物气在全区浅层及海底广泛分布;成熟陆源石蜡型油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盆地及珠江口盆地北部裂陷带;成熟—高熟煤型凝析油气主要展布于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及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陆架浅水区;煤型气及CO2等非烃气则主要富集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及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深大断裂发育区;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琼东南盆地南部裂陷带及珠江口盆地南部裂陷带等陆坡深水区。因此,根据不同成因油气分布富集规律,可以确定最佳油气勘探方向,优选有利油气富集区带部署钻探,进而达到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南海北部陆缘晚期(或浅层)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方法,指出晚期油气成藏具有海底麻坑、气烟囱、"地震模糊带"和"亮点"等地震异常特征,从地化特征上可划分为浅层生物气、成熟—高成熟热解气和高含CO2热解气等3种油气成藏类型.在研究新构造运动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逆断层、正断层和底辟—走滑断层3个断层活动区的晚期油气成藏机理,指出断层晚期活动和后期快速沉降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晚期油气成藏主要沿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东方—乐东区和沿琼东南盆地二号断裂带及珠江口盆地坳陷边缘斜坡带等分布,有利于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主要成因类型及运聚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在欧亚、印—澳及太平洋三大板块交汇处,区域地质背景特殊,第三系沉积发育,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油气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复杂。根据南海北部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油气可以划分为生物气及生物—低熟过渡带气(亚生物气)、热成因正常成熟油气和高熟—过熟油气等3大类7亚类,CO2等非烃气可划分为3型4类,其中成熟陆源石蜡型油气主要分布于北部湾、珠江口盆地,成熟—高熟煤成凝析油气主要分布于琼东南盆地西部及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煤成气及CO2等非烃气则主要运聚于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琼东南盆地东部和珠江口盆地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油气成藏区带的划分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整体勘探程度较低。为加强该区油气成藏特征的系统分析与对比,根据构造、沉积特征的差异性,将该区划分为4个油气成藏区带:走滑拉分区(莺歌海盆地)、陆内裂陷区(北部湾盆地)、陆架浅水区(琼东南盆地北部裂陷带,珠江口盆地北部裂陷带的珠一、珠三坳陷)、陆坡深水区(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中央裂陷带及南部裂陷带)。进而分析了各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前景,结论认为:①走滑拉分区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泥底辟构造活动,应重点突破下含油气系统;②陆内裂陷区断裂构造发育,企西隆起东部是寻找大中型油田的有利区带;③陆架浅水区"皮薄肉厚",油气勘探应以古近系陆相断陷沉积的储盖组合类型为主;④陆坡深水区油气成藏要素配置良好,是未来发现大型油气田、开创油气勘探新局面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8.
莺歌海盆地北部斜坡带油气苗分布与油气勘探前景剖析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莺歌海盆地北部斜坡带具有多种油气勘探领域和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百余年经久不衰的油气苗显示及海底广布的“麻坑”和地震剖面上的气烟囱模糊反射等,均充分地表明本区烃源丰富且油气至今尚处在生、运、聚、散的动平衡状态之中,具备了良好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9.
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莺-琼盆地)历经几十年勘探取得了良好的天然气发现,但气田主要集中在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西区。从莺-琼盆地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分析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构造事件与沉积、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水道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提出了乐东区斜坡近洼带具有探明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基础和中央峡谷水道东区是拓展勘探重要领域的新认识。在此新的地质认识指导下,新钻井获得重大发现,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约600×108m3,深水东区测试获得日产约百万立方米的高产,从而揭开了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和深水天然气勘探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南海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莺-琼盆地)历经几十年勘探取得了良好的天然气发现,但气田主要集中在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西区。从莺-琼盆地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分析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构造事件与沉积、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水道储层发育、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提出了乐东区斜坡近洼带具有探明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基础和中央峡谷水道东区是拓展勘探重要领域的新认识。在此新的地质认识指导下,新钻井获得重大发现,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约600×108 m3,深水东区测试获得日产约百万立方米的高产,从而揭开了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和深水天然气勘探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南海琼东南盆地东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与烃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钻井测试、地震等资料,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成藏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琼东南盆地东部松东凹陷和宝岛凹陷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其中松东凹陷北坡的BF13和SF24区中新统天然气为成熟的油型气;宝岛凹陷北缘二号断裂带BF19-2-3井区上渐新统陵水组天然气为高成熟—过成熟油型气,可能混入少量煤型气。该认识有别于以往莺琼盆地报道的典型煤型气。已发现的油型气主要来源于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可能部分有崖城组煤系源岩的贡献,推断琼东南盆地除崖城组煤系气源岩之外存在另一套重要的气源岩。松东凹陷和宝岛凹陷下一步重点天然气勘探方向为松东凹陷西北坡和宝岛凹陷北缘二号断裂带。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综合解释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最新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盆地数值模拟分析,对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控因素开展了研究,建立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气源岩、输导体系、稳定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以及储集层的岩性差异是控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富集的重要因素。琼东南盆地古近系烃源岩和浅层有机质可提供充足的气源,由底辟构造、气烟囱以及断层共同组合形成的网络输导体系控制了烃类气体的运移、聚集和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粗粒沉积物和稳定域内的MTDs可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和成藏创造有利储层条件和盖层条件。综合分析认为,气源通道和MTDs是控制高含气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深部构造和MTDs较为发育且靠近生烃凹陷的区域是高含气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聚集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袁志华  许晨  王明 《复杂油气藏》2011,4(2):35-37,67
在港西地区进行了油气微生物采样和烃氧化菌的培养,结合其他资料,对研究工区的微生物异常区域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绘制了油气微生物异常分布图。将划分的8个微生物异常区与已探明的成熟开发区进行比较,并进行了分级,提出了最有利的勘探区块1号异常区。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历经20年的科技攻关与应用实践,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表明:①南海北部陆缘大型拆离作用控制了深水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在陆缘深水区形成了始新世湖相、渐新世海陆过渡相和渐新世—中新世海相3套烃源岩;②陆缘岩石圈强烈薄化带控制了南海北部的古地貌与沉积环境,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形成了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体系和大型中央峡谷沉积体系的优质储层,上述3套烃源岩与多类型储集体之间由不同的输导系统构成了3种油气成藏模式;③针对深水区中深层地震成像差、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难的问题,研发了“犁式”电缆宽频和立体震源采集技术、三维空间高精度重磁震联合反演技术、深水油气勘探海底检波器地震处理和纵横波联合反演技术、深水储层物性—含油气性定量评价技术;④针对深水钻完井与测试关键技术缺乏等难题,研发了一种深水探井井壁主动强化技术、深水表层集束批钻模式、深水大产能安全高效测试模块化技术。结论认为:①建立了南海北部深水油气成藏理论、深水区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技术体系和深水安全高效钻完井测试技术,形成了配套的深水油气勘探技术体系,有效地指导和发现了一批大中型商业油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3 000×108 m3,实现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历史性重大突破;②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创新、地球物理和钻采关键瓶颈技术突破,是南海北部深水区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南部深水区流体活动强烈,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气源岩类型多,气源供给系统及运聚条件良好,是我国深水水合物资源的重要远景区之一。为深入研究该区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及资源潜力,根据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与多年来的油气勘探成果,分析了该区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资源潜力;根据高分辨率地震解释资料,重点剖析了气源供给的运聚通道系统与水合物成藏的耦合关系;最后结合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探讨了水合物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该区热解气和生物气气源充足、资源潜力大,能够为水合物的形成提供充足的烃源供给;②天然气运聚系统较优越,存在生物气源自生自储型、热解气源断层裂隙下生上储型和热解气源底辟及气烟囱下生上储型3种类型的水合物成藏模式;③深水区热解气源下生上储型水合物,其热解气源输送运聚通道主要为断层裂隙和泥底辟及气烟囱所构成的纵向运聚供给系统,其形成展布及优劣,主要取决于构造沉积演化、断裂活动和活跃地质热流体异常侵入活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西区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证实深水区具备良好的烃源和油气成藏条件。但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岩规模及生烃潜力、油气成藏机制及分布规律、下一步勘探突破领域依然不是很清楚。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地球化学与地质分析方法,开展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烃源条件与油气成藏机制研究,进而指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下一步有利的油气勘探突破领域。研究认为: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深水区发育始新统湖相、渐新统崖城组海陆过渡相及半封闭浅海相2套3种类型的烃源岩,其规模大、热演化程度高,生烃潜力巨大,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勘探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但深水西区与深水东区油气成藏机制存在一定差异。深水西区乐东_陵水凹陷中央峡谷周缘上中新统轴向水道、海底扇岩性圈闭带和陵水凹陷南部斜坡古近系/潜山圈闭带以及深水东区的宝岛凹陷宝南断阶带、长昌凹陷西部环A洼圈闭带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突破领域。上述成果对于解决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勘探瓶颈问题、指明下一步勘探突破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勘探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琼东南盆地松南三维区台缘礁地震沉积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南部隆起北缘松南三维台缘礁开展了地震沉积学研究。在识别海平面变化控制下高频礁生长单元构成样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成礁模型,在此模型指导下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在体系域内精细刻画台缘礁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并结合速度模型约束下的储层孔隙度反演预测储层物性的分布格局。研究认为,研究区台缘礁的礁体生长具有典型的复杂镶边型特征,体系域约束下层间振幅属性能有效地反映小尺度等时单元内台缘礁生长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孔隙度预测中的地震低速异常区是潜在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8.
西沙海槽盆地位于琼东南盆地东部,是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该盆地古近系发育有始新统、渐新统两套主要地层层序。始新统主要发育平行-亚平行地震相、杂乱反射地震相以及前积地震相,渐新统主要发育一套平行-亚平行反射地震相。利用地震资料对西沙海槽盆地的地层砂岩百分含量(Ps)进行了计算,结合地震相分布特点以及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对该盆地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沙海槽盆地始新世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神狐隆起区以及西沙隆起区成为始新统主要物源区;渐新世主要接受滨、浅海相沉积,主要物源区为北部的神狐隆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